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高校科普服务评估指标研究

2021-12-12 10:06杨玲汤书昆齐培潇
科普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评估指标扎根理论

杨玲 汤书昆 齐培潇

[摘   要] 针对中国高校科普服务一直缺乏有效、适用的评估指标的现状,在深入调研吉林、安徽、浙江三省25所高校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对调研访谈内容进行三级编码,通过分析比对共词网络逐步确立评估指标的类属和理论模型,建立三级评估指标,旨在为展开全国范围内高校科普服务评价研究做好试点示范、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和操作工具上的初步准备。

[关键词] 扎根理论 高校科普服务 科普评估 评估指标

[中图分类号] N4;G646 [文献标识码] A [ DOI ] 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5.009

1 问题的提出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交汇期,创新作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空前密集活跃,要想实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除了重视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作用,还必须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科学普及(以下简称科普)原动力。“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1]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机构,聚集了科学技术生产研究所需的丰富的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研究资源和平台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和公众开展科技教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传播科学精神和文化、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高校科普服务的主要内容、方式和目的。高校科普服务是国家科普体系的重要力量,其作用的良好发挥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然而现实状况是,本研究组在2017—2020年对高校科普服务的调研和试点评估中发现,由于缺乏建制化评价的明确要求和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高校的科普服务职能一直未能明确确权。高校科普多呈现自发、自觉、自由的工作状态,科普意识、建设动力、实际科普成效与高校本应发挥的科普责任在制度要求上未能很好地匹配。此外,由于科普服务在中国传统建制性诉求中长期被视为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专业性、科学性、综合性等特点[2],科普供求的竞争性市场框架发育明显不足,难以支撑周期性的科学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

目前,關于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开展科普服务评价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通过CNK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以“高校+科普+评估”为组合关键词对2000年以来的已有文献进行检索,仅有91篇文献。扩展到以“高校+科普”为大的主题,共检索到1 111篇文献,研究内容侧重于科普队伍建设、科普资源配置、科普活动评价、高校科协作用发挥等几个方向,缺乏评估高校科普服务成效的系统模型和实操性强的评估指标,而这恰是影响高校科普服务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

2 调研基本情况

2.1样本选取

针对构建高校科普服务评估指标的任务,综合考虑地域、层级、类别、性质等因素,结合实际调查资源与能力,本研究选取了三省25所高校作为调研样本。这25所高校分别是:浙江9所(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温州医科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安徽8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吉林8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医药学院、延边大学)。其中,中央部属院校5所、地方本科院校18所、地方高职院校2所。

本次研究样本暂未覆盖艺术类、财经类、政法类、体育类、民族类等高校,仅选取与科技创新关联度高的综合类(8所)、理工类(9所)、农林类(3所)、医药类(4所)、师范类(1所)高校。理由是理、工、农、医类型院校的学科多倾向于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更为切近,且这些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要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及公众关心的科技问题,突出研究和应用,在科普方面操作更便利,更具有内生动力。同时,综合类和师范类高校学科设置较为完整,代表了学科全面发展的模式。

2.2调研内容和数据来源

调研主要围绕三项任务进行:(1)提炼高校科普服务评估的关键要素和框架;(2)构建高校科普服务评价三级指标;(3)分析高校科普服务评估中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分析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三省25所高校中29位受访者(其中,分管科普工作的校领导2人,校科研院、科协和科普工作管理人员22人,教师5人)的访谈记录,以及期刊文献、高校提供的文字资料、调查问卷等。访谈的主要内容包括:(1)学校是否有科协或其他承担科普职能的工作机构?该机构发挥的作用如何?如果没有相关工作机构,是否有必要建立,存在哪些困难?(2)学校的科普人员设置(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志愿者)和经费来源情况(单位自筹、社会捐赠、项目拨付等)。(3)学校是否建立了科普工作章程、管理制度等(如科普工作规章制度、科普工作规划、科普工作总结要求、与科普相关的舆情应对机制)?主要内容是什么?(4)学校获得的科普奖励或荣誉的级别和类型,以及相关统计数据。(5)近三年学校开展科学研究诚信和科研伦理规范建设的情况及效果。(6)学校出版的科普类刊物,学校有哪些有影响力的科普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慕课、抖音以及其他网络社群),以及这些平台的发文量和浏览量。(7)学校面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开展的各类科普活动(如科普竞赛活动、科技活动周/日活动、公众科学日、科技下乡/扶贫、科技进社区等)的基本情况。(8)学校各类科普场地(包括科普场馆、科技成果陈列室、开放实验室、媒体中心、科普教育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建设运维以及开放情况。(9)学校日常的科普统计工作情况。(10)你认为高校科普服务评价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实际谈谈对高校科普工作及评价的意见建议。

由于访谈文本内容较多,在精选的过程中主要遵从以下3条原则:(1)侧重概念的呈现和澄清;(2)关注新的内容和提法;(3)关注频繁出现、认同度高的词汇和内容。据此整理出50篇访谈记录,作为初始编码的主要数据文本。

3 运用扎根理论建构评估指标

3.1理论与方法介绍

3.1.1扎根理论的实质和操作要求

扎根理论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在对旧金山6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临终关怀的长期观察研究中,针对死亡的过程,总结出一套研究方法,随后发表著作《扎根理论的发现》,标志扎根理论的诞生[3]。由此可见,扎根理论实质上是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路径,而不是实体的“理论”。其主要思想是针对一个现象,依据资料、已有文献和研究者个人经验,生成对某一个特定情境下的某一现象(实质理论)或者不同类型情境下的某一现象(形式理论)的理论描述。这种通过系统搜集、分析资料,找出研究对象处理问题的各种不同行为模式并用理论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就叫“扎根”[4]。其实践要求是:(1)研究者悬置前设,直接从文献资料、公开报道、访谈、实地走访、调研等一手或二手资料中进行文本分析,形成原生代码;(2)在代码基础上,研究者需要保持理论敏感性,对资料内容进行反复比较,形成类属,并对概念进行理论抽样;(3)确保类属的完备性,从概念中形成核心范畴并建立因果关联,形成初步假设,构建理论模型。

3.1.2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扎根研究运用了Nvivo软件进行文本资料的信息发掘和主题分析。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是质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数据提取、排序、集中、丢弃和重组对系统数据进行简化,整理提炼出若干与研究目的相关的主题,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主题分析法被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在错综复杂的文本资料中提取重要信息的十分有用的一种方法[5]。Nvivo是一款可以收集、分析和整理非结构化或定性数据(例如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开放式问卷调查、电子邮件、网络和社交媒体数据等内容)的辅助型信息发掘软件,可对文本自动编码和主题识别,通过分层和聚类分析,得到所有主题和关联关系。扎根理论的数据编码过程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关键步骤和后期提炼分析的基础 [6]。

3.2三级编码过程

3.2.1初始编码提取关键词

本文参照以施特劳斯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三级编码步骤。首先,将文本资料导入Nvivo软件,利用自动编码功能逐句分析,提取可以最大程度涵盖访谈文本数据的自由节点,这一过程需要对文本涉及的理论方向保持开放性。随后将自由节点置于更加具体的叙事框架中,作为资料再分析提炼,经过连续反复比较,形成各类主题,这一概念化的过程,有助于后期生成理论[7]。本文初始编码示例见表2,从挑选的数据中提取原生代码,这一步编码得到的原生代码是开放性、非聚集的。

对三省高校访谈文本的原生代码进行范畴化处理,经过对比分析和讨论后分别得到了三省高校访谈文本的关键词,对访谈文本关键词进行频数统计(见表3~5)。

对上述三省高校关键词进行共词网络分析,安徽省与吉林省对比,学生激励机制和科普场地及运维资金两个关键词不存在共词关系;吉林省与浙江省对比,舆情、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学生激励机制、科普场地及运维资金四个关键词不存在共词关系;安徽省与浙江省对比,舆情和科普活动专项经费两个关键词不存在共词关系。

通过共词分析整理及专家组讨论,综合得出了28个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次(见表6)。

随后,本文挑选了3位研究者(一位科学传播职能部门负责人、一位科学传播领域教授、一位科学传播方向博士生),根据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对关键词归类和梳理,其信度可以通过kappa系数進行检验。kappa系数是一种衡量分类精度的指标,数值位于0.61~0.80之间代表高度的一致性(substantial),而本次分类的kappa系数为0.786,说明3位研究者对高校类科技创新主体科普服务的主题分类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证明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3.2.2聚类编码确定主范畴

表7给出了开放性编码聚焦的对应关系,对28个关键词进行聚类,得出了11个亚类属。此过程中形成的亚类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科普服务的评估结构,为评估指标的构建和量化提供了依据。

3.2.3轴心编码建构指标

进一步对11个亚类属进行关联性分析聚焦。首先,科普部门的配置,包括人员、办公场所、科普经费等可以反映高校对于科普是否重视,这是高校能否开展科普服务的关键和基础,可以归纳为“科普基础投入”类属。其次,高校科普服务的顺利开展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以确保部门机构的顺利运行、经费落实、调动更多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归纳为“制度与机制建设”类属。再次,博物馆、重点实验室、校史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和各类创新创业基地等场馆,以及科普刊物和媒体渠道等科普服务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高校科普服务质量、效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归纳为“科普平台”类属。最后,高校科普服务不仅针对高校内部,还通过辐射向社会输出,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和价值担当,这才是高校科普服务的应有之意。因此,除了校内的学术交流和科技资源共享,高校还要积极将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开展面向中小学生、社区群众等不同社会群体的科普活动,这是科普服务的落脚点,可以总结为“科普活动”类属。

综上所述,11个亚类属归纳为科普基础投入、制度与机制建设、科普平台、科普活动4个类属,表8展示了类属与亚类属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科普服务评估的理论模型(见图1)和三级评估指标(见表9)。

3.3 结论比较

国内学者关于科普服务的评价问题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例如,王宾等运用DEA方法构建了中国科普的投入产出率评价体系[8]。张思光等运用3E理论,按照“投入—过程—产出—影响”思路,试图搭建全链条式的科研机构科普成效评价逻辑模型框架,构建了科普工作目标、科普能力建设、科普文化与环境、科普活动、科普产品、科普影响6个一级指标,科普人员比例、科普经费比例等23个二级指标[9]。郑念等以科技馆常设展览为例,分析了科普的效果应该从是否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参观者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结合社会最近热点几个角度评价[10]。李小英针对博物馆科普活动绩效,建立了包括科普内容、科普组织和影响程度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11]。

上述研究从多个视角采用多种方法,取得的成果对本研究具有启发意义。但是,已有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和量化方法建构指标,对科普服务评价这类复杂社会问题在适用度和针对性上存在一定不足,且针对高校的科普服务评价多分散于科普队伍、制度机制、资源利用等维度,缺乏系统、整体的评价指标。

本研究在前期问卷摸底和专家座谈基础上,设计了初步的评估框架,但对三级指标的选取缺乏精准有效的方法。为弥补从基础数据到理论建构的鸿沟,研究组采用了扎根理论的思路方法,深入访谈、文献、备忘录、问卷中,对繁杂的文本数据不断比较,综合运用质性和量化研究手段,通过理论抽样生成概念,准确提炼三级指标,并厘清了指标内涵、权重以及相互逻辑关联,建构了完整的三级评估指标,印证了研究调查的路径和结论的可重复、可操作、可验证,提升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4 总结

本文聚焦中国高校科普服务评估指标构建这一问题,选取浙江、安徽、吉林三省25所样本高校,涵盖中央部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高职院校,包括理工、农林、医药、师范、综合类等各个隶属、层级和类别,运用扎根理论、调查问卷、深度访谈等方法,最终提炼形成了一套包含科普基础投入、制度与机制建设等4个一级指标,科普人员、科普经费等11个二级指标和科普奖励、公众科普活动等28个三级指标的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较好地体现了高校科普服务内部投入、产出,以及外部投入、产出四个维度的科普服务评价思路和逻辑关系。研究过程遵循“抽样—预测—改进—数据分析—指标建构—验证—修订”的操作路径,后续在对重庆市5所高校开展的试点测评中证明,本研究结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试点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建民,杨耀武,张仁开,等.关于上海开展科普工作绩效评估的若干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7(12):331-336.

[3]Glaser B G,Strauss A L. The Discovery of Groun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York: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1967.

[4]陳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与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73.

[5]Guest G S,MacQueen K M,Namey E E. Applied Thematic Analysis[M]. California:SAGE,2012:11.

[6]Bogdan R,Biklen S.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ies and Methods(4ed) [M]. Boston:Allyn and Bacon,2003:148.

[7]Maxwell J A.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An Interactive Approach[M]. CA:SAGE Publications,2005:12-96.

[8]王宾.基于DEA分析的中国科普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15):215-217.

[9]张思光,刘玉强.基于3E理论的我国科研机构科普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C]//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315-325.

[10]郑念,廖红.科技馆常设展览科普效果评估初探[J].科普研究,2007(1):45-48.

[11]李小英.博物馆科普活动绩效评价[J].科普研究,2019(6):24-31.

(编辑  袁 博)

猜你喜欢
评估指标扎根理论
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商誉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探析档案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元评估
以评估指标为依据,构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企业高层次人才评估指标机制研究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行业型高校就业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初探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