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融入情感

2021-12-09 06:57周呈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读写之间的紧密关系看,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妙笔生花的作家大多擅长“以情纬文,以文被质”,阅读教学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还应融入情感教学——让学生领悟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丰富思想和深刻情感,借此将阅读教学推向深层次。

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仍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仍然重复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场景: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讲台下像小树苗一样被动接受知识灌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将情感融入课堂,让课堂显得干瘪而机械。显然,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更罔论提升语文综合素养。阅读是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必经之路,概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是思想熏陶和文化传承的阶梯。这就要求阅读必须是真正发生,且与情感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如果读者只是对死板的文字符号进行了阅读,就不可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可见,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字词、语句等文字本身意思的理解,而要读懂隐藏在文章背后的作者心理与情感。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情感阅读的能力,将读者的情感融入进文章中,将自身的情感与作者情感相交融,做到“沉浸式”阅读体验,使得自身被作者情感所打动,感受文章之“美”与“意”。这样一来,学生才会充分体验阅读过程的乐趣,激发出对阅读的本能兴趣。以此为基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进一步能够驭情于景,自如地将情感探入文章中,快速理解文章描绘的情景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阅读效率,提升阅读能力。感受文章深层次的意味,可以帮助学生体悟作者的人格精神与深厚情怀,从而在引发情感共鸣的同时化情入境,充分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达到“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习新境界,成为兼具文学气质与高尚胸怀的文化人。在具体阅读中,怎样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呢?

一、以情动人,激活热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升阅读效果的前提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阅读兴趣就需要教师改进阅读教学方式,多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会从情感入手,去与作者碰撞思想情感,从而欣赏和阅读文章文字语句的優美,进一步加强情感的代入,用心感受文章的情真意切,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激发学生对阅读本身的热爱。

1.选取适合读物,引导阅读兴趣。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首先帮助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或书籍,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自控能力较差,阅读习惯还没有养成,因此对阅读内容的选取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兴趣点选取合适的读物,特别是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应首先选择那些文本内容简洁、配有图片的读本为主,中间可以穿插一些经典读物的青少年版本。例如,可以先要求学生阅读一些《草房子》《狼图腾》等少儿比较喜欢又具有文学色彩的图书,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求学生阅读完某章某节以及整本书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总结自己的感悟。接下来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理解经典著作背后的艺术,提升阅读水平。

2.激发情感共鸣,丰富阅读体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好阅读规划,层层推进阅读内容,从易到难,从单一情感到复杂情感,让学生在阅读面扩展的同时提升阅读能力。比如,可以从《唐诗三百首》《诗经》《伊索寓言》等儿童喜闻乐见、朗朗上口的读物开始,初步激发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之后,再推荐学生按照个人爱好选择喜爱的阅读方向,可以进一步研读古诗文,也可以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如此,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萌芽逐渐生长起来,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在推进阅读范围和层次时,最重要的是加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首先,教师也要积极与家长联系,保证学生在家庭内的阅读时间,让家长在家也要鼓励学生阅读。仓促的阅读永远不可能获得良好的体验,唯有充足时间和自由氛围才能让学生自主沉浸到文本中。其次,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也要注重阅读方式的点播,引导学生发现书中情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阅读前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保持思维活跃性;阅读后让学生讨论各自观点或感想,并相互分析各自观点和感想的异同之处;或者也可以开展朗读,利用早读课等时间,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经典篇章,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任思绪和情感飘扬,自然而然地感悟文章情感之妙境。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也曾认为:“阅读教学总得读。”可见,大声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情感阅读的一个妙方。

二、寓情于景,增强感悟

情感是蕴含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但如果不懂得如何使用与释放,那这份情感就如一片没有目的与寄托的扁舟,无所依靠,了无生机,更不谈将其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出来。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营造立体式教学场景,寓情于景,让景物成为学生感悟文本感情的纽带,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本情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教师想要在教学中达到这种目标,就需要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资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认识文章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在课堂中开展阅读教学时,不能照本宣科地教导阅读方式,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可以选择采用多媒体、音乐、视频等方式介绍作者创作背景,以此调动学生情感。

例如,在学习关于爱国情感的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制作几个短片,分别介绍中国近代屈辱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捐躯以及现代中国伟大复兴之路的视频,使得同学在感慨中华崛起不易的同时植入爱国情怀,洋溢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阅读文章时便可以充分调动爱国情怀,寓情于景,使得学生充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对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除此以外,教师也要强化文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反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师需要把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与在阅读中的情感体悟相联系。例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这样关于母爱的文章后,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解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母亲对少年胡适的教育与关爱、传達母爱的深情与伟大外,还可以进一步布置一些课后小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与母亲交流心声,写一些祝福的话或制作小礼物,通过小卡片等形式亲手送给母亲,听听母亲对自己说的真心话、看看母亲脸上的皱纹。以此进一步让学生感受母爱、知道母爱、报答母爱,从而在阅读时可以身临其境,真真切切感悟到胡适对母亲情感的变化,对文章的感悟也必然更加深厚,做到与文章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三、情景交融,抒发情感

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同样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文本与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情入景,不断感悟,抒发与交流各自不同感想,在教学现实层面达到情景交融。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这里的“撰作”,从小的方面可以是简明扼要的一段观点表达,从大的方面可以是洋洋洒洒的一篇文章。无论哪种“撰作”,无疑都是学生在阅读后的一种观点与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预留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并能够将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形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实施互动教学法,营造好课堂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交流,在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沉浸于文章的阅读感悟中,陶醉在烂漫的语言文字中。

例如在让学生阅读毛泽东的经典诗作《沁园春·雪》时,可以组织班内同学互动学习。首先,在课前布置好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毛泽东作这首诗时的背景和地点,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在上课时先让学生们互相概括和补充诗中的几个意象以及作者当时的处境。然后,要求学生共同朗读,在读完诗后交流对作者所描写景致的感悟,如上阕的“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雪景分别代表了什么,寓意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欲与天公试比高”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会有这种抒怀?而下阕虽重抒情,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描写的画面又体现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由此激发学生们认识到伟人心忧天下、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再次结合诗中景物,体会蕴藏在雪景图后的雄心壮志与博大胸怀,使得学生理解和认识到诗词描写背后所抒发的情感。同时,也积极鼓励学生抒发出自己的情感,给他们更多表达和联想的空间,引导课堂开展富有激情与想象的讨论与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领悟情与景是如何交织前行的。

四、化情入境,拓展思维

阅读过程中情感活动并非单向的,而是读者与作者情感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不单单有读者对作者直观情感的感受,而且需要同作者产生共鸣,逐渐实现自我感情的升华。毕竟,情感往往产生于特定情境之中,通过融合情感、化情入境,可以进一步理解文中或是委婉含蓄、或是意境深远的艺术情境,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含英咀华的基础上拓展思维空间,提高广度与深度,使学生能够做到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读书之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达到所谓的“忘我之境”,这也是从雾里看花到水中窥月,再到最终悟透的过程,从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此山此水在眼中也已并非原先之“山水”。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悟文本情感后,再带着自身的经历与情感再次重读文本。前期的以情动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为了让学生自我情感与文本情感交融,进而升华学生对文本情感的领悟。如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必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当然,对于初中生而言,不能要求他们刻意追求真正的“忘我之境”,毕竟,这是众多读书人一生所追求之境界,不能苛求十几岁的初中生达到这等地步。但是化情入境的阅读境界仍然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目标,作为“品”书之要义,以此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升华文章主旨。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便需要通过步步引导,渲染出意境,使学生在投入情感的基础上再现真实情感。

例如在朱自清《背影》阅读课堂的尾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头再次阅读“身体平安”,但又说“膀子疼的厉害”、“大约离大去之期不远矣”等富有画面的片段,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父母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接着,带领学生重读“这时候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就流了下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到了”等,让学生对比一下自己对父母的感受,这种心境是否与作者当时情感有着某种重叠?通过这种学生自身情感经历与文本情感的融合教学,引发学生情感导入,可以调动学生化情入境,进而拓展思维,展开想象,一位父亲为了儿子不顾一切而又极力考虑周详的样子便呼之欲出,从而调动起学生内心最深处对父爱的感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情感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通过渗入情感,学生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领会文章的深层含义,提升自我的语文文学素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文本情感的引导和体验——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的丰富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与交流的阅读之乐。在激发学生阅读热望的前提下引导他们与文本情感相对话,由情入境,情景交融,而后化情入境,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使得阅读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从而体会阅读之乐趣。

参考文献:

[1]王永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课外语文,2021(10):133-134.

[2]杨柳.初中语文引导学生深化阅读思想情感体验[J].第二课堂(D),2021(03):75-76.

[3]张从慧.情感逻辑:开启文本深度阅读的密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5):16-22.

[4]王磊.语文课堂实施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02):64.

[5]倪井.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2021(02):61.

[6]黄少清.基于文本落点 引导情感阅读[J].学苑教育,2018(05):30.

周呈,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文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