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人类学与民族民间美学身份认同研究

2021-12-08 01:28顾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身份认同美学

顾颉

内容摘要:本文在借鉴审美人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考了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从美学身份话语的视角对王杰先生及其团队创立的“审美人类学"学科中美学身份、民族民间美学身份话语的分析研究,彰显美学的跨学科整合趋势与当代美学理论转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 美学 身份认同

随着西方人类学研究与美学研究著作不断地渗入,国内学界初现审美人类学的研究端倪,但真正跨学科建构的审美人类学(aesthetic anthropology)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人类学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提升促进了美学与人类学的学科整合,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十多年的研究中,学界对审美人类学开展积极的学术研究与实践阐释,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已成气象,跨学科研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主要有郑元者的“人类学美学或者美学人类学”和王杰先生的“审美人类学”。王杰先生的审美人类学便是对这时代变迁的体现,该研究团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将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和概念系统对本土民族审美经验进行学理论证和实证研究,丰硕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成果标志着国内美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不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是审美人类学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来源,还可以说审美人类学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棵参天大树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受多种思潮浸润而催生的一枝新芽。”[1]

一.美学身份

国内审美人类学首先是由美学研究者在美学范畴内提出来的,这类审美人类学主要在哲学人类学的语境下,试图通过美学与人类学的整合研究解决文艺学、美学的本体性问题,在研究的对象、核心问题以及学科理念上倡导美学本体论,如汤龙发教授的专著《审美人类学》和张玉能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便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美学与人类学的关系,彰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价值归宿。因此,国内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基本上是在美学框架内进行,是美学现代性的持续与深化。将审美人类学作为美学的人类学探讨,这是国内多数学者采用的研究路径。审美人类学的美学取向彰显了美学话语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构中的本体论意义,这与中国研究团队的组成密切相关。国内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者大多数从事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如学者郑元者试图通过美学与人类学的整合探索艺术起源问题,学者王杰通过美学与人类学的整合研究探索地方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在学理上,审美人类学尝试理清审美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将对审美和艺术进行考察的重点聚集在特定的审美感知和活动得以形成的社会文化机制上,亦即探讨人们在关于‘什么是美以及‘如何审美方面所形成的观念和实践是如何被建构和规范起来的,‘美又是如何在这种建构中被遮蔽和显现的。这就必然要求在寻找美学与人类学之间深层契合点的基础上,研究当今的文化事实,探讨‘美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不同表现形态、特征、功能以及造成‘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深层原因,并将关于异质文化或‘他者的研究与当代文化危机的思考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更加富于平衡感的审美文化观念。”[2]由于人类学的参与,美学研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现代性转型特征。因此,美学与人类学的联姻既是美学研究者在引入边缘学科资源的基础上弥补单纯形而上的体系性美学缺陷,同时又是借鉴人类学的理论体系,注重采用人类学的成果和材料,尤其注重哲学人类学对美学研究的价值,填补美学与现实链条的缺口,走向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

二.民族与民间美学身份话语的认同

王杰先生及其团队建立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渊源于世纪之交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科际整合的大背景,是美学研究领域中的人类学旨趣同人类学发展史上对诸族群审美习俗研究传统相汇融的逻辑结果。[3]在他们看来,“审美人类学就研究的根基建立在扎实而规范化的区域文化调查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承接美学学科领域的审美人类学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借鉴传统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跨文化比较、主位客位转换、动态表演与文化相对论视角等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使之成为审美人类学方法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4]鉴于此,王杰先生及其团队的审美人类学主要吸收民族民间美学思想,关注民族民间美学话语的形成与现状,尤其是对广西自治区少数民族广大民众的美学观念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一切审美文化体现出来的美学思想开展审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涉及到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包括神话、史诗、宗教、民俗,以及民族审美文化的传播交流;其次该团队考察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黑衣壮的建筑、美食、服饰、壁画、婚姻等习俗与宗教艺术中审美内涵。

如果说民族民间美学思想从审美文化的角度阐释了中华民族民间美学话语,体现的是民族精神,那么审美人类学对于中华民族民间美学的关注视野则投向民族民间地方文化的传承、地方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的研究,以及民族民间美学话语对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多重价值。前者主要从民族文化特质与审美文化观念上作审美人类学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和核心问题是一个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特质和独特的审美文化观念。后者诚如王杰先生所言:“审美人类学当前的重要任务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深入了解并分析中华本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底层文化和边缘文化所具有的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审美需要,找出其特征所在,并进而在理论上加以说明,以便超越美学思想中西方中心话语的思路。”此外,美学在跨学科问题上提出学理上的思考,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审美现代性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撑。可见,民族民间美学的發展现状与审美人类学的实践话语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密切关系。就中国审美文化而论,审美人类学视域下的民族民间话语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地方审美经验、独特的审美制度、社会内聚力的民间仪式与讲人伦重世俗的文化风尚。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不断思索理想的社会制度,而地方审美经验、审美制度与天人合一的民间仪式对建构审美的社会形态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民族民间的审美实践在文化观念上具有很强的政治与宗教取向,但在客观上萌生了中华民族民间的地方审美经验与独特的审美表达机制,两者相互渗透,浑然一体。因此,王杰先生及其审美人类学研究团队在审美人类学学理论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黑衣壮审美经验和黑衣壮审美制度的实证研究。民族民间美学开始走进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挖掘少数民族审美文化蕴涵的东方审美特质,探索地方审美经验的现代性意义,其研究成果充分显示了民族民间美学话语的研究方向。因而,审美人类学注重对大众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民间文化发展,重视少数民族地方审美经验、审美制度、审美交流以及审美现代性研究,其意义不仅对弱势话语的保护与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国内开创了美学与人类学整合的另一条不同于国外审美人类学的实践途径,即侧重于人类学的美学研究。从学科分类体系来说,审美人类学呈现出民族美学、民族学或者说民族文化学中美学话语的认同,两者皆属于文艺美学学科系统的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民族民间的审美文化,研究视角和理论关涉美学,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旨在美学。因此,王杰先生及其团队的审美人类学类似于西方学术界的文化研究,属于复合性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的“核心层次是特定族群的审美实践和审美文化创造性成果”,以“揭开特定区域族群中被遮蔽的审美感知方式,激扬符合美的规律的文化创造原则,建构充溢审美氛围的生存环境。”为该学科的主要任务,最终目的,是通过族群美学的研究达到对人的生存美学的建构。

三.民族民间美学身份话语认同意义

地方审美经验、地方文化发展立场和多元的文化生存形态是当代审美人类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尤其在当代中国美学生长的新格局中,审美人类学多元美学话语认同与多重美学话语的重叠对学科建构和对当代美学转型产生了非凡的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动,学术研究语境纷繁复杂,既有学术范式遭遇质问。王杰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参与了这一时代变迁与学术转向,即在当下学科交叉化的学术环境中,从西南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地方审美经验”与审美制度出发,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南民族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审美人类学研究。由此看来,对民族美学话语的认同展示了该学科对待弱势话语的立场,呈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新姿态。因此,王杰先生以其独到的探索,拓宽和深化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其分支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当下,正值学术转型之际,王杰先生创设的审美人类学将民族民间审美文化的发展融于审美现代性的研究中做出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中中展示了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经过艰难曲折与蓬勃发展之后,正迎来了一个有望取得创造性大发展的历史阶段,祝愿审美人类学能一如既往,推动中国审美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

[2]向丽.审美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D]http://www.doc88.com/p-5921046123228.html.

[3]王杰,彭兆荣,覃德清.审美人类学三人谈[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6).

[4][6]王杰,覃德清,海力波.审美人类学的学理基础与实践精神[J].文学评论,2002,(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审美人类学身份认同的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270)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身份认同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云想衣裳花想容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