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被疫情笼罩的又一年

2021-12-08 04:24
第一财经 2021年12期
关键词:拜登新冠病毒

2021年,人类还是没有彻底摆脱新冠疫情的威胁—当然,人类也没束手就擒,而是一直努力与疫情作战。例如,各国都以最快速度推出了新冠疫苗,医疗厂商还在针对其使用效果和接种方式做不断改进。伴随着疫苗的接种普及,人类迎来了战胜疫情的曙光。

但另一方面,疫情的次生效应令许多资源变得紧缺。今年,全球遭遇了能源寒冬、芯片短缺、航运拥堵等困境,生产力遭遇重创。

令人遗憾的是,那些令我们忧心的问题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停止。极端气候现象依然不断发生,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遭受了重大的灾害侵袭。地区冲突也依然持续,5月巴以冲突升级,而9月阿富汗终于迎来了美军的撤离和政权更迭,但国内的动荡仍未结束。

2021年无疑又是艰难的一年。好消息是,我们又一起挺过了这一年。

January

1月/拜登就职

随着2021年进入尾声,乔·拜登即将就职美国总统满一年。年初特朗普质疑大选结果,大批示威者冲入美国国会大楼的种种风波似乎已很遥远。

今年拜登对美国社会最具影响的决定是推动了一项1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以提振美国发展。11月15日,这个法案终于签署了。

拜登在国际上也有诸多发声,但都不及他针对中亚的一项命令瞩目—在9·11事件20周年前,拜登宣布美军从阿富汗全面撤离。有人戏称,美国花了20年,把阿富汗政权从塔利班变成了塔利班。但,以如此结局收场是拜登的错吗?

February

2月/芯片短缺

在疫情下苦苦支撑的全球制造业在今年迎来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灾难”,那就是芯片短缺。通用、大众、丰田等汽车厂商,和苹果、三星、索尼等数码巨头,都先后因“缺芯”宣布减产,不少预测称缺芯危机直到2022年甚至2023年才能缓解。

这场制造业灾难的背后,是3场2月时分别发生在日本、美国南部和中国台湾的真正灾害事件—地震、暴雪和缺水。位于这些地区的瑞萨电子、恩智浦半导体、台积电等重要芯片制造厂不得不停工或降低产能。这导致受全球疫情影响产能不足的芯片制造业进一步遭受打击。在危机之下,索尼等众多品牌开始投建自己的芯片厂。

March

3月/疫苗推出

在新冠疫情蔓延全球一年后,今年3月,人们终于等来了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

到4月初,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已完成了4亿多剂疫苗的接种。用BBC的话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创历史纪录。”

随着疫苗推广,今年9月起丹麦、葡萄牙等接种率较高的国家开始逐步降低防疫措施要求,包括人们可以摘掉口罩、参加大规模演出等。

毫无疑问,疫苗给了人们巨大的信心。“疫苗带来了隧道尽头的曙光”,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说。为此,欧洲央行作出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4%的预测。

April

4月/变异病毒

一开始,我们认为那是印度的问题,后来,我们意识到那是全球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变异病毒。

今年4月,就在全球众多地区的疫情开始好转之际,印度发生了第二轮疫情海啸。新冠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激增,致使医疗资源紧张,甚至连丧葬资源也趋于紧缺。

很快,医学界发现在印度流行的是一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它随后被命名为德尔塔病毒。6月,WHO发出警告,德尔塔病毒传播力更强,正成为全球主要变异病毒,已在各国被发现。此后,又一变异病毒拉姆达病毒被发现。不断出现的高传染性变异病毒使得人类被迫持续抗击新冠。

July

7月/暴雨来袭

今年夏天以来,极端暴雨在北半球频频出现。7月下旬的河南暴雨、8月的湖北暴雨堪称历史罕见。与此同时,欧洲的德国、比利时和荷兰,以及亚洲的印度,也都在今年经历了超强暴雨。接连发生的暴雨势头并没有因夏天结束而停止住。9月在美国纽约、10月在中国山西、11月在加拿大不列顛省,当地人都遭遇了有可能是当地历史上最严峻的暴雨。

7月,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政府的工作人员将暴雨带来的洪水称为“千年一遇”,他认为,这种级别的灾害没人能提前预知,没人能对此做好准备。

但令人忧心的是,这种令任何预警机制和基础设施都难以招架的极端天气灾害或许将越来越频繁。德国政府发言人就在今年的洪灾后表示,“全球变暖导致热浪、暴雨和风暴等所谓的极端天气增加。”

当灾害变得越来越频繁,人类除了为减缓全球变暖继续努力,毫无疑问也要更新城市防灾预案。

June-August

6月-8月/运动之夏

6月12日,意大利和土耳其两队在意大利奥林匹克运动场打响了欧洲杯揭幕战,在疫情席卷全球一年半后,人们终于迎来了一场国际性大型賽事。一个月后的7月12日,意大利捧起了欧洲杯的冠军奖杯。本届欧洲杯为庆祝赛事60周年,早早提出了“全欧洲的欧洲杯”的设想,不设主办国,由11座欧洲城市共同主办。疫情之下,这个设想让被限制自由流动的各国球迷都有了在家门口观赛的机会。

紧随其后,7月23日,东京奥运会开幕。205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们会聚到了一起,本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宗旨,展开了人类竞技体育的巅峰对决。这两场因新冠疫情延期的重要体育赛事让人们收获了久违的激情时刻。

September

9月/能源短缺

今年9月起,亚洲、欧洲和北美多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短缺问题。各国成因不同,但具备一个共性:新冠疫情带来的生产生活限制打乱了正常的生产节奏。

这轮能源短缺很可能会令全球的绿色能源转型倒退。因为在天然气和清洁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目前欧美已有不少发电厂重启燃煤发电以防止冬季电力短缺。据彭博社报道,美国最大的煤矿商皮博迪能源公司的煤炭在10月底时几乎全部售罄,而美国第二大煤矿商Arch Resources 2022年的动力煤产量已被全部预订。

November

11月/气候大会

今年9月,联合国气象组织曾发出警告,如果维持现状,那么各国无法实现《巴黎协定》中“将气温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目标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今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被寄予厚望。最终,与会各国共同在11月13日的闭幕式上签署了《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其中一大重点便是各国同意加快减排步伐,在2022年提出新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NDC)排放目标,并接受一年一度的审查。此外,各国针对减少煤炭使用、阻止和逆转森林及土地退化、减排甲烷气体也签署了承诺协议。

大会的成果得来不易,但要改变严峻的气候问题,行动的价值远大于承诺。

马斯克,2021年唯一顶流商人

2021年,马斯克是商业领域难得活跃的明星老板。他的公司业务突出,SpaceX在今年9月完成了“全平民团队太空轨道游”。他个人也话题十足,用中文发《七步诗》引发全球网民热议。当然,他的个人财富更是瞩目。2021年1月7日,马斯克个人净资产升至1950亿美元,超越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成为全球首富。10个月后,马斯克又因特斯拉股价大涨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身价突破3000亿美元的人。但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就在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向他发出呼吁,请求他一次性捐赠66亿美元,让4200万人免遭饥荒。然而他并不像前首富比尔·盖茨那样心系天下,关于捐款,他在网上和联合国展开了拉锯战。

袁隆平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病逝世,享年91岁。袁隆平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求学时期他就立志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为致敬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1999年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杰夫·贝索斯

7月5日,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正式卸任CEO。除了他之外,今年互联网行业还有几起令人瞩目的创始人辞任,包括黄铮辞任拼多多董事长,张一鸣卸任字节跳动CEO。他们均表示,离开一线岗位是为了更多地探索“未来”。除了卸任,贝索斯在今年干的另一件大事是终于坐上蓝色起源的飞船实现了太空之旅。

孟晚舟

9月25日,在加拿大滞留近3年的华为首席财务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长女孟晚舟终于回国。孟晚舟被视作西方国家对华为实施的一系列制裁事件中的关键人物。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温哥华过境转机时遭加方无端拘押,前后长达1028天。最终,孟晚舟在不认罪、不支付罚金的情况下离开了加拿大。

全球媒体封面中的2021

2020年,全球媒体的关注焦点几乎只有新冠疫情。但迈入2021年后,随着疫情日渐得到控制,人们适应了新常态,媒体们也重新“东张西望”。《时代》杂志把年度百大人物那期的封面留给了哈里王子夫妇,原因是“他们今年的行动促使人们对英国社会及其君主制做了深刻的重新评估”。《经济学人》则在今年先后钻研了中国的电子商务、华尔街的互联网革命,并两次跟进了美军在阿富汗的进展。

当然,新冠疫情还是媒体报道关注最多的对象,只是视角投向了更深层次的变化。

例如医学技术。“Covid-19将改变人类健康的生物医学技术汇聚到了一起。”3月27日的《经济学人》说,自1976年以来,医学的发展并不引人注目,新冠病毒却推动了一次医学的大跃进。例如基因编辑等技术过去只停留在实验室里,但为了对抗疫情,它们开始被投入到实战中来。例如在研究新冠疫苗的过程中,mRNA技术被寄予厚望。“Moderna的下一步行动是使用mRNA对抗流感、寨卡病毒、艾滋病毒和癌症。”《彭博商业周刊》在7月19日说道。

環保也没被冷落。“疫情重塑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现在轮到气候了。”《时代》在4月26日提出。两个月前,《经济学人》也把鼓动的号角吹向了能源转型。它在2月28日的封面中呼吁“美国更美好的未来:没有碳,没有停电”。但残酷的现实是,绿色命题不如医学发展那般始终向前。生产重启中的能源缺口超乎想象。耗能大国还没来得及完成能源转型,首先遇到了能源危机。目前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和电暂时只能没有一个。

10月的《经济学人》还重点介绍了一些新经济现象,例如过剩经济退位,短缺经济到来,同时利用实时数据快速决策的即时经济也在兴起,这些都是疫情带来的新变化。

今年,媒体的报道有意无意间都在探讨未来。7月3日,《经济学人》说,新冠疫情仍未结束,但终将远去,只是在那之前,人类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告别”。从疫情中收获成长,在疫情中寻找未来的方向,或许是完成这场告别最好的方式。

猜你喜欢
拜登新冠病毒
新冠疫苗怎么打?
拜登也要打造基建狂魔
普通人拜登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感冒病毒
“拜登”献吻拜登
拜登.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