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宝鸡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路径探讨

2021-12-14 15:54□贾晔,张艳,肖
山西农经 2021年18期
关键词: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贾 晔,张 艳,肖 竞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宝鸡72101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设立5年过渡期,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宝鸡市委员会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称号。

目前,宝鸡市54.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2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为了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宝鸡市按照2025年和2035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提出了“七个明显”和“五个显著”的目标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1.1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政策方向明确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就需要深入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普惠性金融体系是指将包括穷人在内的金融服务有机融入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的金融体系。这种包容性的金融体系能够对绝大多数人开放金融市场,包括贫困和偏远地区的客户。普惠金融是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

1.2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前景可期

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拓宽涉农金融发展模式,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细分农村市场,针对不同领域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推出差别化的金融产品,提高信贷产品的适配能力,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作出贡献。据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末宝鸡市常住人口376.10万人,城镇人口占比为54.26%,低于当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0%)。

2016年6月7日,宝鸡市首个“驻村金融服务工作室”在陇县东南镇东兴村挂牌成立,为当地群众办理家乐卡授信5户、40万元,吸引了大批村民前来转账和咨询。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前景可期。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涉农金融发展相对缓慢

随着普惠金融快速普及,农村金融服务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6月末,全国共组建1 640家村镇银行,覆盖31个省份、1 306个县(市、区),成为我国农村金融薄弱地区金融供给的主要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0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7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人民币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4.2%;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5.99万亿元,同比增长11.5%。从报告可以看出,农户生产经营贷款金额少,而且增长速度低于各项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涉农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农村金融改革仍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薄弱环节。

2.2 银农对接平台不健全,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金融贷款的发放和归还是个系统工程。随着个人信用贷款收紧,商业银行按照自主风控原则审慎开展业务。农产品受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大,贷款归还存在较大风险。农村客户信用信息不健全,多数农户处于无抵押、无担保、无信用记录的状态,贷款申请发放困难。

农民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和金融风险意识,贷款资金运用不理想,农村普惠金融的运行存在较大风险[1]。乡村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银农对接平台不健全,严重制约普惠金融的推广和发展。

2.3 普惠金融服务农村不充分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指出,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不仅是一个距离概念,更是一个金融服务的触达问题[2]。目前,普惠金融服务农村不充分,阻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一是农村普惠金融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普惠金融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有些人宁愿错过创业好时机,也不愿意被“债务缠身”。二是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不足。农业生产存在季节性和气候性等特点,农户对小额信贷产品的潜在需求偏多,要求贷款金额和贷款期限相对灵活,常常不能满足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相关要求。三是抵押担保物缺乏。农民可用于抵押的资产有限,难以获得抵押担保贷款。四是贷款程序复杂,贷款申请困难,降低了农户申请贷款的意愿。

2.4 关注重点领域胜过薄弱环节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是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关注重点领域胜过薄弱环节。村民思想意识形态是乡村振兴的薄弱环节。村民思想意识落后,对普惠金融缺乏正确认识,是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宝鸡市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路径

3.1 金融机构和政府合力,实现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和配合。乡村振兴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需要解决资金支持问题,更需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改善偏远地区的支付结算环境。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应合力加强支付环境建设,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3],地方政府应将政策向农村普惠金融倾斜。金融机构向涉农产业发放贷款时,可以采取贷款资金投放数量和贷款利率随安置建档立卡户就业指标浮动的方式,鼓励企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2 金融机构和地方高校合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义不容辞。金融机构和地方高校合力,在金融机构和乡村之间架起沟通桥梁[4]。金融机构依托高校的科技下乡活动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推广普惠金融政策,宣传金融法律法规,防止村民被骗或被误导。高校作为第三方,从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乡村经济项目审批进行把关,对申请人提供咨询服务和方案策划,让村民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

3.3 构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健全银农对接平台

数字普惠金融打破了空间、时间、地域的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使金融服务更加细致化与精准化[5]。农村偏远地区信用信息缺失阻碍了普惠金融发展。信用记录缺乏意味着贷款风险难以把控。面对此种情况,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导致农村贫困人口、低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构建乡村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强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解决贷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完善线上服务流程,健全银农对接平台,创新金融贷款模式,提高金融贷款效率,解决农户贷款难题,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

3.4 加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农村意识形态落后,制约了普惠金融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时不能忽视意识形态教育。应加强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村民的诚信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可以把项目培训作为切入点,在培训中融入金融和法治案例,根据项目情况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掌握市场规律,树立创新意识,在健康的思想意识形态下,实现金融贷款模式和项目创业有机结合、项目实施发展和贷款流程同步进行,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健康有序发展。

3.5 金融、保险和税收部门合力,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保险和税收部门合力推进,发挥保险公司保障优势和税收部门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健全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完善涉农保险和涉农贷款的抵押机制,完善乡村土地经营权抵押,扩大乡村贷款担保基金规模,保障涉农产业发展,解除农户创业的后顾之忧。税收部门应将税收优惠政策向农村倾斜,对有利于农村发展或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指引、推动涉农产业发展,激发农村地区创业和就业活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金融、保险和税收部门应合力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猜你喜欢
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