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探索

2021-12-09 21:23康素娟
新西部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新性创造性培育

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进入了科学信息化时代,“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助推了人才强国重要目标的实现。培育有创新性的科技人才,追求科技发展新理念,就成为了2.0时代教育的主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2.0”实施的关键,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这对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信息化2.0”构建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新理念

21世纪初期,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世界进入了科技信息化时代,以智能为主的信息化革命呈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与以往的工业革命有许多不同,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在创新驱动中是第一位的,是必须下好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我们勾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国家要进步,社会要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没有人才的创新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十四五”规划的确定,为我们开启了现代化的新征程,明确了科技强国的新要求,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发布,加快了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构建了“互联网+教育”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带来了互联网科技手段的进一步应用,还在教育对象大学生的培养方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做为与社会融合的先行者,对他们的培养方法的探索显的尤为重要。

怎样在信息化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形成富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新理念构成的基本内容。没有大学生的个性化培育,我国教育信息化只能停留在低级的模式重复阶段,而要赶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引领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大潮,必须要重视教育理念的构建,确立大学生个性化培育的基本目标。这是信息化革命时代对教育2.0计划的根本要求,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教育的创新理念就无从谈起,即使他们驾驭互联网装备的技艺再高超,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具备创新性,就达不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最终目标。所以,在看似复杂的信息技术面前,大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才是重中之重。只有抓住了创新理念的牛鼻子,才会纲举目张,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坚持育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才会落到实处。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同于1.0时代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现代化2035”及迈入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和关键。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

(一)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现的基础

科技信息化时代来临,国家提倡全民学习互联网知识,以便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化水平。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提高大学生信息化能力迫在眉睫。中国的信息化改革进程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形态,智能环境的形成,创造了一大批信息精英,为社会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可用人才。但是,在信息化蓬勃发展的时代,有一个问题日益彰显出来,需要深入探讨,这就是大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因为,目前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只注重大学生的互联网知识,而忽视了个性化培育,而没有个性化的信息人才,只能被称作是机器的操控手,即使他们操控互联网装备的能力再强,将来的事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工作也不会取得大的成就。

只有具备了个性化的大学生人才,才能在众多的互联网装备面前保持自我,创造性地突破互联网装备对人的束缚。具有创造性的高校人才,是当今信息社会最缺乏的人才,人才具备了创造性,就具备了个性。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一定要从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入手。如果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创造性,将来到社会上工作,只能受程序的奴役,而具备了创造性的大学生,则可以做互联网装备的主人。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装备是人制造出来的,明白了这一点,大学生人才才会找准定位,立于不败之地。

阿尔法狗围棋机器人轻易打败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柯洁的事件,证明了任何时候人的创造性是第一位的,否則就会被人类自己创造的机器人打败。因此,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十分重要,它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现的基础。如果忽视了这一点,“教育信息化2.0行动”就无法摆脱互联网机器最终战胜人类的恶梦,教育信息化工程也只能裹足不前,无法发展。只有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放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第一位,人类才能决定互联网的未来,推动教育信息化事业向前发展。所以,高校在施行“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时候,务必注意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做好学生的个性化培育工作,让大学生明白人是互联网装备的主人,人类发明互联网,使用互联网,还要不断发展互联网,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所以,创新性应该是学习互联网技能的基本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人才,使大学生具备发明创造的能力,才算牵到了科技发展的牛鼻子,才能加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流而不被淘汰。

必须坚信,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现的基础,也是信息化科技时代教育遵循的根本原则,更是信息化科技时代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是“教育信息2.0行动”实现的关键

信息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优异的品格,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现的关键,在于高校大学生的个性化品格培育。以便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新生态。因此,因材施教,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材施教的做法自古就有,孔子就最注重因材施教,宋代学者程颐说:“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教育思想,是今天的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着先进的信息科技技术和复杂的互联网手段,发掘大学生的潜质特征,找出他们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区别培养,因材施教,是高校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关键。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萌动的成长期,白璧无瑕,正确的引导会激发他们的内生力量和发展动力,去积极钻研互联网技术,突破现有知识的局限,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奋进。大学生自身具有的兴趣爱好,也使得他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互联网领域,执着奋斗,不辞辛劳,取得好的成绩。所以,兴趣爱好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大学生的创造性,大学生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创造性,保护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就保护了他们的创造性。因而,因材施教应当先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而他们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这就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教师一定要珍惜他们的兴趣爱好,尽早发现他们的潜质和自我价值倾向,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使他们在学好互联网技术的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使“教育信息化2.0行动”落在实处,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信息化革命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潜质特征,还表现在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上,教师对他们的个性化培养,也要从认知他们的性格入手,对性格勇敢果断或者审慎温和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像孔子对待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一样,该批评的批评,该鼓励的鼓励,该表扬的表扬,该做为典范的做为典范。这样才能激发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钻研互联网知识,为成长成才做好准备。而且,因材施教不仅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区别对待,还要因势利导,塑造他们的性格,帮助他们向更加成熟更加完善发展,以便取得人生事业更大的成功。

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培育,还要注重锻炼他们的品质,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培养他们坚定不移,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品格,重视他们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潜质,以及甘守寂寞、抵挡诱惑,不为物质利益所动的信念,和对待科学研究坚韧不拔的毅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甘愿奉献、热爱祖国、积极有为的新一代年轻人。对那些理想远大、不计得失的大学生,更要倾力培养,积极帮助,使他们构建良好的知识架构,具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和事业成功的勇气和力量,在攀登科学高峰的路上,不畏艰难险阻,取得最终的胜利。

(三)实践决定“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的价值

高校学生个性化培育还要付诸实践,在具体的学习中成就他们的创造性,体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价值,实现大学生在信息化科学上的理想与抱负,为“教育信息化2.0”的成功实施培养敢于创新的人才。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或思想认识上,必须将大学生的创新性见于实际,获得成效,对他们的个性化培育才有社会价值,才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

高校教师在互联网知识教学中,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差异化明显的鲜活面孔,一定要注意他们每个人在互联网面前不同的表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的创新性,给予耐心的辅导,让每个学生的天性都能得到重视,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教师要本着启智润心的教育准则,在实践中及时发现大学生与众不同的智略,认真加以培养,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指导。对个别潜质优异的学生,还可以开小灶,单独培养,帮助他们减少困惑,集中力量攻艰克难,在科学领域里自由畅想。

互联网科技与其他科技在本质上没有区别,都需要研究者在研究领域里激发灵感,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这些灵感蕴藏着研究者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的研究视界,需要教师加以呵护,有效开发,使大学生人才的创造性得以充分释放。这种时候最能表现教师的职分,也是区别一个教师是教书匠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重要标尺。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目的地在课程考试中出一些需要开动脑筋的题目,检测一下他们的创新性有没有、有多少,以便进一步开发培养。对于那些在考试中表现出色的大学生,一定要给予鼓励,还要帮助那些创新性不强的大学生,使他们满怀信心地加入到创新的行列。也可以有区别性地引导大学生制做一些互联网手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发掘大学生的创新性,使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也为他们的创新价值得到正确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大创项目,指导他们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争取项目与企业合作,使项目产生一定的实效性、社会性,让大学生的创新性尽早开花结果。

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

“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它要求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引导大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大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个性化地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破前人的观点,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时,有新的发明,用自己的追求,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做出卓尔不群的贡献。

“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关键是要促进人的发展。在互联网装备面前,大学生不能只盯着机器,被它的神奇撼动,还要超越机器,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去研究它、认识它、驾驭它,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突破互联网机器的束缚。要通过学习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造力,高水平地应对信息革命大潮的冲击,积极开拓信息科技领域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加强科技技术含量对互联网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人的发展带动信息科技的发展,因为在人与互联網装备二者面前,人是第一位的,互联网装备是第二位的。做到在新的时代中,注重认知人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本质特征,不能只埋头于互联网技术,拉车而不看路,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进程却不知道。

“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仍然要求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坚持人是互联网根本的原则的同时,要不断进取,树立远大的理想,回报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当今是一个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创造性有多少,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就有多先进。我们必须要清楚,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在科技创新中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

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创新性,是新时代教育应当遵循的根本原则,只有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社会的进步才有希望,信息科技的发展才有前途,制造出来的互联网装备才能呈现出先进的品质,和优异的性能。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的实行,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实施的重要步骤,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搞好大学生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工作,为社会输送更多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互联网装备现代化,还要求人的现代化。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性培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个性化的学习理念,和先进的知识架构,教育现代化才具有了可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指出:“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为我们指明了互联网教育的方向,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教育要发展,人才要进步,就必须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持续探索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性的开拓型人才。在面对互联网装备的时候,既有驾驭能力,也有敢于求变,不断进取的勇气。立志在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大潮中,争当时代先锋,突破国家级、世界级科学难题,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誉。

“教育信息化2.0行动”培养目标的确立,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它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现实行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思考,做到个性化与创造性的完美结合。

“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必将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早日来临。因为人才是决定科技事业成败的关键,有了创新性的大学生人才,教育现代化就有了保障。互联网教学一定要紧随时代步伐,重点培养大学生人才的个性化特质,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切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的真谛就在于教给学生研究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本质的能力,达到这样境地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当富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大学生人才步入社会,成为科学栋梁的时候,“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实效,它必将为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作者简介

康素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退休教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教育学、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创新性创造性培育
关于自动化缝制连续缝的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教学改革
基于教育技术学的教学APP现状及其发展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