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级”人物点亮了情节(续二)

2021-12-12 07:41三水
作文与考试·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火车头灯塔彼得

三水

在《铁路边的孩子们》这部作品中,“妈妈”是排在第一号的“灯塔级”人物,她的地位仅次于三个主人公,比“爸爸”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思想是“灯塔级”人物的光源,每到情节发展的节点就会发光,照亮着相关人物的前行之路。“妈妈”的思想是什么呢?在第一章即明确:“不要只想着自己。”如果理解为:在想着自己的同时,还要想着他人,甚至把他人放在第一位,可能最接近“妈妈”的初心。因为“妈妈”思想的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发生了改变:虽然自己的事情看起来很急,却也要耐心等待着,等他人那方便的一刻;把妈妈的烦恼放在第一位,为了解除妈妈的烦恼,不惜铤而走险;虽然受到对方的伤害,却在对方的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计前嫌,奋勇施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孩子们改变的具体过程。

彼得过生日的时候,得到了他最心爱的礼物:小火车头,在玩的过程中,却因为意外爆炸了。心爱的玩具炸坏了,彼得的心也随之受伤。他哭得眼睛红了吗?彼得说,“他的眼睛红只是因为伤风”。当他说自己“伤风”,第二天就只好躺在床上,居然“应验”了,可见“爆炸事件”对他的伤害之深。家里的“高级修理工”爸爸,终于从乡下回来了,小火车头有救了,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能体会到,彼得急迫的心情。那么,该在什么时候,把小火车头损坏的事情告知爸爸呢?爸爸回家时,彼得没有告诉;爸爸吃饭时,彼得没出声;爸爸在抽饭后的一支雪茄时,彼得还是忍耐着……你试想一下,彼得的耐心怎么样?最后,小火车头爆炸的信息,还是妈妈透露的。

彼得的表现,都在书中用文字写清楚了。可是,还有没用文字表述的内容,更值得我们思索:“爸爸”回家之后,一直到吃完饭这段时间,彼得的姐姐伯比、妹妹菲莉丝,二人谁也没有透露任何与小火车头爆炸相关的信息,而且二人绝对是知情者——这些内容,书中都不着一字,全凭读者自己体会。

从这个取舍中我们发现,在第一章“小火车头爆炸”的情节中,彼得是文字描述的“不要只想着自己”的典型;而伯比和菲莉丝,则是“不出声”却“不想着自己”的“精灵”,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妈妈的思想,却同时存在于文字的内外,在赞叹作者文学表现功力超群的同时,我也建议大家:在阅读《铁路边的孩子们》之时,体会文字之外的含义,是一条深度学习的捷径。

孩子们又是怎么把妈妈的烦恼放在第一位的呢?第二章的内容很典型。

伦敦郊外的六月天,雨滴居然利如“长矛”,冻得孩子们直哆嗦,于是,孩子们想到了生火取暖。可是,当他们请示妈妈,妈妈却告诉他们,现在家里很穷,尽管用一点点煤生火,也承担不起。这样的苦恼,让彼得动起了歪脑筋:到车站去偷煤。

无疑,彼得计划去偷煤,是为妈妈着想,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可是,这样做显然是错的。当彼得考虑之后发现,他还要拉着姐姐和妹妹帮忙,才能完成的时候,他犹豫而难以下决心:“我不能把我这就要干的事告诉你们,因为这件事可能是错的,我不想把你们拉扯进去。”彼得像打暗语一样,跟姐姐和妹妹交流着“开矿计划”(偷煤的彼得说法),姐姐和妹妹也都心领神会地配合着,他们为了貫彻“不要只想着自己”的思想,开始行动了。

其实,“偷”肯定是错的,一个十岁的男孩,对此的判断不会出偏差,但是,因为有“替妈妈解忧”的感情掺杂其中,彼得就迷失了——“我不知道,”彼得振作起精神说,“到现在我还不能断定开矿是错的。”——这是一个十岁男孩的判断力?显然,他的姐妹感到很可笑——“可是两个女孩断定了,同时她们断定彼得也断定了,尽管他不承认”。

其实,姐姐和妹妹就算明确断定了,“开矿”一定是偷又怎么样?在妈妈的利益面前,彼得甘于去付出、预测可能受惩罚、甚至“牺牲”自己,这却正是贯彻“不要只想着自己”思想的难处所在。

所以,作者在这里,用大量笔墨写出彼得的犹豫、打哑谜、混淆是非,恰恰表现出,孩子们是如何把妈妈的烦恼放在第一位,及其复杂的思辨与成长过程。

有一天,彼得和姐妹三人,在一个小码头钓鱼。这时,一个船主冲过来,赶彼得她们走。可是彼得觉得,对方没有这个权力。对方被激怒了,“他一蹦就跳到岸边,一把抓住彼得的腿,把他拖倒在地,一甩手让他站起来,扭住他的耳朵,狠狠地说:‘好,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不知道这河是受保护的吗?你没有权利在这儿捉鱼——别赖了。”显然,彼得被欺负了,虽然之后双方和解了。之后,船主和妻子去酒吧了,而把睡觉的婴孩留在船上。不幸的是,由于船主乱扔烟头,导致船舱失火。刚发现着火了,彼得的态度还很凶:“ ‘着火了——就这么回事,彼得冷静地说,‘是他活该。”

可是,当菲利丝责怪了他;伯比尖叫着“那个孩子”,彼得就和她们一起冲到船上,还把跟在他身后的姐姐推开,一个人冲进烟火之中,艰难地把孩子抱出来。这种不计前嫌、以德报怨的行为,是对妈妈“不要只想着自己”思想的最好诠释。

作为排在第一号的“灯塔级”人物,“妈妈”的思想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日常的,持续的,有时则是方向性的。除了思想的影响,“妈妈”这位“灯塔级”人物,对孩子们还有哪些“言传身教”呢?(待续)

猜你喜欢
火车头灯塔彼得
彼得与狼
灯塔
社区少先队的“火车头”
彼得潘
彼得潘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灯塔看守人(节选)
老火车头的故事
火车头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
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