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 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

2021-12-11 21:04叶元高徐旸旸
福建茶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武夷山市岩茶武夷

叶元高,徐旸旸

(武夷山市茶业局,福建 南平 354300)

1 武夷山市概况

1.1 良好的区位优势

武夷山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总面积2813km2,辖4乡3镇3街道4农茶场、115行政村,常住人口25.97万人。1999年12月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市、全国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朱子理学发祥地、中央苏区县,交通体系完善,是我国东南动植物宝库,保存全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永续发展,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列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文化和自然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208.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28.51亿元,第二产业总值74.65亿元,第三产业总值104.8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74万元,增长0.45%。

1.2 适宜的地形气候

武夷山市为山地丘陵区,地貌层次分明,海拔高差1993m(地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春季时有发生“倒春寒”;夏季高温常伴雷阵雨,偶有台风入侵;秋季风柔日暖,秋高气爽,偶有“秋老虎”天气;冬季和早春不太冷,气温多数在0℃以上,降雪次数极少,寒害少。平均气温18.3℃,极端低温12月末;极端高温8月初,最冷月1月,最热月7月,生长期年平均263d,无霜期年平均270d,日照时长数年平均1629.5h。降雨量年平均1926.9mm,降雨日数年平均164.6d,降雨集中夏季,6月最多。

1.3 丰富的生态资源

武夷山目前拥有3728种植物种类、5110种动物种类,具有独特、稀有野生动物的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79.2%,林地21.2万hm2。干毛茶产量2.08万t,茶叶产值22.63亿元;武夷山市共有茶园面积1万hm2,无公害茶园100%全覆盖,机械化修剪采摘比例达到94%以上。当前生产上有70多个为科技保护应用品种,280个为记载录用茶树品种,从事与茶相关行业的人数达12万余人,占武夷山市总人口近二分之一。

2 武夷山茶产业发展情况

2.1 茶树种质资源优异

武夷山是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首个“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良好的自然生态、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使得武夷山成为最适合茶树生长的地方。武夷岩茶是武夷山市辖区内生产的半发酵茶乌龙茶类的总称,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茶汤橙黄透亮,叶底有绿叶红镶边的特征,有提神醒脑、生津润喉、瘦身健体、抗病防癌之功效,声名远扬,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国外的商品茶。武夷岩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品种众多,仅慧苑坑附近,就多达八百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大红袍、肉桂、水仙、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奇种等,其中“大红袍”最为有名,被称之为“茶中之王”。武夷红茶,产自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公园),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1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武夷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2 茶产业规模有实力

目前,武夷山市共有注册茶企5108家,规模茶企37家,通过食品生产许可认证企业1133家,市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22家,茶叶合作社94家。2020年,武夷山市选任科技特派员96名;建立各类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4个;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72个;2020年度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9个;1家企业获得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2家企业获得省星创天地认定。专利申请受理291件,增长1.75%;发明专利申请50件;专利授权量255件,增长85.71%;发明专利授权13件,增长85.71%。2020年,武夷山市事业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879人,高级职称726人,中级职称1928人。

2.3 茶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武夷山市是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公园试点创建示范区、第五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省政府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持续实施“稳控面积、提升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18字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以保障安全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武夷山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 绿色发展新亮点

3.1 坚持质量兴茶,从茶园到茶杯全过程绿色管控

3.1.1 严控茶园面积,形成长效机制。武夷山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自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制订了一系列管控规范性文件,严格控制乱开垦茶山的行为,自2013年起在全市全面禁止开垦茶山。从实施《武夷山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开始以来,严格落实“生态修复”“退茶还林”行动,具体运用“三强化、三建立、三实行、一推动”等10项长期有效的管控举措,全面建成“严防控、重查处、强保障”长期有效的管控体系,有力打击毁林种茶行为,全市累计退茶还林1533hm2进行山地复绿,全力保护好产业发展绿色屏障。

3.1.2 严禁茶园用药,推广无(农)药无(化)肥。政府关于禁止茶园使用化学农药倡议工作要求,积极创建化肥减量增效、农药使用零增长示范县,自加压力,提升标准,深入实施以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施用有机肥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无药无肥”茶园示范工程,引导茶企(农)科学管护茶园,大力推广茶园无药无肥,多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全面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化学农药的使用。实行违规使用禁用农药的有奖举报制度,推进茶叶主体严格自律、相互监督。

3.1.3 严保茶园生态,优化茶园环境。整合各项优惠政策并举到现代茶业生产项目中,扶持高标准生态茶园、有机茶基地的建设,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生物防控等“五新”技术,加强茶园水土保持,改善茶园生态环境。2008年至今总共投入1.29亿元资金到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中,共建成6700hm2标准化生态茶园。

3.1.4 严管茶叶市场,建立追溯诚信。构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食品安全“一品一码”追溯机制,确保过程“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规范“武夷山大红袍”驰名商标、“正山小种”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使用管理,开展茶叶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查处商标侵权行为。加大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实行“黑名单”制度并限期整改,取消“黑名单”茶企在项目扶持、品牌补助等政策上的优惠待遇,同时在有关媒体平台进行曝光处理。

3.2 市场导向,引领武夷茶理性消费

3.2.1 “认标购茶”,促进市场理性消费。加大“认标购茶”等宣传推广,采取申请使用“茶青卡+商品标”的管理模式,这一新举措主要是想引导广大消费者群体通过认标识卡进行放心购买价实质优的正宗武夷茶产品,能起到正本清源效果。加强对茶叶理性消费宣传,遏制炒作“天价茶”,引导消费者理性购买茶叶。严格遵循武夷岩茶国家标准,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茶食品,积极鼓励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艺,不断提高武夷岩茶品质。鼓励企业开发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高、中、低端茶叶产品,坚持以质定价,大力推广中端优质茶,规范打造高端精品茶,带动发展低端平价茶。

3.2.2 强化品牌,提升声誉影响力。运用“全国武夷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武夷岩茶全国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绿色品牌发展战略,规范商标标识的发放和使用。85家茶叶企业首批核准使用“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积极引导茶企茶农提高品牌意识,鼓励茶企开展自主品牌创建活动。全市共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个,省级名牌产品9个,省级著名商标44个、知名商标167个。

3.2.3 持续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主销区与各大中城市相继成立20多个武夷山大红袍品牌推广中心及会员店,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济南、福州、厦门等地架设5000余家大红袍销售网点,大大提高武夷茶市场占有率。持续开展以“品读双世遗•慢游武夷山”为主题的大型茶旅融合宣传推广活动,将茶文化、茶品牌、茶科技、茶项目引进与推广等作为开拓武夷茶市场的有力举措,全面展示武夷山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的良好品牌形象。

3.3 产业融合,加快创新发展

3.3.1 项目带动,开发茶旅结合模式。打响武夷山茶旅品牌,充分发挥武夷山双世遗旅游品牌及“大红袍”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优势,推出茶休闲、茶养生、茶研学等茶文化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一批以走茶道、鉴茶树、学制茶、观茶艺、赏斗茶、品茶宴、住茶宿为内容的旅游体验项目,不断丰富茶文化旅游活动。加快建设集茶叶加工、旅游观光、品牌文化宣传为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综合体,重点扶持香江茶人创客中心、正山茶业综合实践区、武夷星武夷岩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产能提升项目,推进中国茶旅小镇建设,目前武夷茶会展馆已投入使用,国家级茶叶质检中心已竣工,茶叶交易中心与配套等在加紧建设中。

3.3.2 文创挖掘,体验茶养旅融合共赢。深度挖掘武夷茶文化博大精深的丰厚内涵,充分发挥武夷岩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多样化催生文创产品、文化体验产品和旅游伴手礼商品,策划开发中华武夷茶博园、“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演出、武夷茶汤温泉养生、中国氧吧等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唯一性和独特性的茶文化旅游体验项目。

3.3.3 创新创造,鼓励茶企业自主研发。加强茶产业发展中心和茶科所职能,积极与科研院校、茶企合作,做好茶树品种的科研、保护与利用,鼓励茶企业研发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先后开发出茶饮料、茶食品、茶膳、茶枕、茶垫等茶系列产品。2015年12月在全国率先推进并顺利完成“武夷岩茶品质安全评价研究”的科研项目,通过分子标记建立的指纹图谱可以有效鉴别武夷岩茶不同的品种。2020年7月“武夷岩茶品质化学特征与保健功能”项目与刘仲华院士进行合作、11月研究成果发布。全市成立了30多家茶科研机构,涉茶发明专利数 26项,实用新型专利62项,外观专利330多项,涉茶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超过5000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8件,成为国家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市。

3.3.4 承前启后,培养茶产业人才队伍。在传承文化与传承技艺上下功夫,在弘扬茶文化与弘扬朱子文化上下功夫,专业化打造武夷山作为茶文化和国学的研学基地。着力完善茶叶专家人才库,逐步建立审评型、生产加工型、文化型、管理型专家子库,注重茶叶生产技艺传承人、工艺大师等专业人才队伍和大师工作室的管理、传承和培养。

3.4 提升品位,抢占武夷茶文化制高点

注重阐释理学思想与茶文化的内在关系,注重弘扬中国茶道、中华茶礼的“和合”精神,阐释武夷茶文化的“和合”精神,使武夷茶与“和合”精神相映成辉。发挥武夷山“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品牌效益,争取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支持,吸引国内茶业界大咖、专家定期到武夷山开展茶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抢占茶文化制高点,着力将武夷山打造成茶文化朝圣之地、世界茶文化交流中心。积极推进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申报人类非遗工作,不断挖掘丰富茶艺、茶歌舞、茶事活动等茶文化交流形式,谋划打造好武夷中国茶文化博物馆。将茶文化的传播与茶产业的发展有机融合,在茶文化输出上下功夫,形成有像、有声、有文、有字的文化产品,不断提升茶叶的文化品位。

3.5 与时俱进,提高武夷茶业界话语权

武夷山市借助“万里茶道”起点城市的优势,抢抓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与中国茶打造全球平台的大好时机,紧扣振兴茶文化、做强茶产业、发展茶科技的脉搏,广泛开展沿线城市的茶旅文化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茶叶生产企业有效拓展境外茶叶市场业务,帮助武夷茶进军国际市场,建立传播信誉,扩大武夷茶国际影响力。认真承办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积极筹办与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有关的国家级论坛、国际论坛、国赛等影响力俱大的茶事活动,提高武夷茶在全国和世界的话语权和声誉。

猜你喜欢
武夷山市岩茶武夷
一种无糖岩茶蛋糕的研制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
从岩茶看客家茶文化
作品名称:《一瓶春花》
新雨江南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快乐书面坊
——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学生书面展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武夷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