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三农”领域金融科技创新案例研究

2021-12-14 15:54邓梦兰周儒婷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

□王 滨,邓梦兰,郑 迪,周儒婷

(1.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湖北 武汉430022)

1 研究背景

“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农业社会的既有特质[1]。中央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三农”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的最大短板[2]。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转型的每个阶段都需要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3],“三农”领域的融资问题一直是限制发展的一大因素[4]。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结构单一,受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同时缺乏借贷主体担保品、可抵押物,导致银行“不敢贷”。大量农户属于征信“白户”,且不同地区、不同业态、不同主体在不同阶段借贷需求呈现差异化,使得银行“不会贷”。“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具有短、低、频、急的特性,导致银行各方面成本提高,盈利空间收缩,出现“不愿贷”的情况。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5]。金融科技特性能够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单一、低成本信贷管理、及时信贷服务等问题,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6]。随着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不断改革,以金融科技为核心的科技公司凭借技术红利迅速蚕食传统银行的业务范畴。

金融脱媒使得传统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利用金融科技助力转型和抢先布局未来成为商业银行当下最为严峻的挑战[7]。近些年各商业银行积极采取行动,转变业务发展思路和方向。其中,中国农业银行精准定位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广泛布局“金融科技+三农”业务,在此背景下“e链贷”应运而生[8]。

2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业务情况

基于已有成果,进一步整理了最新的资料及数据,研究了目前金融科技应用商业银行业务的各场景模式与技术基础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农业银行“e链贷”产品的设计思路、经营模式、风险管理等内容,为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创新提供参考。

2.1 中国农业银行涉农业务战略布局

中国农业银行长期深耕科技创新领域,搭建区块链平台、移动互联安全支付、“金融大脑”等科技系统,并借此深入探索各类新型业务模式[9]。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农业银行组建了五类“金融科技+三农”金融服务模式、三大平台及五大产品线。五类模式分别为“电商+涉农”、线上化服务、“农业产业链+在线金融”“农产品交易市场+供应链金融”、P2P及众筹模式,三大平台分别用于支撑社交生活、电子商务及金融服务3类应用场景,五大产品体系包含网络支付与融资等,致力于打造互联互通、智能响应的金融服务体系。

在“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业务方面,中国农业银行将已推出的“农银e管家”平台所积累的数据映射到其区块链平台中,实现了供应链中多主体交易数据的全抓取与自动积累,从而打通供应链各层级间信用传递网络[10]。

2.2 区块链技术下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具有多主体参与、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完善、信用标的非标准等典型特征,与区块链技术有着天然的契合性。

第一,供应链金融围绕核心企业,覆盖其上下游中小微企业,需要银行、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多主体协作。区块链属于分布式账本,不仅能够为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提供平等协作的平台,降低机构间信用协作的风险和成本,而且链上的信息既不能篡改又可以追踪,便于实现多个机构之间数据同步、实时对账。

第二,传统供应链金融往往只能覆盖核心企业及其一级供销商,而区块链平台能够打通各层间交易关系,实现了核心企业信用的广泛传递和金融服务涉及面的广覆盖。

第三,区块链平台可实现商票、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的数字化,从而使得此类资产可拆分、流转更便捷,方便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得更多现金流支持。

第四,区块链通过智能合约控制供应链流程,减少人为交互,加强汇款保证,提升效率。同时,智能合约可以自动执行,减少操作失误。

3 中国农业银行“e链贷”业务案例分析

3.1 产品介绍

中国农业银行“e链贷”是国内首个将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前沿技术应用到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互联网电商供应链融资产品,主要为“三农”客户提供完整的电商供应链融资服务,包括订单采购、批量授信、灵活定价、自动审批、受托支付、自主还款等。“e链贷”通过充分挖掘和分析银行内部历史交易数据,不仅把电子商务、供应链融资、在线支付、企业ERP、农户信用档案等行内外系统打造成相互信任、信用可控的供应链生态联盟,还构建出成熟可靠的数据模型,实现了自动评级、自动授信与自动定价,为客户提供了无感一键融资支付体验。

“e链贷”的优势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顺应宏观政策导向,积极承担服务“三农”使命。第二,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借力科技打造完善、成熟的惠农交易生态联盟,使业务办理更高效、覆盖面更广、风险更可控。第三,较好地突破了传统借贷融资难、融资慢等困境,使借贷更便捷化、批量化和标准化,拓宽了银行涉农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3.2 风险控制

第一,为强化风险防控、实现商业可持续,中国农业银行搭建流批一体智能分析预警引擎,实现资金流向实时监测、风险智能阻断,防范资金挪用等。

第二,利用“机器学习+专家经验规则模型”,设计与农户特征相匹配的产品特色风控模型,防范欺诈。

第三,应用知识图谱,已识别担保、资金往来等11大类、33小类客户关系,精准管控风险客群,杜绝联保骗贷现象。

第四,通过应用声纹识别、OCR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身份鉴别和安全控制功能,严控行内员工和行外客户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3.3 “三农”特色风控机制

中国农业银行创新设立了“三农”特色风控机制。

第一,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新兴技术,实时观测农作物种植、牛羊群养殖及自然灾害等情况,充分实现贷后管理的实时跟进。

第二,通过智能识别等技术远程高频采集信息,代替传统的人工调查,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风险监控成本,提升了效率。

第三,借由物联网等平台及相应的平台对接技术,创新出活体抵押、农村两权抵押等新型风险缓释工具,为“三农”服务风控增加新工具,提升了涉农金融可获得性。

4 案例启示

中国农业银行开展“e链贷”业务取得的成功经验,对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具有重要启示。根据对中国农业银行“e链贷”业务案例的分析,其他政策性银行在结合自身实际开展针对“三农”的业务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增强“三农”产品创新能力。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和创新激励严重不足,金融机构同质化发展现象异常突出,农村金融人才匮乏,导致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整体比较落后。同质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能适应乡村振兴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制约了金融机构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因此,相关部门应不断提升涉农业务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针对“三农”的具体特性,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并随着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业务创新,使惠农金融服务更有效地传递到农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农业产业是一个由多环节、多部门构成的紧密链条,涉及多个上下游产业。这些互相连接的产业必须畅顺运行,才能实现整个农业价值链的不断增值,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统一。应通过农业供应链金融创新与发展,实现以工带农、以农促工、工农结合的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探索一条农业产业与金融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中国农业银行金融服务三农
掌上银行10年匠心
——中国农业银行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看谁最看谁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