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画东渐过程中的几种重要途径探析

2021-12-09 01:03何国清
艺术评鉴 2021年21期
关键词:西画途径

摘要:西画在明清时期由西方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文化的惯性,西画传播经历被误读和难以接受,到逐渐被认知和学习的过程 ,进而植入东方文明之中。这过程时断时续,漫长曲折。在西画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它的传播方式不一而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西方传教士的传入;对外通商口岸外销画兴起产生的传播;西方职业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到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留学生们到西方的学习引入。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种传播途径的梳理和阐述,以期达到对西画东渐过程的认识和反思,进而对中国当代油画的现状与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西画  东渐  途径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1-0031-03

随着人类航海技术的发展,海上远涉可以跨越大洲之后,人类终于突破区域活动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交流和往来,长期以来局限于区域活动形成的各种文明也终于可以相互进行碰撞和交流。中国在明朝末年,西方对东方文明好奇的远足者涉足这片土地,这些来客主要是经济活动的从事者,当然也有一些文化的传播者,其中还有一些宗教徒为了宣扬教义,招来信徒,也随着船队向东而来,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发现向普通百姓阶层宣扬教义,以图绘的形式进行宣传效果更佳,所以传教中让东方文明接触到了西方的绘画样态,由于西画在造型和色彩上更接近科学和真实,易于识读和认知,渐渐被官方和老百姓接受。在绘画领域里,中国画的产生和发展因有着自己的土壤和历史,有着自身的文化个性,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惯性。西画早期进入中国的过程中经历了被曲解,被误读,后来逐渐被认知、了解,并由开始的传教士传教带入的被动接受,到后期留学生们主动西洋求学的主动学习过程,传播过程非常曲折和漫长。西画在传播碰撞过程中与中国画互相学习,互补长短,并最终形成共生共存、融合发展的状态。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学的过程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传播途径,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教手段的带入;早期通商口岸作为外销商品的外销画产生的传播;来华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的传播;以及后期留学生们为寻求西方文明到西洋的主动求学回国后进行传播。

一、西方传教士的传入

西画东渐发端于天主教传教士用于传教目的而携带的图画,因为这些直观生动的形象在传教过程中收到特别好的效果,因而出现善绘艺的传教士,随着传教活动的推广、图画需求的增加,以及喜欢西画群体的逐渐扩大,善西画的教徒和这方面的人才不断来到东方,是他们最早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洋宗教绘画作品和西画绘制技法。

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传教士起着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最早把西画带到中国且有据可查的是唐朝来自波斯属于罗马文化体系的景教在长安“大泰寺”内悬挂的圣像画,这是最早从西方而来的西洋画;据马可波罗记载,元时,天主教也派传教士来北京等一些地方传教,教堂内也悬挂一些西洋画像;但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真正产生影响,应从16世纪算起,西方传教士在16世纪随着商船来华传教,并把西画手法绘制的宗教绘画作为传教手段,这一时期才真正拉开了西画早期在中国传播的序幕。正如著名的专攻葡萄牙殖民地艺术的美国历史学家巴莱所指出的那样:“耶稣会士一直是图像艺术的倡导者。”因为在教会传播的过程中,向不同语言群体的信徒宣扬教义,靠图像的手段可以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和隔阂,在教会群体中,普通百姓占有绝大多数,而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对教义的文字理解也没有图绘的形式来得直观明白,图绘的形式理解更容易,更直接,更加深入人心,况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图像本身还具有某种神圣的感觉。

潘天寿曾说,西方天主教徒随之而来中土,亦即为西方油画随之而来中土。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 年),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随船队来到中国传教,随身携带了一批以西画手法绘制的彩绘圣像画,被认为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绘画。

1580年利玛窦来到中国,随后北上到达京城北京,1600年进宫,并给皇帝呈献《天主像》《天母圣像》等宗教题材西画,受到皇帝的青睐。继利玛窦之后,陆续有传教士来中国,比如汤若望,因为其对历法的研究,颇得皇帝的赏识,从而也让他们带来的用于传教工具的西画得到宫廷认可。

还有如乔万尼-尼阁老曾绘制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幅油画——《耶稣基督像》。这些由传教士带过来的西画,或者是由这些传教士绘制的西画作品,随着宗教团体的传播而传播,客观上也对西方艺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西画东渐”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有的传教士还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题材西画的传播,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善西画的传教士,比较有影响的如供职清廷的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来中国之前他在意大利学习绘画,绘画水平很高,曾为西班牙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广州,1720辗转北上抵达北京,因画艺高超,得到康熙皇帝青睐,进入清宫如意馆做宫廷画家。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工作50多年,擅绘骏马、人物肖像、花卉走兽、翎毛,尤善画马。他既讲究西方绘画的空间透视和明暗造型,又吸取了中国画的皴、擦、晕、染等技法,创立了中西融合的绘画新体,同时他还将西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另外还有如王致诚、南怀仁等,供奉内廷,均擅长折合中西画法,以西法为本,参以中法,对早期西画在中国的传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对外通商口岸外销画的兴起

由于清政府在1757年关闭了原来的通商口岸,只留下广州一带这个“唯一的出口”,所以一口通商的局面使得所有的“外贸”活动都聚集在广州,这里也成了外销物品的总产地,其中就包括外銷的“艺术品”。既然是外销,当然就要满足外国人的口味,外销的艺术品也就必须以油画为先了。在当年,这些表现广州“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繁华场景的风景油画,尤其是画中还带着外国人眼里浓郁的中国风情,它们就成了出口西方的热门货,广州一带也因此聚集着一大批技艺高超的画师,专门为西方生产这样的作品。

广州、澳门、香港等地通商口岸的形成,外销画的兴起,在西画东渐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外销画兴起于18世纪中叶,当时在广州十三行地区出现了一批善于西画技法的中国人,他们以当地的中国风土人情作为题材,用西画的手法,绘制了大量的油画、版画、水粉画和水彩画,并作为商品,销售给对中国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外国人,并经商船流向国外。这一类的画因此得名为“外销画”,广州珠江北岸的“十三行”地区是“外销画”的中心,有画室三十余家,其画家和画工超过百人,作品题材反映了中国人物、风景等风土人情,是继中国工艺品之后大量传入西方国家的由中国人绘制的艺术作品。外销画的兴起产生了一大批外销画家,影响最大且最为突出的史贝霖是目前所知最早以作油画肖像著称的中国人。广州、澳门、香港等地通商口岸的形成,外销画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西画本土画家的培养和产生。

19世纪,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是早期外销画的创作者,他在广州十三行商馆区居住,培养学生学习西画技法。1825年,关乔昌、关联昌是他的早期弟子,后来,兄弟两自己开画室,所作肖像生动传神,风景画也是惟妙惟肖,满足了外国人的好奇心,画作深受外国人喜欢,当时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外销画家。另外还有在十三行开铺的外销画家关作霖,擅长画肖像画,也是颇负盛名。

粤南广州一带的“外销画”作为中西通商交流的历史中产生的重要美术现象,对于清末西洋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起着积极的开拓性作用。

传教士携带西画和传教士画家对西画的传播主要局限于教会范围,虽然后期也流行于宫廷之中,但影响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而中西貿易中“外销画”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扩大了西画的传播领域和范围,甚至使得西画在中国民间大范围传播成为可能。

三、来华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的传播

西画到中国一开始是作为传教的一种手段,但随着人们接受和喜爱程度的不断加深,来华传授西画的不仅仅是以传教为目的的天主教传教士,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东深,来华的人员越来越多,专门从事艺术的人员也逐渐加入到来华的队伍,不仅有教会内的职业画家,如“应康熙帝的邀请,耶稣会把他们最好的两个艺术家派到中国,即格拉尔迪尼和贝尔维尔”;还有许多外国职业画家和艺术爱好者先后来到中国旅游作画。英国著名的海景画家威廉·丹尼尔及其叔父托马斯·丹尼尔先后来到广东作画。威廉丹尼尔在广州停留时作了大幅油画《广州商馆区》,画作表现了广州十三行一带的河岸景色。法国画家奥古斯特·波塞尔曾来中国广东作画十个月之久,绘制了大量珠江沿岸的景色,油画作品有《广州河南海幢寺》《广州一石桥》《广州商馆》,还有一些水彩作品《广州河道风光》《广州流动小吃摊》等。后来英国画家威廉·普林赛普、默多克·布鲁士、葡萄牙籍画家西安诺·普蒂斯塔、美国画家乔治布斯特等人先后来到中国广东旅游作画,绘制了大量中国题材的西画作品。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在澳门居住数年,绘制了大量珠江三角洲广州、香港、澳门的风景、建筑和人物画作。他的作品《火灾前的大三巴教堂》《广州十三行》《章官的屋顶》和《香港皇后大道中街景》等,还是研究广州、香港和澳门近代史的重要参考文献。乔治·钱纳利给清代中西绘画的交流产成了巨大的影响,不但让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肖像画风因此而改变,而且在钱氏的熏陶下,新一代中国西洋画家也逐渐成长起来。

到后来,在西方艺术家的培训指导下,形成了不少的本土西画群体,早期的乔瓦尼·尼阁老在澳门的美术培训学校培养了倪雅谷、游文辉等;在西画职业画家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还有清初的焦秉贞,在清初宫廷中形成了以焦秉贞为代表的“中体西用”绘画新体;雍正年间的画家莽鹄立、金介、丁允泰等。

1864年由中外职业画家在上海开设的土山湾画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正规西方美术培训机构,培养了周湘、徐咏清等,他们在后来的西画教育和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以清末留学潮为标志的传播方式成为西画东渐的第四途径

第四途径伴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而不断崛起。西画真正进入中国并融入中国文化艺术应是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的事情,归功于大批学成回国的西画留学生。20世纪初期,国家外忧内患,摇摇欲坠,传统绘画在四王风气的薰染下,泥古不化,缺乏创新,而当时新文艺思潮已经影响了很多有志青年,他们中的一大批开始放眼西方,寻求救国救文化艺术的道路,纷纷踏上留洋求学之旅。

早期的如李铁夫,1887年先是远渡重洋去美国,后转到英国,是近代中国最早出国研习西洋美术的先驱者,也是代表早期中国油画的重要人物。冯钢白,1906年到墨西哥皇城国立美术学院,1991年去美国芝加哥、旧金山等美术学院学习,以及李毅士、李叔同先后到日本留学,进入日本的美术学校学习绘画。

后来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西方绘画求学之路,赴欧美的有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张道藩、杨秀涛、庞薰琹、常书鸿、颜文樑、吴作人、唐一禾、赵无极、吴冠中等,赴日的有陈抱一,卫天霖、倪贻德、阳太阳、宋步云、黄新波、王式廓等。

他们中大多数学成回国后,有的兴办学校,有的进校教学或开班课徒,传授西画的创作理念、创作意识、创作手法、创作形式等,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美术的大变革。正是在他们大办西画学校和推行西画教学的作用下,在国内培养出更多的西画学习者,他们对西画最终扎根中华大地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流入中土”到“融入血液”是西画东渐时的渐进与拓展的过程,早期由传教士的带入是中西绘画的早期会面,因文化背景的差异,绘画方法和理念的差异,西画的传播和接受经历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在观照中有接受,在接受中有误读;外商口岸外销画的传播历史,对于西画本土化进程客观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成了本土西画群体的形成,同时让西画在汲取西方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挖掘本土的文化资源,构建起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西画;来华艺术爱好者和职业画家的传播,虽然传播形式无序而零散,但在一定意义上对西画在中国民间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而留学生们学成归国的办展办学,对于西画真正融入中国的血液起着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丹.兼容与排异:由郎世宁绘画试探清宫西画东渐[J].艺术探索,2010(02).

[2]莫小也.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J].美术观察,1997(03).

[3]余戈.从清末外销画看中西文化之融合[J].艺术百家,2012(08).

[4]汪蓝.从澳门基督教美术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5]曾希圣.西画东渐的历史先声——油画传入中国本土的三个路径[J].美术与设计,2019(01).

[6]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7]彭善尊.西画东渐——早期中国油画的发生与发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作者简介:何国清(1971.09—),男,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学历;美术学硕士,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术学。

猜你喜欢
西画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谈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谈海派艺术的现代美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