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运动定律实验探究可行性分析

2021-12-14 14:54张俭
魅力中国 2021年47期
关键词:图线砝码牛顿

张俭

(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浙江 金华 321100)

一、问题的提出

在物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 教材中的一个实验,由原来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变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原意是把实验更贴近物理的思维发展顺序,着重物理实验设计的重要性,通过物理的猜想和控制变量法来完成实验的框架构建,在配上恰当的实验表格和图像(尤其是图像变量的精巧设计)的指导。但是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是需要条件支持的,既然是探究,就不能把最后结论推导的结果来当成实验开始的前提条件,否则就是“循环论证”。本文将主要从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的图像两个方面,探讨这个实验作为探究性实验的可行性。

二、从实验报告的主要组成设计上看

(一)“一”实验原理上

在人教版物理必修1 实验手册(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中,“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原理写道:“在盘中放置一定质量的砝码,通过细线对小车施加拉力,使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可认为小车所受拉力等于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以小车为研究对象,测出盘和盘中砝码质量即可知道小车所受拉力。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盘中砝码质量来改变小车受到的拉力大小。”

在这一段的叙述中,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当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质量时,就可以认为小车所受拉力等于盘和砝码的总重力呢?教师会觉得这不是个的问题,可以从联结体中得到,依据图可设:小车的质量为M,盘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绳子的拉力为FT,小车和盘及盘中的砝码产生的加速度为a,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及空气阻力是可忽略的(实验中平衡好摩擦力)情况下,有:

但问题是过程中(1)式和(2)式都已经使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如果是探究,就应该是在“牛顿运动定律还不清楚是何种样子”的情况下做的,既然是探究性实验,那就应该允许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接近甚至大于小车的质量,这样实验的数据才更完整,更全面,分析数据结论才会更合理。事实上,实验设计者是基于后面的实验数据图像处理服务的,因为在这个前提条件下,a—F和图象图线才趋向于直线。把结论的前提条件早早的在实验开始前就符合,之后当然是会得出对应的结论,成为“自证自”,这属于“循环论证”。

(二)实验数据处理上

实验数据采集好之后,利用恰当的图像a—F和进行数据的处理,原意是这两个图象是线性的,容易看出规律,为此,还特别对图象的得出先用a—M图象图线作猜想,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物理图象中线性图线的优势。问题是上述的猜想也是以牛顿第二定律为依据推导的结论,恰恰反映的是“验证”的角度。在这一点上,实验类型变得不伦不类,笔者认为不局限于m=M这个条件,这才有探究的意味;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的公式指导图象的设计,虽然大部分还是验证性的成分,但是学生的疑点少了且更易接受。

①关于a—F图象

a—F图象的设计思想是:直观线性的表现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但是在本实验中,“F”确切的应指绳子的拉力FT,由于实际情况FT不容易测量,于是把F认为是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当然是在m=M条件成立的前提下。如果按a—F图象来作图,如下图1:

其中图线是在0:F0(F0=Mg)内近似直线,F0以外的图线就是一条曲线,不断的靠近a=g这条渐进线,图线不是线性的,因此,对于这条图线来说,线性的部分显得范围小了,不利于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脱离m=M条件的约束,且把F仍认为盘和砝码的总重力mg情况下,看a—F图象是否合理。在平衡了摩擦力(且忽略其他阻力)的情况下,有把式中的mg换成F,可以得

a—图象的设计思路是:猜想在前,后设想,目的也是直观线性的表现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关于这个图像与a—F图象有差别,实验手册中的a—F图象设计存在着测量的困难,把会造成探究与原先直接关联的物理量FT的差异,从而产生图象设计上的麻烦(当然在上面的叙述中得到了解决);但是图象不同,其中涉及的两个物理量都是可以很明确的测量的,完全可以把M取值的范围扩大来分析。

同①中相同的思路,在平衡了摩擦力(且忽略其他阻力)的情况下,有式子变形后,得,若采用图象,在图象中大范围内的取值中都是线性的,如下图4:

图像的斜率表示盘和砝码总重力mg的倒数(在这个实验步骤中mg是个定值),图线与纵轴的交点仍是重力加速度g的倒数,这也可以作为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另一种实验方法;图线与横轴的交点反映出盘和砝码的总质量。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体现牛顿第二定律中的直接关系,但新图象的设计也仍是从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联结体中得出的,若实验数据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能符合的话,仍然是间接的证明了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

三、最后的话

(一)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要先看实验的原理是否自洽,能否做出可操作性的过程;如果可以,还要看过程是否繁琐而变得太细致,这样会不会超过了中学生的认知和承受能力。就“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而言,牛顿第二定律的逻辑基础都受到的物理学界的质疑,把它变成探究性实验是不合理的,相反,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逻辑混乱。在实际教学中,就出现为数不少的学生怎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实验一开始就要求m=M?”。

(二)在实验数据的积累和采集步骤里,应该把变量的定义域(即取值范围)扩大至尽量能取到的值,全面的变量关系的得出才更有说服力,这也是物理实验的目的,当然是规律在更多更大范围内能成立的话,才能够称为定律。引入与实验相符的新图像设计,添加了些许图像探究的意味(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原先验证型实验的性质),但是毕竟比原先的图像设想要更好些,主要体现在大范围取值上的线性关系。新图像的设想是仍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已知的前提下的推导,并非是彻底的探究,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点上会觉得顺理成章,同时也仍会感受到物理图像坐标的巧妙设计思想。

(三)建议:把“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个实验恢复为原先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这样就可以直接引入牛顿运动定律中联结体研究,并引出上述新图像,让学生完完全全的感受物理的实验设计和设想的逻辑根据,摆脱“伪探究”的思维纠缠。

猜你喜欢
图线砝码牛顿
牛顿的实验室
F2等级砝码折算质量测量的不确定度评定
东东“闯关”记
天秤
牛顿忘食
短跑运动一般规律与测试图线新绘法
静电场中几种图线的分析
失信的牛顿
“物体的平衡”单元训练(二)
巧妙找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