浅谈景观艺术小品的材料选用与艺术表达

2021-12-08 06:14王博雅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品雕塑景观

王博雅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1 引言

景观艺术小品作为城市中的一种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持续创新以及人们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创造需要更高的要求,单一功能的景观艺术小品已不能满足大众需求的口味,需要在科技与艺术的语境范畴下对景观艺术小品进行创作。景观艺术小品可以分为观赏型景观艺术小品、功能型景观艺术小品和互动型景观艺术小品。

2 观赏型景观艺术小品

观赏型景观艺术小品主要指雕塑等一类在空间内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艺术家既可以通过其来表达创作情感,展现个人特色,又可以用来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时代特色。因观赏型景观艺术小品的核心在于对美的表达,因此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应以材料的质感与雕塑整体搭配为主要考量进行材料选择。

传统的雕塑材料包括自然材料、金属材料等。以自然材料打造的雕塑更能体现出原始朴素的力量。石材的不同质地和色彩是天然形成的,这是雕塑作品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必要条件[1]。如作者参与的南宁五象总部基地道路综合改造项目中,张燕根《升腾的太阳》《翼望》等作品都以汉白玉为材料,汉白玉色彩纯洁,质地坚硬,材料组织结构均匀,内含闪光晶体,使纯白的颜色简洁又不单调。石材纹理、色彩与总部基地建筑相互融合呼应,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见图1)。

图1《升腾的太阳》作者:张燕根

又如张琨的《暖春》,通过浮雕再现了西北农家人的日常生活,由简单的木制材料强调了单纯朴实的生活气息,升华了作品主题。司徒兆光的《春雪月夜》则充分发掘了金属光泽,通过抛光不锈钢表面投射出春雪的洁白,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使环境与雕塑完美地融为一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例如3D 打印等一些高科技制作方法逐渐在雕塑创作中被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省略了传统雕塑制作中切割、翻模等繁杂的工艺流程,极大缩短了艺术作品的制作周期。利用计算机构建模型,继而转为三维实体,以数字化的手段精准构建景观艺术小品细节,降低了景观艺术小品的制作难度,拓宽了小品的结构复杂程度,提高了景观艺术小品制作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艺术家安妮斯卡普尔的代表作《云门》,外表没有任何装饰图案、没有任何肌理,通过将整体不锈钢表面的抛光工作做到极致,形成了完美的哈哈镜效果,从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给外表质地冰冷的金属材料注入活力,不锈钢材料的耐腐蚀性使作品的镜面效果即使暴露在自然环境中也可以保持得很好。

3 功能型景观艺术小品

功能型景观艺术小品除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外,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城市内的座椅、路灯、垃圾箱等,采用不同的材料营造出的环境氛围也大相径庭,综合考量外观的艺术性和使用时的便捷性是对艺术家们的全新挑战。充分开发和利用材料本身的优质属性是设计功能型景观艺术小品时材料选用的核心。

例如,斯图加特大学ITECH 研究组开发的作品“折叠的瓢虫翅膀”,其灵感来自瓢虫翅膀的折叠机制,材料选用了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可根据阳光的照射角度自动调整自身位置,白色的遮阳板与黑色的整体构架设计清爽简洁;玻璃纤维增强塑料传热慢、绝热性好的特点可以有效地为使用者提供荫凉舒适的休憩空间,这种具有轻质高强属性的材料保障了工作过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优异的耐腐蚀性则大大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因材料破损而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体验。FAHR 工作室设计的混凝土材质环形长椅,通过简单的曲线结构,使长椅在与校园形成融合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混凝土细腻的材质,使得没有过多装饰的座椅依然具有简洁精美的特色,具有耐火性、抗冻性的材料特点,也免去了许多维护成本。设计师充分利用了混凝土材料的可塑性,合理计算并设计了长椅的高度和整体结构,为使用者提供了美观且舒适的公共休息空间。

4 互动型景观艺术小品

互动式景观符合景观设计的要求,但侧重于“互动”,即景观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参与者产生共鸣[2]。互动型景观艺术小品强调景观的趣味性。

在张唐的许多景观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参与式性设计”景观成果,如“云朵乐园”的“跳跳云”和“冰凌拱桥”。在“云朵乐园”有一处巨大的异型蹦床,形状为云朵,颜色为乳白色,当无人使用时,“跳跳云”作为美丽的景观节点安置于岛上,PVC 材料的选用使景观虽然暴露于室外但不至于被氧化变色。当孩子们进入场地后,开始在这个巨大的“云朵”上玩耍,景观又发挥了蹦床的作用,高强度涤纶丝经编织物保证了蹦床的弹性和材料强度,这种景观的造型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云朵蓬松Q弹的印象,激发了孩子们对徜徉云海的想象,此材料的选择也保证了孩子们玩耍时的场地安全。在设计中被放大的水滴、白云、溪流、漩涡等节点,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也加深了他们对日常所见事物的了解和学习兴趣[3]。

“冰凌拱桥”沿湖而立。桥体内部暗藏LED 灯和感应器,每至夜晚,灯光伴随行人的移动而变化。而在日光之下,“冰凌”桥身融入周围的环境中,与桥下湖面的倒影形成二次反射,光影粼粼,相得益彰[4]。桥面采用镜面不锈钢材料,可以反射周边环境和游客本人,从而达成人景互动的设计目的,这种材料的选用,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通过镜面反射式的互动,降低了许多诸如大型互动景观设计中电路设计及传感器引入等一系列复杂设计的难度。此外,在公园内还有一处造型不同于其他水造型的景观节点——旱喷广场,其设计亮点就在于它把机械动力装置在喷泉中,人们只需要骑上去踩脚踏板即可玩耍,加强了人与人、人与景观的互动。喷泉整体采用石质材料,为城市里的游客们还原了溪水流淌于山间沟壑那种安宁祥和的体验,在互动的过程中强调了大自然的可爱生动,以石料质朴的材料属性呼应了自然的淳朴之美。

加拿大Thibaut sld 工作室设计的互动墙装置“HEXI responsive wall”,可以根据人的动作发生相应的墙面镜像波动。互动墙装置系统通过主动式深度感应摄像机记录互动者的运动,经计算机分析后,反馈到墙内的机械控制系统中,从而执行墙面起伏的动作。墙面的材料选用铝和聚氯乙烯(PVC)材料制成,通过真空铸造法铸成墙面的各个六边形单元板块。铝板的选用使墙面在进行喷漆处理时效果更稳定,不易褪色。PVC材料相比普通墙体材料具有更好的韧性和更高的强度,低密度的材料属性也使得整个墙体在波动过程中更灵活。材料的选用使墙面的整体效果简洁高雅,且易于安装,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艺术家Patrick Shearn 设计的空气流体雕塑“海”(liquid shard)是由全息薄膜和单丝线制成,全息薄膜以聚酯薄膜为主体,其上印有金属层做成的网点,且在金属点处可发生阳光的反射。单丝线的使用保障了连接、悬挂薄膜所需的强度和韧性,丝线本身的透明属性隐藏了雕塑错综复杂的支撑和连接结构,还原了海自由、轻盈的特点。每当有风吹过,这片“海”便会因风力和风向的不同,在离地面4m 至35m 高处,上下翻动,全息薄膜的反射作用使阳光下的“海”,或泛起粼粼微波,或波涛汹涌。景观整体的遮阳作用不仅为游客们提供了一片舒适的休息区,也带来了一场清爽的视觉盛宴。

近年来,智能材料的应用引起了设计师们的注意,其研发与应用为景观艺术小品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智能材料可以对外界的刺激具有感知和反应能力,当设计师的智慧与材料的智能融为一体,艺术品本身可通过自愈、自发、自组装的能力,实现新高度的艺术多元化。

5 结语

景观艺术小品的选择不仅要注意景观艺术小品整体的艺术性和美观性,还应更加关注材料选用带来的实用性和科技感,充分开发和利用材料的优质属性,思考景观艺术小品的整体安全性、实用性、可行性。对景观艺术小品材料的选择不仅可以拓宽材料的应用范围,促进科技发展,还有助于艺术家们的创作,使景观艺术小品充分融入整体环境中,营造出自然、和谐、独特的艺术空间。

猜你喜欢
小品雕塑景观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巨型雕塑
景观别墅
《临宋人小品》
火山塑造景观
我的破烂雕塑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写实雕塑
(小品)《加班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