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堂乐歌的音乐审美

2021-12-12 23:30侯天骄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32期
关键词:音乐审美

侯天骄

摘要: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原创歌曲。它不仅为我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更为中国音乐创造了现代、与世界接轨的桥梁。本文将从学堂乐歌的产生及其发展入手,以《送别》为例分析其在音乐审美方面的特点及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审美;《送别》

一、学堂乐歌的产生

清朝末年,以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的维新派痛彻于当时国情,鼓吹变法,受西方思想影响,在走富国强兵之路的同时,认识到了教育的重大意义。推翻科举制,建立新式学堂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此,教育的内容愈发丰富,学科更加细化。而美育的发展也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维新派著名学者梁启超也极其看重音乐教育,他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此稍有识者所能知也。”(《饮冰室诗话》)于是,受西方基督教音乐的传入以及早期新式军歌的影响,1898年新式学堂开展“乐歌”课,学堂乐歌由此产生发展起来。

二、学堂乐歌的发展及其意义

戊戌政变之后,许多知识分子纷纷到日本留学以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及社会管理经验。他们发现日本许多学校中开展了唱歌活动,这些活动在百姓的教化及政治宣传、社会舆论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于是他们将此类型音乐引进国内,这便是早期的学堂乐歌。在此基础上,一些留日学生组织相关社团,开始进行相关乐曲的学习创作。如萧友梅,高寿田,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都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并为日后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沈心工是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曾志忞致力于开展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学堂乐歌的编写以及音乐方面的论述;李叔同在艺术众多领域都有建树,在学堂乐歌创作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学堂乐歌是中国自落后的清王朝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后最具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它使中国的音乐与世界接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在音乐领域的萌芽,传播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起到极为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由于其创作手法为在西方音乐曲调上进行新的填词,因此,它也使西方的音乐基础理论在中国传播开来,为重实践的中国传统音乐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缺,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堂乐歌的音乐审美

(一)学堂乐歌的歌曲题材与风格

众所周知,时代背景对于文化艺术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学堂乐歌诞生于时代大变革之际,更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革命思想、“民主”“科学”的理念更为人们认同,因此学堂乐歌在音乐的选材上受到较大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主要的作用是娱乐、祭祀或者修身养性,但学堂乐歌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历史使命,即向学生、大众传播先进的革命思想,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因此学堂乐歌的选材更多偏向“富国强兵”“爱国”等,歌曲风格更加热血、激昂,传唱度也更高。

还一些音乐家为了使学堂乐歌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在引进西方音乐曲调的同时改变其音程、节奏等,并在填词时运用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使学堂乐歌别有一番韵味,例如李叔同的《送别》。

(二)学堂乐歌的曲调

受创作手法的限制,大部分学堂乐歌多是早期音乐家们借用其他国家歌曲的曲调,再加以自己的填词而谱写而成的,这样的方式也使西方音乐在中国能够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让中西音乐文化交融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此同时,这种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中国传统诗词或音乐家们谱写的诗词与西方曲调格格不入。音乐家们发现了这一矛盾,并加以改进,使学堂乐歌或慷慨激昂或清丽婉转,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学堂乐歌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底蕴,以吸收西方文化精髓为主要内容,为中国近代音乐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李叔同的《送别》及其音乐审美

学堂乐歌这种新型的音乐表现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李叔同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送别》是他经典作品之一,传唱度极高,直到现在还被广泛运用在合唱,影视配乐等艺术形式中。

《送别》是李叔同在美国作曲家约翰·P·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的基础上重新填词和润色而成的,它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也是其音乐审美的重要体现。首先是该乐曲的词作。《送别》的原文只有寥寥几笔:“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离歌是自古文人骚客极爱的一类题材,诗人在向友人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时往往也会寄予自己对朋友的祝福,《送别》亦是如此。首句写景,第二句抒情,结尾升华感情。“长亭”“古道”“笛声”“夕阳”都是古典诗歌中经典的离别意象,更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別之情。而他在在经历了与朋友分离的悲伤之后,对于人生也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从整体来说,歌词表达了抒情温柔、哀而不伤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深邃、幽静的氛围,一幅黄昏送别图随着歌词的吟诵展现在人们眼前,表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其次是从《送别》这首学堂乐歌的整体把握。《送别》是从西方引进的音乐曲调,李叔同在其基础上进行中国本土化的改造,使其成为更加明快的,连绵起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虽然音符简单,但简单的音符发出惴惴人心的旋律,让人听了不禁浑身一颤。舒缓优美的音乐与中国传统送别诗歌的融合则为整首乐曲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歌曲的情感得到更加丰富的表达,把诗人内心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五、结语

在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学堂乐歌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承上启下,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开创了新的篇章。李叔同的《送别》作为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将中西方音乐完美融合,使其流传至今。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作的音乐审美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音乐审美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大学生音乐审美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简析高中音乐的审美教学
论音乐教学品德培育的渗透
紧抓音乐课堂教学,突显审美之心
浅谈混响器在后期缩混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艺术与现代主义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