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2021《中国工人》创刊97周年回眸

2021-12-14 02:42
中国工人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者火箭工人

1956年的《中国工人》内容极其丰富,涵盖职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每期都会有读者来信、读者提问、读者讨论等。

1956年第13期《中国工人》刊登了一名沈阳矿山机器厂工人的来信—《我也想恋爱》:“我今年24岁,不仅没有结婚,就连对象也还没找到,心里很苦闷……我的厂里,周围除了钢铁,就是机器。一起干活的人,都跟我一样。没有女的,但有一个统计员是女的,可人家早结婚了……编辑同志,恋爱有没有秘诀?究竟怎样才能找到对象……”在来信的下方,编辑用一页多的篇幅开导了这位苦恼的读者,并传达正确的恋爱观。这则接地气的“编读往来”,生动地折射出广大职工已经把《中国工人》当成了亲密的朋友。

读者来抱团

本期话题:我的2020,我的2021

(每月20日,关注“中国工人小管家”微信朋友圈参与话题讨论)

@安徽读者 黄廷付 2020年令我最难忘的是工厂停产后,我去婚庆公司做临时工的经历。早上7点开工后,我就开始布置现场,把花、亮片、吊坠等都一一挂上去。婚礼结束后再把现场拆除,恢复原状。第一天开工,就忙到凌晨3点才收工,整个人感觉累惨了,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老板问我:“明天还来吗?”我咬咬牙,点了点头,“来!”现在回想那段经历,虽然累,但很充实。2021年希望一切正常。

@江苏读者 高歌 2020年很曲折。年初父亲患心梗,有过一个晚上两次坐上救护车的经历,那时候,我时刻担心,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失去父亲;7月高考发榜,儿子的英语没考好,在复读和入伍之中艰难选择;8月母亲病重,却没有办法做手术。所幸的是,后来父亲心脏搭桥手术成功,经过治疗母亲也可以手术并手术成功,儿子光荣入伍,顺利地分到连队。2020年过去了,种种曲折和艰难变成力量,内心历经磨砺后更强大了。日子不会一直糟糕一直苦涩,坏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好。一家人都在坚持,坚信2021年都会好起来。各自努力,我们山顶见!

@北京读者 白永巧 我给2020年总结了3个关键词:1. 太难了:从2020年1月24日开始就没有休息过,在24乘7的工作强度下,感觉身体透支。2. 新冠肺炎:对于这个词,我们已经打了快一年的交道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不但要做好自我防护,还要对居民进行健康指导,为居家观察的人员提供服务,接解除隔离的人员回家,还要对返京人员进行登记、测温、录入系统等。3. 人口普查:虽然有疫情,国家大事也不能耽误,一边严防死守疫情防控,一边进行国家人口普查。2020年我们步履艰辛,2021年我们坚定信念,继续前行。

@黑龙江读者 杨帆 2020年每一期的《中国工人》公号推送,我都会认真阅读,写留言是我在2020年养成的新习惯之一。虽然是短短的几十个字,也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我也很幸运地被编辑老师评为新媒体的积极分子,获赠了几本中国工人出版社的最新图书。每周二、周五,云上打卡看大国工匠直播是我在2020年养成的新习惯之二。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是我学习的好去处,我的党课也有幸成为学习社区的课程之一。2021年,我的两个新习惯会继续保持下去。

@河南读者 赵梅 2020年,被疫情“搁浅”在家的我看到防疫执勤人员不分昼夜值守,就决定往执勤卡点送热饭热菜。后来,我又报名参加了当地应急救援队,自费为大家消杀,被评为优秀志愿者。3月,单位复工后,我走出家门继续朝八晚五的日子。不同的是,经过疫情的洗礼,我对生活更增添了一份珍惜和热爱。2021年,我祈祷新冠病毒消失殆尽,老母亲身体健康,同时也希望自己有个好身体,更希望工资涨一点。

@山东读者 孟晶 挥挥手,告别2020。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中华大地,遍地英雄。这一年,我有幸与《中国工人》结缘,还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也通过杂志报道的先模事迹激励了自我。回眸一年,受益匪浅。转过身,拥抱2021。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新的一年,我将继续牵手《中国工人》,继续成长。

@江苏读者 左士民 2020年我帮助了一户贫困户。贫困户老桂家中养殖了1000多只草鸡,本想卖个好价钱,可受疫情影响,草鸡滞销了。我知道后便拍摄了林地里养殖的草鸡和鸡蛋的视频、图片,放到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帮他销售。未曾想,仅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就把滞销的草鸡和草鸡蛋销售一空。2021年,我会继续关注刚脱贫的贫困户。

工人君:过去的都将成为美好的怀恋。2021年,愿一切越来越好。

本期推荐

本刊记者 张天宇

《以职工为本:中国工会服务站点建设纪事》

在建设银行北京东四支行的“劳动者港湾”,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雨伞、老花镜、急救箱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涵盖40多种细致入微的服务内容,在严寒中敞开温暖的大门,让环卫工人、快递小哥、交通警察、出租车司机等户外劳动者可以随时进来歇歇腿脚、喝口热水、吃口热饭。“这里有家的感觉!”来过这里的人都这样说。

从2016年全国总工会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以来,大大小小的站点已经织成了一张服务户外劳动者的暖心网,为他们贴心解决“吃饭难、喝水难、休息难、如厕难”的困扰。户外劳动者不仅在这里感受到了来自“娘家人”的暖意,更增加了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爱户外劳动者是工会以职工为本的一个小小缩影。本期深度报道聚焦工会困难职工帮扶救助中心、职工书屋、妈咪小屋、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等工会服务阵地的建设历程,讲述工会以职工为本的暖心故事。

本刊记者 李双星

《最美工程师:长征五号背后的守护者》

2020年的年末,中国离月球又近了一步。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为这场23天的探月和回归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

也是在12月底,我穿过大半个北京,采访了航天科技一院火箭系统的几位设计师。他们是嫦娥五号顺利升天的重要“推手”,也是最了解长征五号火箭的人。设计师卢頔告诉我,长五是一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火箭,也是中國实施太空探测计划的关键一步。研制这样一枚全新的火箭,工程师们需要付出的是以十年为计量单位的时间,以及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动力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于子文坦言,遥二失利之后,他有一段时间不知道这个型号还有没有未来,因为就算试错,次数也是有限的。结果证明,他们还是成功了,一场艰难的成功。林敏会把长征五号称作她的孩子,她会跟后来的新同事讲火箭是怎么“长”成现在这样的,它有哪些缺点,后来又是怎么改进的等等。

已经是2021年了,长征五号火箭还有新的任务,有更多的太空传奇需要它去书写。

猜你喜欢
劳动者火箭工人
致敬劳动者
致敬最美劳动者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