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开发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

2021-12-11 00:43孙欣然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技术研究

摘要:受地质特征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及地下流体运移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影响,J区块注水开发中过程中水窜严重,注入水利用率低,驱油效果差。为提高水驱油效率,控制含水上升速度,开展稳油控水技术研究,即在地质体重新认识基础上,明确剩余油分布规律,指导注采系统优化调整,取得较好效果,日增油量118.5吨,阶段累增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0.59%,低油价下实现提质增效目的。

关键词:注水油藏;稳油控水;技术研究

1.概况

J区块为复杂断块边底水稀油油藏,构造形态为4条北东向主断层与多条北西方向次级断层形成复杂构造,平面上分布多个背斜构造,圈闭高度100~200m,上报含油面积2.4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675.6万吨,储层呈现中孔中渗特征,平均孔隙度20.5%,渗透率125.5mD,储层非均质性强,渗透率变异系统0.88,采用注水开发,调整前油井125口,开井108口,注水井30口,日注水量1000吨,日产液量1520吨,日产油量155吨,综合含水89.8%,采油速度0.84%,采出程度19.3%,累注采比0.95,剩余可采储量14.8万吨。

2.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J区块处于注水开发中后期,生产特征呈现“两高一低”特点,即高采出程度、高液量、高含水、低产油量“,可采储量采出程度89.7%,平均单井日产液14.1吨,日产油1.4吨,综合含水大于90%油井井数88口,占开井数81.5%,稳油控水难度大,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受地质特征复杂、断层发育以及砂体发育连续性差等因素影响,区块采用不规则点状注采井网实施注水开发,注采系统完善程度差,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现象严重。

二是注入水水窜严重,水驱效率低。J区块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河道多期变化,平面上沉积微相变化快,不同沉积微相注水受效状况差异大,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储层物性好,油井注水受效速度快,易水窜,注采井间形成无效循环水窜通道,注水入利用率低;纵向上各套小层储层非均质性强,吸水严重不均,高渗层强吸水,导致对应层位油井水淹严重。

三是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J区块为边底水油藏,水体能量充足,随着采出程度提高,地层水逐步侵入,油水界面上升,油井水淹严重,加上注入水窜影响,剩余油高度分散,难以精細刻画分布规律。

3.技术对策优化研究

3.1井震结合,重新认识地质体

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等资料,在标志层指引下,根据地层沉积旋回性、岩性特征、隔夹层特征等,以单井为中心,逐步开展井间地层地比及小层划分,明确各层分层数据及断点深度等,为构造解释提供依据。

为有效指导层位标定,各断块选取2-3口井进行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确定各砂岩组反射特征,追踪同向轴变化特征,若存在分叉、错乱、重叠等现象,表明存在断层可能性,再结合地层对比结果,确定断层发育状况,进而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在构造落实基础上,按“由已知推未知”思路,根据完钻井砂体厚度,结合同向轴、波阻抗等反射特征,刻画井间砂体、井控程度低区域砂体发育情况,明确砂体尖灭线位置,为开发调整及井位部署奠定基础。

3.2 动静结合,刻画剩余油分布状况

在地质体落实基础上,根据构造低部位油井生产动态反应,结合其它参数分析,如见水时间、水侵方向、射孔井段垂深、水性数据等,综合判断边水侵入范围及底水锥进高度等,刻画油水界面位置,明确剩余油分布状况。

对于注入水水淹范围,主要根据动态监测资料,如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示踪剂等,逐井组进行注水效果分析,确定平面上水窜方向、水线波及距离及纵向上水窜层位等,最终确定注采井间剩余油“甜点”区。

整体来看,平面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注采井网欠完善区、局部构造高部位、河道间和河口坝等非主力沉积微相内,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低渗弱水层、厚层段顶部及底水锥间带。

3.3优化调整注采系统,提高水驱油效率

(1)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储量控制程度

在地质体重新落实基础上,按照原有注采井网,实施油井转注12口,老井侧钻5井次,完善局部注采井网,同时实施调补层、堵水上返等措施15井次,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新增水驱控制储量65万吨,日增注水量320吨,日增油47吨,阶段累增油1.65万吨。

(2)建立细分注水标准,指导注水井段调整

针对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吸水不均问题,根据吸水剖面、产液剖面等测试资料,建立注水井段细分标准,即各注水井组内小层数低于5层,渗透率变异系数小于0.5,突进系数和极差小于2,注水井段厚度小于10m,层间压力系数差值在±0.2之内。

按照上述标准,实施注水井组重组和细分注水15井次,控制强水层25个,强化弱吸水层10个,新增吸水层22个,增加水驱动用程度20.2万吨,新增注水受效井8口,日增油13吨,阶段累增油0.45万吨。

(3)优化注水方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

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优化调整注水方式,一是对构造低部位油井转注,抑制底水锥进速度,共转注老井3口,6口油井含水平均下降8~12%;二是采用周期注水和异步注采,控制水窜井组含水上升速度,实施10个注水井组,平均单井组含水下降6~8%;三是开展测井解释二次评价,建立油层下限标准,重新认识油水层,实施“水中找油”调补层6井次、“干层挖油”4井次,进一步完善注采对应关系,减缓平面水线推进速度,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通过优化注水方式,区块综合含水下降8个百分点,日增油58.5吨,累增油1.9万吨。

4.总体效果

在上述技术对策指导下,J区块注水开发效果得到改善,日产油量由调整前155吨上升至273.5吨,采油速度提高0.64%,年含水上升率控制在0.8%以内,阶段累增油4.0万吨,提高采收率0.59%,稳油控水效果显著,低油价下实现降本增效目的。

5.结论

本文针对J区块注水开发中存在注采系统欠完善、水窜严重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开展稳油控水技术研究,现场应用效果显著,日增油量88.5吨,阶段累增油3.7万吨,提高采收率0.55%,可为其它油藏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海方.利用细分注水调整方法有效改善油田开发效果[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12).

[2]马宝鹏.石油地质工程中高含水期油田注水开发改善措施[J].石化技术,2018(09).

作者简介:

孙欣然,女,1989年6月出生吉林省松原市,汉族,助理工程师,2016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现于吉林油田乾安采油厂地质所从事油田开发方案研究。

猜你喜欢
技术研究
电子电气产品中的有害物质限量检测技术
兴义市旱地主要作物复种系统增产增效技术研究
浅谈机械动态与渐变可靠性理论与技术
工业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分析
园林水景饰面工程施工技术探讨
海洋工程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大数据挖掘中的数据分类算法技术研究
浅谈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