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质尖兵脚步丈量大地:十八天艰难前进一公里

2021-12-10 03:20张添福
青海国土经略 2021年3期
关键词:达坂杨师傅青藏高原

◆ 张添福

老一代地质工作者肩挑设备在野外工作 (资料图)

为何柴达木盆地有石油、祁连山有美玉、茶卡有那么多的盐?

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璋日前在青海省自然资源厅举办的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报告会上说,少年时代好奇于大自然的神奇,1987年填报高考志愿,毫不犹豫选择了由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的东北地质学院。

王秉璋说,青海地域广袤,而自己作为青海人,“献身青藏高原的地质事业,可能真的应该是我一生的追求。”

“参加工作的头十年,确实苦。”王秉璋“诉苦”道,“自己在青海西宁没有宿舍时,没钱租房,到处打游击。最难的时候,还曾住在没有暖气的水房里。”

“那个时候,不愿出野外的同志几乎是不存在的。能有山爬、能有苦吃,甚至是一种好运气。”他说,“出野外,一张钢丝床、一摞书;回到西宁,也是一张钢丝床、一摞书。那时,最让我高兴的就是出野外,可以安安静静的上山,观察岩石、绘图记录。”

十年虽苦,但也幸运。王秉璋说,“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我却一直能够有机会得到老一辈地质队员、地质专家的指导。”

1996年,国家启动第二代地质填图计划试点,而为给青藏高原填补地质空白区的试点安排在了青海,“我全身心投入到了区调填图和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地质现象,解决了一系列地质疑题。”

之后,王秉璋所在的青海省地质调查院作为“高原尖兵”,开展24万平方公里1∶25万地质填图任务。

作为技术负责人,王秉璋参加了可可西里地区的地质调查,主持完成了布喀达坂地区的地质调查。布喀达坂峰海拔高达6860米,由周围28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簇拥着,是昆仑山脉中段的最高峰。

“布喀达坂地区周围数百公里没有村庄,很少有人涉足。我们面对的不仅是地质空白区,更是人类活动的禁区!”王秉璋记忆最深的,是在可可西里沼泽地“十八天艰难前进一公里”的磨难。

“冰天雪地里打地铺、蹚冰河,一天负重十几斤、甚至几十斤样品徒步穿越,是我们的家常便饭。”王秉璋说,“但最大的困难是生病。”

司机杨师傅突患急性阑尾炎,但要穿过茫茫沼泽抵达市区治病简直是天方夜谭。“我要求大剂量打消炎针,搭了一顶新帐篷,算是手术室,实在不行就割了。好在最坏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杨师傅刚过完鬼门关,年长的老工程师李工已不成人形,“头肿的像皮球,是肺部水肿。医生不敢治,我们只能要求大剂量用药。有人问,什么大剂量,我不敢明说,调侃说牦牛用的剂量。现在看几乎不可想象”

李工有所好转,临时组成的急救小组,三天三夜将李工送到了青海省格尔木,“一路的艰难无法言状。”

“通行条件也太差,早上出去好好的,晚上就回不来,”王秉璋说,“我们要完整的把所有地质调查工作做完,绝不能留空白。白天填图,黄昏寻找有水的地方过夜……狼群驱散了我们的马群,棕熊半夜三更搜索我们的帐房。”

王秉璋作弘扬地质“三光荣”精神报告

王秉璋(左)在野外工作

“生命太短暂,所以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你的深情”。

王秉璋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话说。

“60年的奋斗,青海地质工作者基本查清了全省的地质构造特征、地质演化过程和主要成矿带的地质环境,为国家资源安全夯实基础,为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地质调查数据链。”王秉璋说。

王秉璋说,“十四五”时期,“资源安全”需要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生态安全屏障”需要加强地质调查监测,需要加快解决关键资源与环境问题,这些重大要求给新时代“三光荣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猜你喜欢
达坂杨师傅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上的“含羞花”
给青藏高原的班公湖量体温
我想记下这个夜晚的风(三首)
空调越修越坏,谁来赔?
空调越修越坏,谁来赔?
空调越修越坏,谁来赔?
风车(短篇小说)
沉寂的布喀达坂“魔鬼城堡”上的青海第一高峰
通往伊犁盆地的达坂
过冰达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