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组份聚氨酯固化规律及黏结特性研究

2021-12-14 06:16孙明志孙晟凯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石料聚氨酯剪切

钟 科, 王 雪, 张 勐, 孙明志, 孙晟凯, 龚 演

(1.重庆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1; 2.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 3.道路结构与材料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8)

0 引言

单组份聚氨酯(single-component polyurethane,PU)是一种分子链中含有氨酯基(—NHCOO—)的胶黏剂,能常温固化,完全固化后是一种特殊的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1],可代替传统沥青结合料作为路面混合料的胶黏剂[2]。由于聚氨酯完全固化后弹性好,应用到路面中可使路面的弹性更好,使汽车行驶更加舒适,起到减震的效果;聚氨酯各种力学性能优异,路面混合料可以采用更高孔隙率,孔隙率提高可以吸收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噪音,起到降噪的效果。

单组分聚氨酯是一种反应型胶黏剂,其与集料的黏结特性随固化时间的增加逐渐变大[3],现有成果主要针对双组份聚氨酯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影响因素,Olejnik等[4]采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一种快速固化的复合型聚氨酯体系,根据自催化Sestak-Bergren方程对数据进行拟合,得到活化能和反应级数,成功地确定了3个主要反应,即聚加成反应、异氰酸酯解嵌反应和异戊酸酯基团的形成。Reegen等[5]研究了30 ℃下,芳香族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的反应动力学,发现直到40%~50%的异氰酸酯基团消失之前,速率常数K都是恒定不变的。Smith[6]对双组份聚氨酯的反应物和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氨基甲酸酯反应的关键点为催化剂种类、醇中羟基的数量以及催化剂、醇和异氰酸酯相互作用对反应络合物几何结构的影响。

单组份聚氨酯的固化反应与双组份聚氨酯不同,更易受到湿度、温度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7]。其反应后生成的物质使材料本身的黏结能力增强,而黏结特性是影响道路质量和使用效果的重要因素[8]。目前,对聚氨酯黏结特性的研究较少,聚氨酯多作为改性剂或者结合料的一部分被应用到道路中。因此,本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FTIR)、拉拔试验和剪切试验对自然条件固化下的2种单组份聚氨酯反应敏感性官能团含量变化及拉拔、剪切强度进行了研究。

1 原材料

常用的单组份聚氨酯分为脂肪族和芳香族2大类,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具有很好的光稳定性,在经历慢速光氧化后不易变色;相比于脂肪族二异氰酸酯单体,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单体由于苯环的共振稳定作用,具有更高的化学活性。目前,工业化生产中数量消耗最大的二异氰酸酯单体主要是2,4-TDI和4,4′- MDI,被广泛应用于道路工程等领域[9-10]。本文以TDI和MDI(分别代表芳香族和脂肪族二异氰酸酯,记为PU-I、PU-II)为研究对象,研究单组份聚氨酯的固化规律和石料/橡胶-聚氨酯-石料/橡胶体系的界面强度。

石料采用玄武岩,因为玄武岩的表面粗糙程度高,对单组份聚氨酯的吸附能力强,混合料破坏时的抗剪切强度大。橡胶主要为废旧轮胎橡胶和杂品橡胶2大类,本文选用废旧轮胎橡胶。具体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原材料技术指标Table 1 Technical index of raw materials

2 试验部分

本文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研究单组份聚氨酯的固化规律,通过检测关键官能团含量变化跟踪整个反应过程,研究聚氨酯材料的固化规律;为了模拟路面长期服役过程中,路面受到车辆荷载作用后结合料与集料间的黏结状态好坏,采用拉拔、剪切试验研究聚氨酯与集料黏附体系的黏结力。

2.1 固化工况

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试件和拉拔、剪切试验试件都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固化,每天的最高、最低温湿度如图1所示,周平均温度为16.2 ℃;周平均湿度为40.9%。

图1 自然固化条件下温度和湿度Figure 1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natural curing conditions

2.2 基于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的官能团变化测试

单组分聚氨酯是异氰酸酯(—NCO)与空气中水分(H2O)反应的产物。具体来说,异氰酸酯首先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NH—CO—OH),氨基甲酸酯易分解为氨基(—NH2)和二氧化碳(CO2)[11-12];所生成的氨基甲酸酯可继续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脲基(—NH—CO—NH—),如式(1)、(2)所示:

R—NCO+H2O→R—NH—CO—OH—R→

R—NH2+CO2↑;

(1)

R—NCO+R—NH2→R—NH—CO—NH—R。

(2)

为了研究聚氨酯材料的固化规律,可以通过测试不同固化过程中异氰酸酯和脲基的含量,并以官能团含量变化来表征。本文采用FTIR对单组份聚氨酯材料7 d的吸光度进行测定,并与其初始状态(0 d)的红外光谱图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本文采用峰面积比法来研究官能团含量变化。

图2 2种聚氨酯0 d与7 d的红外光谱图对比Figure 2 Comparison of infrared spectra between 0 d and 7 d of two kinds of polyurethane

由图2和式(1)、(2)对比分析可以得出,2 265 cm-1处的异氰酸酯伸缩振动峰发生了明显变化,并且吸光度变小。由式(2)看出有脲基的生成,并且2种单组份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图中,1 642 cm-1处有新物质产生。因为1 599 cm-1处的苯环不参与反应,所以采用其作为参考基团[13-14]。采用峰面积比法计算,即异氰酸酯指数为异氰酸酯(2 265 cm-1)和苯环(1 599 cm-1)的吸收峰面积之比,脲基指数为脲基(1 642 cm-1)吸收峰面积与苯环(1 599 cm-1)的吸收峰面积之比,分别表征异氰酸酯和脲基含量。

2.3 石料/橡胶-聚氨酯-石料/橡胶黏结体系界面稳定性试验

为了模拟混合料中结合料与集料的黏结状态,制备4 cm×4cm、10 cm×10 cm的石料/橡胶-聚氨酯-石料/橡胶黏结体系[15-16],黏结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集料与结合料黏结模型Figure 3 Aggregate and binder adhesion model

2.3.1 拉拔试验

采用拉拔试验测定不同固化时间下黏结体系的拉拔强度,测试仪器为万能材料试验机,需要提前24 h将试件黏到方形拉头上,如图4所示(图4中是拉拔试件自然固化状态、加载过程及石料黏结体系拉断后截面),加载速率为50 mm/min,拉拔强度为

(3)

图4 不同单组份聚氨酯的拉拔试验图Figure 4 Pull-off test diagram of different monocomponent polyurethane

式中:Fpull是拉力,kN;Acontact是接触面积,cm2。

2.3.2 剪切试验

剪切强度采用剪切试验测试,加载设备为万能试验机,使剪切试件在剪切作用下从界面相分离,剪切面上受到最大的力就是剪切应力[17-18],试验过程如图5所示,加载速率为10 mm/min,剪切强度为

(4)

图5 不同单组份聚氨酯的剪切试验图Figure 5 Shear test diagram of different monocomponent polyurethane

3 结果与分析

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图6是不同固化时间下,单组份聚氨酯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从图6可以看出,PU-I和PU-II的异氰酸酯指数随着固化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而脲基指数则相反。固化4 d后,PU-I和PU-I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均稳定,且4 ~7 d 的PU-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PU-I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变异系数在0~15%之间,属于小变异,说明这2种单组份聚氨酯材料达到完全固化状态。

图6 不同固化时间的单组份聚氨酯红外光谱分析结果Figure 6 FTIR results of monocomponent polyurethane after different curing time

3.2 拉拔强度

图7是PU-I、PU-II聚氨酯材料3种黏结体系拉拔强度的对比,从图7中可以看出,拉拔强度随着固化时间增加有逐渐增长的趋势。通过对比PU-I、PU-II对石料和橡胶的黏结性能的优劣,发现PU-I对橡胶具有较好的黏结性能,PU-II对石料具有较好的黏结性能;从3种聚氨酯黏结体系来看,石料-聚氨酯-石料界面间的拉拔强度最高,其次是橡胶-聚氨酯-石料界面,橡胶-聚氨酯-橡胶界面的拉拔强度最低,这可能是因为橡胶材料的表面平整光滑,且气密性较好,导致聚氨酯材料无法与空气接触,固化较慢。

图7 PU-I和PU-II黏结料3种黏结体系拉拔强度的对比Figure 7 Comparison of pull-off strength of three adhesion systems of PU-I and PU-II binder

3.3 剪切强度

图8是PU-I、PU-II聚氨酯材料3种黏结体系剪切强度的对比,由图8可知,剪切强度在2~7 d内逐渐增大。从对骨料的黏结性能来看,PU-II对石料的黏结性能较好,2种单组份聚氨酯材料对橡胶材料的黏接性能类似。通过对3种单组份聚氨酯黏结体系的对比得出,石料-聚氨酯-石料体系的剪切强度最高,而石料-聚氨酯-橡胶体系的剪切强度最低。橡胶-聚氨酯-橡胶界面之间的黏结强度高于石料-聚氨酯-橡胶界面,影响因素有很多:①石料和橡胶材料是2种不同的材料,2种材料中间存在界面过渡区的问题;②不同于橡胶-聚氨酯-石料界面,橡胶-聚氨酯-橡胶界面有很好的抵抗变形能力,能承受更大的剪切力作用。

图8 PU-I 和 PU-II黏结料3种黏结体系剪切强度的对比Figure 8 Comparison of shear strength of three adhesion systems of PU-I and PU-II binder

4 结论

(1)固化4 d后,PU-I和PU-I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变化较小,且4 ~7 d的PU-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2%,PU-II的异氰酸酯指数和脲基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2%,变异系数在0~15%属于小变异,说明这2种单组份聚氨酯材料在4 d左右达到完全固化状态。

(2)0~7 d聚氨酯黏结体系的拉拔、剪切强度都逐渐增大(0~2 d试件黏结力很小,无法通过这2种方法测得)。因为拉拔、剪切试件固化过程中,单组份聚氨酯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变小,影响了其固化速率,所以固化4 d后,3种聚氨酯黏结体系的拉拔、剪切强度随着固化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

(3)在聚氨酯的3种黏结体系中,石料-聚氨酯-石料黏结体系的拉拔、剪切强度优于另外2种黏结体系;橡胶-聚氨酯-橡胶界面的拉拔强度最低,而石料-聚氨酯-橡胶黏结体系的剪切强度最低。说明聚氨酯混合料内部石料-聚氨酯-石料界面较为稳定,橡胶-聚氨酯-橡胶界面、橡胶-聚氨酯-石料界面更易发生强度破坏。

猜你喜欢
石料聚氨酯剪切
保温及绝热材料
考虑剪切面积修正的土的剪应力−剪切位移及强度分析1)
双负载抗生素亲水性聚氨酯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高密度电法在建筑用石料勘查区遴选中的应用
聚氨酯发展及改性研究现状
TC4钛合金扩散焊接头剪切疲劳性能研究
聚氨酯合成革的服装产品及其应用
不锈钢管坯热扩孔用剪切环形状研究
石料抛填施工工艺在水利堤防施工中的应用
植物“粘”上石料——用植物胶水与石料制作环保耐火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