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物理设疑案例有效问答

2021-12-13 17:04孙晓锋
民族文汇 2021年5期
关键词:设疑探索创设

孙晓锋

摘  要:“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创设;问题;探索;设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开其意,达其辞……”。显然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针对学习的情绪状态,适时有效地进行活动。这与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情感领域相同,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思有方向,求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新,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能“心愤,口悱”呢?

一、导入新课设疑: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质疑要抓往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遵循认识的规律,用已知的钥匙开启未知的锁,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动机,又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讲《功率》这一节时,先借助教材165页两个实例: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楼层的高度相同,第一次物重相同时间不同,第二次物重不同时间相同,你能判定谁做功快吗?第一次两同学做功相同但时间不同,第二次做功时间相同但做功多少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这样便很自然地引入比较做功快慢既要看做功多少,又要看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从而顺利过渡到功率的教学。

不同的内容应用不同的引入方法,質疑要能抓住学生,抓住课堂开端,这样后面的教学就容易驾驭了。

二、系列程序设疑:

系列程序设疑就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一个接一个由浅入深地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知识的循序进渐逐步积累的过程,让学生的“心”不断处于“愤”的状态,并与求知的过程保持同步。

例如:讲《大气压的测定》时,看完托里拆利实验的录像后,提出:①测得水银柱的高是76cm,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多大?②实验中玻璃管不竖直会有什么影响?③用内径不同或粗细不均匀的玻璃管做这个实验,读数是否有影响?④实验中,玻璃管水银柱的上方部分是什么?⑤如果实验中玻璃管内残留一些空气对读数有影响吗?⑥这个实验能用水做吗?如果用水,玻璃管至少多长?这6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积极思维,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新问题:如①托里拆利真空是怎么回事?②往水银槽内添减水银,玻璃管内液柱的长、高如何变化等。

三、引入实例设疑:

物理知识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事例之中,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事例设疑,学生倍感亲切实用,兴趣更浓。例如讲《压强》时,问:为什么背带不用细线而用宽带?为什么刀磨一磨会锋利?讲《比热容》时,问:为什么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而沿海地区不大呢?海湾战争为什么选在春季进行?……利用那些学生熟悉的事例或时尚的热点提出问题。不仅能唤醒他们对有关感性知识的回忆,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还能加深对所学的概念、规律的理解,增强记忆。

四、辨别是非设疑: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或难以建立的概念,单凭教师讲解,费尽口舌也难以奏效,而采取辨别是非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恍然大悟。为了使学生牢固树立“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先提出两个问题:①桌子不拉不动,车子不推不动,所以力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②拉动桌子一放就停,刚推动的车子一松手就不动,所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然后再做课本中100页的实验,再让学生讨论、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力不是产生物体运动的原因,也不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样惯性定律中关键性观点,就在学生的探索、争辩中建立起来,印象也更深刻。

五、揭示矛盾设疑:

许多物理问题,由于间接或直接的经验造成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片面理解,同一概念从某一方面去看学生理解了,但换一个角度却又犯糊涂了。因此教学中要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设疑,这样不但能帮助同学

六、演示实验设疑:

对物理小实验、演示实验,学生往往兴趣较浓。它能重现事物发生的现象,提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如讲《物体浮沉条件》时,教师先做四个演示实验:①将木块浸入水中木块上浮;②铁块浸入水中下沉;③石腊浸入酒精和水混合液中(事先配制)石腊悬浮;④铁块和铁盒浸入水中,铁块下沉,铁盒上浮.然后组织学生议论:物体浮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对这四个小实验虽习以为常,但对原因似是而非,这样产生悬念,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七、故事、史料设疑:

课本中有不少故事,科学史料。如马德堡趣事,死海不死故事,帕斯卡裂桶实验,小孔成像实验,曹冲称象……这些材料是进行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材料,也是课堂设疑的好素材。如对小孔成像可以提问:①小孔成像原理是什么?②像有何特征?③光路图如何画出呢?再如美国轰炸南联盟为什么使用石墨炸弹?二次海湾战争为什么选择在春季?使用的集束炸弹有什么危害?这些疑问触及生活,触及社会时代热点,引人入胜,加深对“知识就是力量深刻含义的理解”。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及时设置一些新奇的富有悬念的甚至亲身体验的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既引导学生产生了疑难,又为学生铺设了解决疑问的阶梯,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并及时受到“开启”和“诱发”。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对孔子“愤”、“悱”教育思想的完善和发展。

猜你喜欢
设疑探索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