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延续性护理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1-12-14 13:05王樱儒王丽王迷董明翠
海南医学 2021年23期
关键词:延续性哮喘患儿

王樱儒,王丽,王迷,董明翠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综合科,陕西 咸阳 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神经内分泌科,陕西 咸阳 712046;3.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科门诊,陕西 咸阳 712000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慢性变态反应性呼吸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为3.02%,且每年呈递增趋势,严重影响了患儿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并危害其身体健康[1]。本病本质上是一种由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其治疗周期较长且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即使在疾病稳定期也需要进行系统规范的干预[2]。哮喘患儿稳定期的治疗目标为控制疾病、减少发作次数以及改善生活质量,但是相当部分哮喘患儿及患儿家属由于对疾病认识不足、家庭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健康指导等原因而导致哮喘控制水平差[3]。因此,系统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延续性护理在哮喘患儿稳定期的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延续性护理对哮喘患儿哮喘控制水平、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综合科于2020年1~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3~14岁;②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关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4],疾病处于缓解期。排除标准:①合并肺炎、肺结核以及先天性肺发育不全等疾病者;②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血液系统疾病者;③合并精神疾病、智力障碍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 例。观察组中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龄3~13 岁,平均(6.38±2.21)岁;病程0.5~10 年,平均(1.28±0.30)年。对照组中男性29 例,女性20 例;年龄4~14 岁,平均(5.97±1.45)岁;病程0.5~12 年,平均(1.38±0.35)年。两组患儿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出院后继续予以规范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患儿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方法:出院时发放宣教手册,嘱患儿清淡饮食,指导患儿家长使患儿避免接触易过敏的危险因素,讲解药物使用方法及强调规范用药的重要性;患儿出院后定期(1周、12周、24周)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并指导患儿用药情况,提醒患儿按时进行门诊随诊。观察组患儿的干预方式为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延续性护理干预。内容方法:①家庭教育:出院时不仅进行常规宣教,同时根据患儿的饮食习惯,与家长共同制定饮食方案;患儿的日常饮食应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避免摄入易导致过敏(如海鲜、芒果)或者高蛋白食物;除发放宣教手册外,同时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哮喘的疾病控制相关知识,包括哮喘疾病性质、常见症状、诱发因素、治疗药物及规范用法、复发的预防等;告知患儿家长,患儿要加强自我管理,坚持遵医嘱用药,做到随身携带哮喘控制药物。②环境改良:家长应为患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保持房间的清洁和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保持被褥干净和干燥,并注意定期清洗与更换;家长应注意患儿的个人卫生;及时关注空气质量和天气情况,尽量避免在恶劣天气及雾霾天外出或者户外活动,同时避免在人流量大、空气条件差的公共场所逗留。③功能干预:重点指导患儿及患儿家长掌握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其掌握应对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定期对患儿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儿疾病控制情况,提醒患儿家长进行定期门诊复诊;评估患儿及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合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儿及患儿家长给予适当心理干预,并进行合理的疏导;指导患儿及患儿家长记录病情日志,对其进行定期查看,及时发现存在的不良行为或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纠正。两组患儿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1.3.1 肺功能指标 两组患儿均在出院当天、出院6 个月后使用肺功能检测仪行肺功能评价,记录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 秒时间肺活量(FEVl)及呼气峰流速(PEF)水平。

1.3.2 哮喘控制情况 两组患儿均在出院当天、出院6 个月后使用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量表[5]评价哮喘控制水平,该量表共由7 个问题组成,前4个问题由患儿独立作答,5~7题则由患儿家长作答。总分为27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儿的哮喘控制情况越好。

1.3.3 生活质量 采用儿童哮喘生活质量问卷(PAQLQ)[6]对患儿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该问卷共包括症状(10 题)、情感功能(8 题)及活动(5 题)等3 个维度、23道问题,每个问题均采用7分评分法,得分越高则说明该维度患儿的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间的FEV1、PE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上述指标均提高明显,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C-ACT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的C-ACT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C-ACT 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C-ACT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C-ACT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儿PAQLQ 评分包括症状、活动及情感功能等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儿的上述指标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症状以喘息、呼吸困难以及咳嗽为主[7],哮喘的发生不仅仅会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睡眠、学习和认知功能,长期作用下还会引起病理危害,导致气道扩张、肺功能下降,甚至对患儿成年后的健康造成威胁[8]。因此,对于哮喘应该进行积极的防治,以控制疾病、减少发作次数以及改善生活质量,这对促进患儿的健康成长、减少家庭开支及提高公共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9]。在我国传统的护理模式下,患儿住院期间可以接受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指导,但是出院后而仅凭护理人员的电话随访及门诊复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为:(1)患儿的年龄较小,自我管理能力较低;(2)患儿家属缺乏对哮喘的科学合理认识,容易导致哮喘的急性发作或者病情加重[10-11]。

延续性护理最大的特点在于使住院期间的护理措施在患者出院后依然得到延伸,进而对患者进行规范的管理及长期指导。近年来,延续性护理在我国也得到了较为广范的临床应用,在冠心病、高血压、慢阻肺、肿瘤等疾病的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12-13]。在慢性疾病患儿的治疗康复过程中,家庭环境及功能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14]。本研究对观察组哮喘患儿实施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其应用基础也是“以家庭为中心”。首先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家庭健康教育的实施,使其全面、深入认识哮喘的发病机制、诱因、用药等相关知识,尤其对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认识,进而提高患儿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15];其次,该模式针对哮喘病因及诱发因素实施环境干预,从患儿的居住环境、饮食及衣物等进行管理,利于缓解期患儿病情控制及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再次,该模式还对患儿进行功能干预,不仅指正确用药方法及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应对,增强家长的护理能力,还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心理疏导,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1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PEF水平均提高明显,但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更加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C-ACT评分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PAQLQ评分包括症状、活动及情感功能方面提高的程度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提示,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对于哮喘患儿可改善肺功能,对于哮喘的控制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环境改良-功能干预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患儿,可以提高患儿的肺功能,改善哮喘控制水平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延续性哮喘患儿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延续性护理对宫颈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延续性动词和非延续性动词的用法解读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非延续性动词与延续性动词之间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