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稻田退水“零直排”模式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路径

2021-12-09 06:02李中利燕燕邵正浩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平湖市沟渠面源

李中利,燕燕,邵正浩

(平湖市农业生态能源站,浙江 平湖 314200)

平湖市地处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水网密布、纵横交错,粮食种植面积2.845万hm2,稻田退水治理压力大。近年来,全市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施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多年实践中,平湖市创建了一批先进模式,其中,农牧渔全产业、防控治全流程、市镇村全覆盖的“三全”模式成功入选了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典型案例之一。以此为新起点,平湖市按照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1]对农业面源污染[2]治理的高标准要求,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了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成为全省首创,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本文以平湖市广陈镇赵家堰兜灌区为例,探讨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的实践和经验。为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1 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现状和成效

1.1 化肥农药双减

多年来,平湖市从源头上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投入。通过“调、配、替、改”四步法,有效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实现化肥减量;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及生态调控等绿色防控措施,降低农作物病虫草的发生程度和灾变频率,实现农药减量。2018—2020年,化肥使用强度由502.8 kg·hm-2减少到374.25 kg·hm-2,农药使用强度从15.7 g·hm-2减少到10.3 g·hm-2。

1.2 生态沟渠建设

针对种植业退水治理难题,平湖市在持续推进肥药双减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着手试点建设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因地制宜地探索出了“生态拦截沟+生态塘/断头浜/小河”等模式。截至2020年,共建设生态沟渠36条,总长度为38.59 km,覆盖面积1 100 hm2,据监测分析,稻田退水经生态沟拦截,总氮、总磷、氨氮的浓度平均下降达20%以上,充分体现了生态沟渠建设成效。

1.3 秸秆综合利用

近年来,平湖市围绕稻、麦等主导产业,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为主线,以秸秆全量化利用试点县创建为载体,整县制推进全市秸秆全量化利用。通过秸秆“五化”利用,打造秸秆离田利用产业链,避免秸秆过量还田而加重土壤、水体负担。2018—2020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由95.79%提高到97.38%。

2 存在的不足

在“三全”模式的推动下,平湖市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缺乏一套综合性的治理体系,各项治理措施都是各干各的,没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稻田退水或经源头化肥农药减量,或经生态沟渠进行过程拦截,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去除稻田退水中的部分氮磷污染物,但未去除的仍随稻田退水流入附近河道,最终还是会影响河道水质。氮磷元素在农田是营养元素,流入河道是污染物,避免稻田退水流入河道,使其再次回到农田进行循环利用,这既能减轻对河流的污染,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3 对策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探究,平湖市大胆创新,在广陈镇赵家堰兜灌区探索建立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实现了稻田退水“零直排”,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3.1 模式特点

3.1.1 治理单元区域化

以灌区为治理单位,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建设作为主要工程覆盖整个治理区域,并融入数字技术、节水灌溉、循环利用等技术和理念,构建一套与灌区相结合,用数字赋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区域样板。

3.1.2 技术应用集成化

围绕“源头减量”,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工程,运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3];围绕“过程拦截”,开展田块生态改造、生态沟渠建设等工程;围绕“末端净化”,实施水生态修复、水下森林[4]建设等工程。同时,同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综合整治、节水灌溉等工程。

3.1.3 稻田退水循环化

按照集中连片、系统整治、节水减排、生态高效的原则,利用生态沟渠将灌区内的农田、退养鱼塘、泵站进行无缝连接,形成一个闭环的有机整体,实现稻田退水循环利用。

3.2 技术路径

退养鱼塘内的水通过泵站依次进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态沟,最后回流至退养鱼塘,进行末端净化。详见图1和2。

图1 稻田退水 “零直排”的路线

图2 稻田退水“零直排”的实景

3.3 模式实践

3.3.1 生态改造,打通循环脉络

在灌区内新建泵站、灌排渠道、机耕路、机耕桥等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5]沟渠1 470 m、湿地化修复退养鱼塘17个,沟渠、鱼塘内种植野茭白、藕等水生植物,加大对农田尾水中氮磷的吸附,减少水体的富营养化。新敷设PE管1 155 m,将小田块并大田块,减少出水口设置。对四周退养鱼塘进行串并、打通,将灌区内的农田、退养鱼塘、泵站进行无缝连接,形成一个闭环的有机整体,并将农田尾水及天然雨水在池中收集后作为灌溉的水源,实现整个灌区灌排水循环再利用。

3.3.2 源头减量,实现水肥一体

大胆探索,超前谋划,搭建1个水肥数字化精准自动控制平台,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在灌溉渠道机埠旁安装注肥泵及肥料罐(有机水溶肥型[6]),对水稻田间水肥进行高效利用综合数字化调控,实现稻田节水减肥,提高水肥有效利用率,减少稻田排水、稻田渗漏和氮磷等养分的流失。基于对田间作物生长和土壤水分、养分状况的分析,综合计算不同作物的生育期耗水量和养分需求量,智能分析田间土壤水分盈余亏缺程度,实现灌溉施肥设备的智能联动控制,从而大幅度减少肥料投入量,减轻生产成本。

3.3.3 数字管控,促进节水灌溉

将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控制进行集成应用,在水稻种植区布设电动阀、水层精准仪、自动排水闸等精准设备106套(台),实时采集水稻种植的土壤环境、稻田水位等数据,无线传送至数据平台,并通过设置/编程作物模型,全自动精准感应田间实际水层深度。在生态沟渠建设中配备太阳能量控一体化闸门设施,自行控制灌排设备的开启和关闭,保证水稻各生长期的精准水层,实现农田生态管理数字化。

3.4 效益分析

对开展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的赵家堰兜灌区和传统灌区的效益进行分析比较。

3.4.1 生态效益

据监测分析,生态沟渠系统降低稻田灌溉水氮、磷等主要指标明显,下降幅度在17.6%~28.4%(表1)。

表1 生态沟渠处理水质的效果

3.4.2 经济效益

据分析,赵家堰兜和传统灌区在农田翻耕、治草、防病治虫、收割等方法没有差别,差别主要体现在肥料用量、用电、用工上,赵家堰兜灌区较传统模式减少1 347元·hm-2。

表2 赵家堰兜灌区和传统灌区投入成本比较

3.4.3 社会效益

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不仅仅是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的一个全新“窗口”,更是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田园生态系统打造的有效途径。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模式,一方面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另一方面也能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高标准发展,同时提供绿色、高质量的产品,满足社会需求。

4 小结

稻田退水“零直排”是农业绿色发展进程中的一场生态革命。实践证明,该治理模式成效明显,是探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有效新路径,实现了区域内生态化治理、精准化施肥、数字化管理的一体化防治。下一步,平湖市将对整个广陈塘饮用水源保护区进行推广治理,并将该模式列入市“十四五”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平湖市沟渠面源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浅析农田建设项目中沟渠施工技术及受到破坏后的治理方法
快乐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
平湖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绘画作品选登
洞庭湖典型垸内沟渠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平湖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