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

2021-12-08 01:18何相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述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何相君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早在毛泽东《论新阶段》的中已提出,如今,学术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普遍认可的观点。本文论述了国内学术界近十年马克思中国化研究的基本情况,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本内涵和基本经验三方面做了探究,以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一定参考[1]。

关键词: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2-00-03

自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迄今为止八十余年,学术界和理论界在这一命题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论述了近十年国内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中国化研究的基本情况,即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研究了哪些问题,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是指其源起何处[2]。目前学术界较流行的观点是“俄国十月革命说”“李大钊言论说”等。这些观点并不存在谁对谁错之分,只是研究角度不同。早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并且很感兴趣,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他所写的《青春》,从理论上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回国后,他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介绍给广大劳苦大众,希望能成为大众改变自己命运的武器。他先后写了一些经典著作介绍马克思主义,比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在这些著作中,闪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十分容易能找到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的政治与经济方面的观点踪迹[3]。由此,“李大钊言论说”是站得住脚的,是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因此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的发起者。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构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必然有它的逻辑道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构成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三重逻辑。

理论逻辑:科学的理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3],党拿起这一武器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奇迹。党为什么这么能,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揭示的是世界的科学真理,包含整个宇宙的真理。它的社会更替规律,是人类社会颠扑不破的永恒真理,其从自然界、社会界、人类思维三个维度揭示了世界的规律,这些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正世界提供了科学方法。

实践逻辑:改造世界的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理论的初衷就是改造世界。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指导思想。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把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为国家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找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行改变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为国家发展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建成了全面小康社会,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中国、强大中国、复兴中华民族永恒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要勇于肩负起历史使命,善于发展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新的实践、取得新的胜利。

价值逻辑:人类的自由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永恒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广大人民谋福利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蕴含的价值观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能被中国共产党所接受,并确立为指导思想,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作为变革中国社会的现实力量。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为本,社会各界人士不分性别、种族、强弱、贫富,在人格上一律平等,他们的人格尊严受国家保护。过去,赶列强、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今天,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为了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中国化,是因为它的价值原则与广大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相一致,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特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显而易见的逻辑特征,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普适性、人民性、开放性,是其最主要的逻辑特征。这些逻辑特征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保持真理性又具独特性。

普适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理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元素相结合的结果,它必然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能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顺利开启,历史与现实皆证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普适性自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逻辑特征之一。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阶级特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无不受人民利益的驱动,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人民利益而建立的政党,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都贯穿始终。人民性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人民立场的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阶级特征的体现。

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性特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开创以来,近百年过去了,不但没有终结,而且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向前发展,这与其理论的开放性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立在中国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它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就是开放性理论,开放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的必然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内涵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指导实践,这是它在诞生一百七十余年后的今天依旧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密匙。从它指导实践改造中国的维度来把握它的科学内涵,是每个马克思主义者需做到的。

在实践上,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的是作用。它需要与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一具体实际是指变化着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条件,这些条件结合的越充分,它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好。若不顾这些现实条件,死搬硬套、照抄经验,必然导致功倍事半甚至是失败。那么,具体发挥的是什么作用呢?一是变革社会的作用。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的推进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了自身的变革与发展。二是促进人的发展作用。变革社会不是最终目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人的利益与发展摆在核心位置。其次,马克思主义能中国化不是强加的逻辑,是有其深刻原因的。一是中国社会的需要。变革社会需要这一理论的指导,党成立之前,一些仁人志士尝试过用其他理论指导中国的事业,结果均失败了,当党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事业时,胜利不断刷新。二是马克思主义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古代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体现[4],在传统文化中就有辩证法的基因,这种与生俱来的优势促进了中国人民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时代课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内涵,简而言之,就是理论观点、理论体系;具体而言[5],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化条件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观点与科学理论。研究这一理论内涵,掌握理论知识,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谈的是逻辑,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把握,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规律性呈现。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事业的各个历史阶段所形成的开拓性成果[2],这些成果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阶段性理论成果,也就是前所述是狭义部分,还包括获得这些理论所进行得各种探索与尝试,形成不同体系的各种观点。学术界还论述广义和狭义的关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狭义的基础,广义是探索的全过程,狭义是对探索成果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因实践的多样性而呈现丰富性,实践创新没有完成时,理论创新只有进行时,任何个人、组织都不可能穷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的具体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将其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中,推动中国文化创新与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这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原因。古代老子的《道德经》中蕴藏着大量辩证法道理,老子认为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辩证法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文化基因里,因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能同我国辩证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辩证法。改革开放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自觉运用,改革开放成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发展者,必须用批判思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使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用传统文化中的小康阐述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第二步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是将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全球治理理念。

在新时代,要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激活传统文化,让其释放出生机与活力,生产出滋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养分。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文化需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研究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在哪个历史阶段弄清了实际、认清了现实,党的事业就取得成功。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现在我国国情是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国情又呈现不同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情的把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践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历史条件构筑的中国国情必然是不断变化的,从变化的实际去认识与把握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为此,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人们都要学会研究实际情况,多角度把握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只有这样,才算认清了国情,才能推动实践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改革开放的40多年,我国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这都得益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把握。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源头活水,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累累硕果。

(二)把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以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断推动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坚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中国共产党因人民的需要而诞生,必然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马克思主义是党执政的思想根基,必然凝聚了人民的需要、期盼,否则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尽管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内容各不相同,但其政治立场都是一样的,即站在人民的立场,目的也是一样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正因为如此,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得到了人民的认可,拥有巨大威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开拓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奥秘所在。在发展马克思主義的过程中,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核心位置,融入其发展过程,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人民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要推进人民利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统一。

(三)坚持党的领导,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艘巍巍理论巨轮要行稳致远,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能够在理论迷雾中辨别方向,引领前行,续写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生机活力,永葆人民性。脱离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必然在中国迷失方向,人民的事业必将蒙受损失,甚至招致失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带领人民不断推进的,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断开辟其发展的新境界。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不是自封的,而且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只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救民于水火的真经。中国人民选择了党,党自觉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党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引领,不断开拓新境界,化腐朽为神奇,创造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的传奇。为此,要始终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保持其发展的正确轨道。

四、结语

回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让人惊叹不已,它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引领了时代、引领了实践。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责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在中国永放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

[2]赵芳.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1.

[3]黄晓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格[J].党史文苑,2009(8):22-23+26.

[4]辛国安,陶传友,赵小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4(5):5-10.

[5]张晶晶.再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J].现代职业教育,2020(14):130-131.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述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研究述评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