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把握好“四个关系”
——以半月谈报道实践为例

2021-12-11 09:05孙爱东高远至
中国记者 2021年11期
关键词:阵地斗争新闻报道

□ 孙爱东 高远至

新闻报道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新闻敏感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关系,满足需求与引导舆论关系,全覆盖与影响关键少数关系,新闻传播与舆论斗争关系,要把准职责定位和信息化时代传播特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舆论引导提出的新要求,真正成为思想传播至高点、舆论引导总开关、信息集散“第一港”。

这四个关系实际上就是四个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以辩证的思维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最终达到辩证统一。本文以半月谈的报道实践为例,谈一谈对于把握好四大关系的粗浅认识。

把握好新闻敏感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的关系

做新闻就要有新闻敏感,没有新闻敏感就不会有好新闻的产生。我们在做新闻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关注读者关心什么样的内容,怎样的标题、形式才能吸引受众;要能够从看似平常、普通的现象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世事纷繁中及时发现新苗头、新趋势……可以说,新闻敏感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必备条件。

但是,仅有新闻敏感是远远不够的,单纯地讲新闻敏感就容易落入“新闻自由”的陷阱,从而失掉新闻工作的“定盘星”。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新闻敏感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的关系?

首先,新闻敏感要服从服务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一个事件发生了,一个现象出现了,不仅需要判断和发掘其新闻价值,更需要以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来衡量其新闻价值。这就意味着,对一些重大、轰动、有冲击力的新闻,报道时要考虑其如何能够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如何能够推进发展、坚定信心,如何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巩固舆论阵地。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是第一位的。越是有新闻价值的线索,越要衡之以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并以此来校正新闻报道的视角和方向,决定新闻报道如何播发。

其次,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有赖于新闻敏感去彰显。强调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是第一位的,并不是贬低新闻敏感。

无传播,不新闻。只有传播,新闻才会有价值;而传播的好坏,有赖于新闻敏感的强弱。新闻敏感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半月谈这几年的报道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半月谈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因此报道上始终服务于巩固基层政权,始终着眼于占领基层舆论阵地,推动、助力基层干部群众扎扎实实贯彻中央精神、完成中央部署。牢牢站稳这一点后,半月谈又发挥深耕基层、对基层现象有独特新闻敏感的优势,一系列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基层报道才得以产生。

半月谈2017年起开设“基层治理现代化”专栏,其中刊发了不少监督类报道。但监督不是随意监督,更考验对于政权意识、阵地意识的把握。半月谈始终坚持积极的建设性监督,努力吃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吃透中央决策部署,并以此明辨是非,校准批评靶心。由此,半月谈在基层这个舆论阵地站得更稳,在基层广大干部群众中传递党中央声音更有效果。上级领导机关专门以“半月谈直面基层问题掌控舆论监督主动权”为题提出表扬,认为半月谈“牢牢把握舆论监督主动权,积极发起、参与批评报道,很恰当、很必要”。

把握好满足需求与引导舆论的关系

满足受众需求是新闻报道必不可少的属性。那些脱离受众需求、不回应群众关切、只是自说自话的新闻报道没有任何价值可言。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新闻媒体,也必定会被时代的浪潮所淘汰。

受众对于新闻报道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获取信息的需求,有追新逐异的需求,有解疑释惑的需求,有交流经验的需求,有情感共鸣的需求,有一吐为快的需求,有张扬正气、鞭挞丑恶的需求,当然还有一些搜奇猎异、趣味消极的需求,等等。新闻报道必须满足受众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需求,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获得更多的传播。

但同时,新闻报道的特殊性在于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新闻报道,都有导向,报什么、不报什么、怎么报都包含着立场、观点、态度。新闻报道既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更要传递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这要求我们必须把握好满足需求与引导舆论的关系。

首先,要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满足需求。事实上,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新闻报道的供给,并不总是一致的。血腥、暴力、情色的东西可能是有需求的,但不能供给;低俗、庸俗、媚俗的东西,也不能供给。一切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的东西,都不能供给。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其次,要在满足需求中潜移默化地引导舆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进而引导舆论,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表态中,必须以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报道为载体,推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才能在舆论场中春风化雨、浸润人心。而这,常常是难度更大的部分。

半月谈近年来持续关注教育改革话题,推出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报道,从《补课有多贵?贫穷限制了想象力》等抨击教培乱象,到《啥都“从娃娃抓起”,娃娃快被“抓”坏了》等批评学校失管;从《讲课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级搞检查》等揭露中小学迎检泛滥,到《亲子作业,锻炼孩子还是折腾家长?》等反映家校关系异化……半月谈报道在满足需求中很好地传播了中央的教育方针,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这些报道对中央推出“双减”政策发挥了直接促进作用。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半月谈又组织一系列评论、解读、调研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理性看待“双减”,充分认识教育短视化、功利化之害,努力推动“双减”落地见效。这一系列报道既满足了需求,获得了大量传播;又引导了舆论,得到相关领导和部门的高度评价。

把握好全覆盖与影响关键少数的关系

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必须实现全覆盖,不管是人群上的全覆盖,还是媒体、国别上的全覆盖。半月谈作为新华社的一家社办报刊,它的全覆盖在各种层面来看自然都要小得多,但对其自身而言,也有一个全覆盖的问题。

半月谈的定位是面向基层,它的全覆盖主要是对基层干部群众的全覆盖。所以半月谈组织了大量的基层报道,不管是发掘基层实践的亮点、直击基层干部的痛点,还是剖析基层治理的难点、反映基层群众的堵点,半月谈努力做到基层城乡、东中西部干部群众全覆盖。目前,《半月谈》期刊的发行量超过100万份,居所有时政新闻期刊之首;半月谈新媒体各端口受众大约4000万,也是一个可观的量级。这些都是半月谈全覆盖的底气。

但是,毫无疑问的,以半月谈的人力和物力,即使在基层干部群众中赢得了口碑,在基层话题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面对庞大的基层,这个全覆盖肯定是有重点的全覆盖,不能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全覆盖。这就回到了把握好全覆盖与影响关键少数关系的问题。

一方面,全覆盖是基础。不管是大而全的全覆盖,还是专注某一领域的全覆盖,都需要一定的覆盖面,才能谈得上影响力。同时,这种全覆盖不仅包括数量的覆盖,也包括质量的覆盖,包括人们对这一媒体品牌的认知度、认可度、信任度。

另一方面,影响关键少数是关键。关键少数包括关键人、关键领域、关键行业,等等。新闻报道要影响关键少数,才有力量;新闻媒体要影响关键少数,才受重视。党的媒体必须要服务好党中央,为党中央提供实情、研判局势、出谋划策,当好党中央的耳目和参谋,这是一项核心职责。

全覆盖与影响关键少数不能偏废。以半月谈为例,它面向基层,基层的所有话题和关切,半月谈都可以关注和报道;同时,半月谈又有所侧重,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支点”(以时事讲解为中心,以基层治理和教育改革为支点)的主要报道框架,并以此作为更好地实现全覆盖和影响关键少数的突破口。

事实上,对于半月谈而言,实现全覆盖和影响关键少数是相辅相成的。正是因为在基层覆盖面足够大、辐射力足够广、影响力足够强,半月谈才被中办秘书局纳入党政信息工作平台,成为中办的一个信息直报点,打通了影响关键少数的重要通道;又因为半月谈众多信息报送获得了中央领导重视,推动了基层减负、教育“双减”、不良饭圈文化和网络生态整治等一系列大动作,切实帮助解决了基层干部群众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半月谈在基层的全覆盖更有力度,更有存在感。

把握好新闻传播与舆论斗争的关系

当前,舆论斗争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复杂。

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抱有一贯的偏见,常常进行以偏概全、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报道,甚至不惜违背新闻操作的基本原则,故意颠倒黑白、无事生非,抹黑、丑化、妖魔化中国,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配合政府推卸防疫不力的责任,不遗余力地朝我国泼脏水,以图混淆视听、卸责“甩锅”。

在国内,主流声音和主流价值观牢牢占据了舆论场的制高点。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发达,人人都有麦克风,给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机会。同时,由于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传统的舆论管理方式需要更新升级,加之互联网平台自身在其中利益交织,更增加了舆论斗争的难度。

舆论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关系社会稳定、人民斗志、政权稳固。舆论斗争不同于舆论引导。舆论引导的对象是大众,是析理走心的问题;舆论斗争的对象是意识形态的敌人,是谁压倒谁的问题。

舆论斗争的重要武器是新闻报道,必须把握好新闻传播与舆论斗争的关系。

首先,要增强新闻传播的舆论斗争意识。新闻传播不仅要讲求舆论导向,更要注意舆论斗争。要密切关注国内国外、网上网下的舆情动态,新闻传播要讲究技巧,注意方式方法,不给敌人提供舆论斗争的靶子和口实。对于舆论斗争激烈、认识模糊混乱的领域,要重点把握新闻传播的时度效,根据斗争需要,及时调整新闻报道的取向、角度,校正新闻传播的时机、分寸。

其次,要以好的传播效果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新闻报道首先要传播出去;其次,传播出去后还要取得好的效果。舆论斗争不能只是被动防守,也要主动出击。对于许多所谓敏感议题,中央的态度都是明确的,中国的道理都是过硬的,完全不用回避。要主动设置议题,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在斗争中增强斗争的本领。

半月谈较少直接参与国际舆论斗争,但报道中也绷紧了这根弦,尽量不给国外媒体借机炒作的机会。半月谈真正的发力点是国内舆论斗争,尤其是互联网乱象和饭圈文化等方面。

以不良饭圈文化为例,半月谈是最早介入批评的主流媒体,从2019年开始,先后播发《“春运式接机”?粉丝文化不应成为公共空间的泥石流》《透视“一亿转发”背后的粉丝文化病》《撕与黑:起底饭圈职黑产业》《2万名中学生追星调查:警惕饭圈思维侵蚀主流价值观》《更新“武器库”,运作假舆情……新型网络暴力,一门黑产生意》等近百篇调研、评论,澄清谬误,辨明是非。最近,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重拳整治这一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半月谈经历了持久的舆论斗争,被网暴、被抹黑、被举报,但始终没有退缩。“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半月谈认识到,舆论斗争需要把准中央精神,主动设置议题,以良好的传播效果争取主动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能否处理好“四个关系”既是一个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是一个能力水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放在首位,真正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猜你喜欢
阵地斗争新闻报道
“无尾怪”和“独角怪”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暑假,到校外阵地去实践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守卫好这片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