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西藏环境信息建设浅探

2021-12-14 10:21刘乃秀
西藏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西藏信息化

刘乃秀

(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西藏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当前,自治区生态保护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期,巩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任务更加繁重[1]。2021 年,西藏自治区公布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目标。环境信息作为环境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科学管理,是巩固自治区生态高地的重要措施。

1 继续推进环境信息管理法制化建设

当前,我国主要环境法律法规建设较为完备,综合类法律法规已达24 类,如《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还有不同部门行业的相关法规。基本以形成门类齐全的法律体系,自治区响应地以指定了不同的具体法规条列。信息管理方面法律法规除《刑法》286条规定外,还有《中国公用计算机望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信息安全法》等。

环境作为具有公共品特性的资源,环境管理作为国家治理、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为环境管理提供了首要的条件,环境信息管理也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环节。实现管理法制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必然要求环境信息管理的法制化。环境信息管理的法制化首要要求遍是“有法可依”。而当前西藏乃至我国各省市,在环境与信息管理方面具有一些专门性法律法规条例规定,但专门针对环境信息管理类的法律规定尚处空白。作为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法律,其主要针对范围宏观,而地方性的法律法规制定则可依据地方实际,进行一些专门领域规范的制定。作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西藏自治区,可以按自治区的环境信息管理实际情况,对其管理制定专门性的地方法律规范,使环境信息实现法制化。

2 加强环境信息监控体系建设

监控是环境信息管理的重要目标和手段。我国当前已成立环境检测中心,部分省市区已成立环境检测/监控和信息中心,西藏已成立环境信息中心。同时,我国在环境信息一些具体领域和行业已制定、执行或拟执行一定标准与方法,例如对土壤、近海环境、地下水环境、城市噪音的监控标准和方法等。总的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环境信息的管理上,出现大量的法律规范、行业领域标准和新的管理机构,但从标准、所设立机构职能等主要的出发点和目标重点在于对环境的保护上。虽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环境信息管理的主要目标,但并不是唯一目标。加强环境信息的管理工作,提高对环境信息的采集、贮存、分析,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为进一步利用环境、服务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可资参考资料。

2.1 制定符合地域环境实际的环境信息监控标准与政策

我国现有的一些环境检测或监控标准和政策,主要领域涵盖土壤、近海、森林、城市噪音等方面,对西藏的环境信息检测或监控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立足西藏地域地貌地质实际,应对西藏高山胡泊、高原草场等高原特殊地貌地质环境信息检测或监控制定相应的标准、测量技术和政策。自治区环境信息中心也不仅仅立足于环境保护目标,对环境信息进行管理,应环境信息监控管理的各个环节承当相应职能。

2.2 重视西藏环境信息的采集工作

环境信息的采集是环境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西藏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其环境信息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西藏特殊的区位,也决定了西藏环境信息采集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历来重视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信息的调查、采集和研究等科学工作。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环境信息采集工作得到全国多方支持,特别是科学界各领域专业人员、机构的参与。1951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组随进藏部队入藏,完成东起金沙江、西到珠穆朗玛、北到藏北的路线考察,首次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地层划分,收集了土壤、气象、农业等环境信息资料,编制了路线地质土和重点矿区土,编制了《西藏东部地质及矿产调查资料》[2]。1973—1990 年,我国启动第一次青藏高原青藏科学考察,科考第一阶段主要在全西藏地区,对喜玛拉雅地热、青藏高原森林、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先后组织专家对雅江进行溯源、进入羌塘无人区考察,并获得该区有关地学、生物学12个专业较为完整系统的第一手资料,探明该地区相关领域的基本情况,收集该地区气候、冰川等相关珍贵资料,编制“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召开了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开启青藏高原研究的国际合作。科考第二阶段主要对青藏高原东南部和高原北部进行考察,《建立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就是次此考察活动的重要任务和成果之一。这次历时近20 年的科学考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对青藏高原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科学考察,通过这次科考,我国掌握大量的青藏高原环境信息,为我国这一时期在西藏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施政提供大量资料。进入新时代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作为全球气候敏感地区的青藏高原地区,其变化更为明显,同时,西藏经济社会的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发展绿色经济成为第二个百年的主要经济发展任务。因此,针对变化,收集、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相关环境信息,为下一步西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中惊醒环境风险规避、环境利用和保护做充分的知情和应对。2017 年,我国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对青藏高原湖泊、冰川变化、高原内部灌丛分布系统调查、气候变化等环境信息动态变化等进行考察研究[3]。因此,国家层面对青藏高原地区环境信息收集历时长、资料齐全科学,但周期长。那么作为自治区对本地域环境信息方面的收集工作而言,应建立实时性、常态化的信息收集采集机制,联合本地相关科研机构,组织相关机构单位或工作者分区划片,对所属地域的环境信息进行实时性常态化地收集工作。同时在国家组织相关科考工作时,应主动与之衔接,无偿提供本地域基础信息资料等,协助国家科学考察工作者的工作。另外,针对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自治区环境信息中心也应切实加强对环境污染方面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例如可以结合我国相关对污染物排放分类、标准,对污染物进行分类,建立污染物排放和登记措施,并协同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的个人、单位进行处理。

2.3 培养和加强公民参与环境信息监督意识

西藏作为我国国家安全和生态屏障,其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据联合国相关机构评估,西藏是世界上环境保护最好的区域之一,但依然应防患未然,要消除一切有危环境安全的风险因素。因此,发动广大西藏人民群众,提高环境监督意识,知晓当地环境信息,自觉遵守一切环境管理法规并投身到环境保护中去。2019 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鼓励和保障公众环境保护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培养和加强公民参与环境信息监督意识,坚持环境信息公开原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遵循信息安全原则下,我们应根据《环境保护法》,结合西藏地方实际,制定完善与环境信息公开相关的各项配套的规章制度,使西藏环境信息公开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转变观念,培养提高公民参与能力。政府作为环境信息管理的重要主体,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认识到环境信息公开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是关系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工作,始终要抓紧抓好抓实。环境信息,特别是对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环境信息,要做到有序及时、透明高效地公开,满足人民群众对环境建设的美好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扩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培养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信息公开的能力。只有公众拥有足够强烈的环境权益意识和能力,并且对西藏的绿色发展、生态建设大力支持,才会对环境信息存在需求并起到监督作用,相关单位个人才有动力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3 进一步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指面向生态环境决策、管理、服务工作,采集、治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推动先进技术与生态环境业务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智力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过程[4]。生态环境信息化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有机组成,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四梁八柱”之一,是构建现代环境信息管理体系有力推手。2018年,国家成立生态环境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颁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2020年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编制〈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20 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服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技术支撑,推动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4]。当前,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信息技术运用存在差距,信息系统整合难度增大,数据共享利用存在不足,基础保障能力相对薄弱,网络安全风险形势严峻。

全区环保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建设力度和速度较快。

3.1 加强和完善符合西藏实际的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

自“十一五”开始,国家环保部门充分借鉴相关领域成熟的标准规范建立的经验,在环境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见表1),其目的是为了借力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丰富环境信息化标准的内容[5]。

表1 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建设历程

西藏环境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起步较晚,2016年,西藏组织编制环境信息化一期方案,截至目前,西藏尚未明文出台相关的环保信息化标准体系规范、指南,仍然主要依循国家生态环境部的相关体系标准,这与自治区的环境信息管理实际工作不相符合。因此,结合西藏的环境信息分类、全区现有人力资本等,制定具有内在联系的环境信息化各项标准,从层次结构、标准明细、标准制定三方面制定符合全区环保工作实际的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用以指导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运行、管理等工作的进行。标准体系建设中,一是注重对环境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能力建设标准,加快推进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进程。例如完善全区环境保护业务专网、视频会议系统、国控区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环境数据中心建设标准等;二是加强西藏环境信息化管理专门机构建设,扩展环境信息管理中心职能,强化对环境信息机构标准化建设考核评估等;三是加大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等。

3.2 加快“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步伐

2017 年,全区基本建成生态环保管理系统、生态环保监管平台、土壤环境综合分析系统、水环境质量管理系统、空气质量管理系统、环境执法系统等[6]。到2018 年,西藏已初步建成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框架;2019起,西藏实施生态红线监管平台工程,建立自治区全地域生态保护红线基础数据库,2020 年,西藏实施生态环保信息后二期工程,形成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生态环境管理“一张图”、污染源“一个库”,全面建成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6]。

当前,全区环境信息化管理建设仍面临很多问题,例如在信息技术运用地域上差距增大,信息系统整合难度方面,数据共享利用方面,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方面,网络安全风险方面,信息化管理人才方面,等等。破解这些难题,除了继续加强信息化基本保障能力之外,主要的是需要有一支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双专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必须在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在领导机制、资金管理上下功夫。人才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利用人才援藏政策,引进高水平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大力将本土相关专业人才送出去,培养一支基础扎实、业务过硬的本土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同时在资金管理、数据管理、领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4],遵循生态环境部要求,全面加强信息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和数据集中、资金集中、人员集中、管理集中[4],推动生态环境各业务部门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建设,着力开展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推进数据资源集中汇集,加速推进环境信息化统一集中的建设进程,提高环境信息综合管理水平。此外,全区在环境信息管理中,特别是在环境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还应遵循国家《信息安全法》原则,坚持环境信息管理领域中的安全。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西藏信息化
都是西藏的“错”
月“睹”教育信息化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