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力障碍学生毕业去向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12-10 02:08孔兰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残疾智力障碍

孔兰

摘要:在崇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毕业去向情况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毕业生离校回家后都只能回归家庭,极少有人能够去到工作岗位进行就业。回归家庭的学生由家人照管,无法独立生活。本调研希望在了解到学生毕业去向情况的同时也能找到成因,以便于在以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训练,借此实现居家生活自理、就业上岗。

关键词:智力障碍;毕业生

一、前言

(一)调研背景

随着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弱势群体越来越被社会大众关心与关注,残疾人尤为如此。近年来因各种因素导致智力障碍的儿童数量逐渐攀升。崇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也是积极的响应国家、省、市的号召,全面开展智力障碍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工作。

正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无法升学与就业,只能回归家庭,由家中亲人照料与看护的困境。许多毕业生家长主动致电学校,希望学校为这些学生推荐好的去向。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该校智力障碍学生的毕业去向情况展开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意义

1.目的

(1)了解该校的智力障碍学生毕业后的安置去向;

(2)了解该校的智力障碍学生毕业后的生活状态;

(3)了解该校学生家长对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规划。

2.意义

(1)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残疾人教育事业全面有效的发展,使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响应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2)力促学校变革,优化毕业生课程设置方案,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3)助力智力障碍学生家庭,为减轻家庭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调研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研主要以崇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教师以及毕业前后的学生家长、智力障碍人士就业单位为对象;对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毕业后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况、家长对毕业生未来的规划做调研。

调研过程采用“访谈”的形式 ,由笔者编写访谈提纲对受访者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采用笔记和录音两种方式记录。运用质性分析研究理论对原材料进行梳理编码,从而得到全面的科学的结论。

二、调研现状

(一)智力障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

数据显示,建校以来,学校的智力障碍毕业生在100人左右,其离校后仅呈现居家和工作这两个状态;没有学生再升学,也没有学生被家人托养的情况出现。

(二)智力障碍毕业生的生活状态

1.工作情况

(1)就业率

建校以来,学校的毕业生数总量在120人左右(含听力残疾和智力残疾),其中有80%的毕业生回到了家庭,由家人照顾,仅有20%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这工作的20%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是听力残疾学生。

在学校的20%的就业生中,智力障碍人士仅有六七名,这六七名中还包含为自家工作,由家人照管的支持性就业人士。智力残疾毕业并就业的学生只占整个毕业生的6%-7%。

崇州市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科2018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整个崇州市含有445名残疾人士在企在岗,其中智力障碍人士11名,约占残疾人士在企在岗人数的2%。

全国第二次残疾人口普查显示,障碍人士就业率不足40%,中国大陆有超过1200 万的智能和发展障碍者,他们平均就业率足10% 。

总体说来,智力障碍者的就业率是非常低的,崇州市内的智力残疾毕业生也不例外,情况不容乐观。

(2)上岗情况

在调研了解到上过班的培智毕业生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无法长期上岗,均在上岗后不久又离岗;目前了解到的能坚持在岗1年以上的学生仅占30%。

2.居家生活

在毕业生家长访谈与学校教师、领导的访谈中,对居家生活的毕业生生活描述中,提及最多的生活状态如下图:

回归家庭的毕业生大致呈现:需要专人照看;生活不能自理,自理能力下降;家庭生活拮据;在家玩,孤独这四种状态。

(三)家长对毕业生的规划

在受访的学生家长中,无论是已毕业的学生家长还是未毕业的学生家长乃至学校老师,他们对学生未来的规划提及频次最多的大致集中在:有地方安置学生、有工作、能够成家这3个方面。

三、问题成因

(一)政府关注度不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职业教育,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 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特殊教提升计划 14-16年》提出:“各地要根据需要,有计划地在高等学校设置特殊教育学院或相专业,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特殊教提升计划 17-20年》指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举办特教班等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 ”

国家已出台许多关于保障残疾学生“升学”,受教育的政策方针,但各个地区的落实情况不尽人意。目前,崇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毕业的智力残疾学生还没有升学的渠道,随班就读模式并没有得到大力推行。

(二)教育发展不均衡

在部分发达的城市,已经开始建设并实施智力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并初具成效;成都市主城区的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也将智力残疾学生的转衔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课题,钻研探索;省市内的一些硬软件较强的学校,也在利用学校自身的優势开展以就业、居家生活为导向的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可圈可点,值得学习、思考。

(三)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学生居家人数比例以及学生居家生活情况来看,学校现有的课程不太符合学生需求,学生在校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毕业后还出现了自理能力退化的情况;经过9年的学习并没有实现生活自理、独立生活,减轻家长的负担的目的。部分能进入工作岗位的学生也会因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差,缺乏规则意识、缺乏毅力与吃苦耐劳的品质而被单位退回;学校和企业工作环境差异过大,缺乏过度与衔接,学生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学生残疾程度过重

毕业后归家生活的学生中,超过3层的学生无法做到自我清洁,自我照顾;半数学生患有癫痫、心脏病类似疾病;多数学生伴有多动、注意力缺陷的症状,甚至部分人还有情绪障碍、暴力倾向等问题行为。

(五)家庭贫困

据了解,多数家庭的残疾人成员在两人以上,生活压力巨大;学生回家后需要专人照管,无法去找工作,收入少;劳动力丧失,家长无法赚钱改善家庭经济贫困的状态。做为区县小城镇,智力障碍学生多以农村为主,家庭收入低,多数学生伴随其他疾病,需要定期支付一笔医药费,加剧了家庭的负担。

(六)家长意识不到位

大多数学生家长没有培养学生的计划与安排,毕业生无论残疾程度轻重与否,家长基本不让学生承担劳动,监护人为祖辈的学生尤为明显;学生回家后就单纯的玩耍,无事可做;部分能力差的孩子就家长常带身边,无所事事,能力稍好的同学也并没有帮助家长做事。家长在学生毕业后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康复做进一步的规划;部分女毕业生被父母安排成家生子,优生优育更无法保障。

四、总结与建议

(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特教事业”的发展

积极向国家政策靠拢,加快发展智力障碍学生的职业教育;推进“融合教育”理念,让智力障碍学生能通过“随班就读”形式完成升学,促进教育的公平。

积极与政府职能部门对接,寻找合作的单位、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推进“托养”机构的建设,政府与企业共同助力;减轻毕业生家庭负担,为社会的文明进程做贡献。

(二)优化学校课程设置,促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通过企业反馈的用人意见以及学生自身不适的表现,建议学校开发“毕业生的转衔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培养吃苦耐劳品质,建立规则意识,帮助实现从学生到职工的角色转换;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实习、见习机会,熟悉工作环境。

学校课程设置紧扣“生活”,以学生居家生活、劳动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特点、残疾程度实施个别化、差异化教学,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推进“教康结合”理念,改善学生功能障碍程度

教育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特点、残疾程度加入康复训练知识;智力残疾的学生多数伴有功能性障碍,学校应主动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学习与学生相关的康复技术与知识并应用到教学之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功能障碍程度,便于对学生实施更有效、更实用的教学。

(四)加强“家校联系”,提高家长意识

强化学校与家庭的互动交流,定期进行家长培训,给予家长实用、简便的教育方式、方法;引导家长教会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培养其家庭责任感;积极为学生的康复、学习、生活做规划,不抛弃不放弃孩子。家校结合,不断加强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就业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更能适应居家生活,减轻家庭负担。

(五)加强宣传,引起社会关注

国家已经有了许多保障、鼓励、支持残疾人教育、就业、生活的相关文件与政策,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度还不足,仍然需要大家积极的用行动来帮助这样的弱势群体。希望未来大家一起号召,扩大影响力,将政府与企业的力量相结合,让残疾人的生活被大家看见,为社会的文明与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五、参考文献

[3]蒲曉旭.心智障者工作两年,会讲冷笑话[N].法制晚报,2016-10-10(12).

[4]高飞.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特殊教育,2015(24):62-65.

[5]搜狗百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G/OL]

猜你喜欢
残疾智力障碍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心灵休憩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选择障碍症
欢乐智力谷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