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钢琴作品之比较
——以肖邦波兰舞曲与《皮黄》为例

2021-12-15 13:30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
关键词:舞曲肖邦波兰

王 佳

(内蒙古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和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钢琴演奏与中国京剧和传统戏曲的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以京剧为元素改编的钢琴作品少之又少,《皮黄》的创作大大促进了戏曲音乐与钢琴的融合。肖邦大多钢琴作品都是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有的像故事,有的像诗歌。《皮黄》和波兰舞曲的创作素材非常相似,一个以戏曲京剧为依托,一个以民歌舞曲为依托,突破性地让京剧和歌舞音乐都获得了新的表现形式以及欣赏。探索《皮黄》与波兰舞曲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借鉴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作品,能够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钢琴演奏手段,进一步增进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传统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认识。

一、肖邦波兰舞曲音乐特点

波兰舞曲起源于波兰民间舞曲,是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波兰民间舞曲,是当时波兰贵族在舞会上所使用的舞曲,3/4拍,中等或稍慢的速度。与古代波兰舞曲相比,肖邦创作的波兰舞曲结构更为复杂。通过形式变化的不断丰富和钢琴质感的发展和创新,波兰舞曲各部分的长度和容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主题之间的对比和冲突急剧增加。八度音程和大和弦经常被使用,凭借扎实的伴奏质感、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和声,波兰舞曲更具立体感。

在旋律上,肖邦延续了古波兰舞曲的连续性和博大、跌宕起伏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英雄气质。同时大胆创新、改造、融合不规则的声乐和器乐曲调,时而人声,时而器乐,赋予旋律类似管弦乐的效果;在节奏方面,波兰舞曲继承和发展古代波兰舞曲的原始韵律特征。在音乐形象上,肖邦突破了传统波兰舞曲的局限,将波兰舞曲与早期浪漫的多愁善感区分开来,一改其原有的艺术表现形象和原有高贵的沙龙氛围,将这一舞曲发展成为一种内涵深刻,具有舞蹈、史诗、豪情、英雄气概的音乐形式,同时赋予其悲壮、爱国的气质和思想内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尤其是肖邦强烈的爱国情怀,使他的作品充满激情,更加华丽,且有了全新的发展。

二、钢琴作品《皮黄》音乐特点

《皮黄》是当代作曲家张朝创作的一首以中国传统京剧为主题的钢琴曲。

《皮黄》的创作以中国京剧为基础,因此其音乐形式体现了更多的民族元素,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核心元素是京剧的板式结构和京剧的演唱风格。

板式结构的应用:在京剧艺术中,板式是一个基本元素,可以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变化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原版”是一种基础板块,其他所有板块都是在“原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皮黄》在实际创作中以“原板”为中心,创作了九个不同的板段,涉及“导板”“流水”“慢板”“快板”等九种类型。在《皮黄》的创作中,借助西方的作曲手法,将各种板块融为一体,整部作品的结构与西方奏鸣曲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其中以“导板”为引子,整体节奏较为自由,“原板”为主段,展现主题,“流水部分”与“快板”的频繁转换使整部作品节奏饱满且富于情感。结尾部分充分展现了整首音乐的力量。

京剧演唱的应用:在旋律上,皮黄采用了传统京剧演唱的“西皮”和“二黄”两种唱腔,在旋律的发展上,“西皮”唱腔有跳跃的音程更多,整体音程更高,旋律色彩明亮、华丽、尖锐,更能表达柔和刺激的情感,“二黄”以渐进音程为主,整体音程较低,旋律色彩暗淡、凝重、沉稳。

三、波兰舞曲与《皮黄》的相似之处

(一)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肖邦的波兰舞曲中,最突出的就是他的民族性。我们可以看出,波兰舞曲与波兰民间舞曲之间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无一例外,所有舞曲都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形式、旋律、节奏、音调、结构甚至情感,质感的风格和民族特色扎根于波兰民族音乐中。

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上。肖邦的作品始终贯穿着“民族”的主线,他一生都在致力于这一流派,他的作品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种情感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A大调波兰舞曲Op.40 No.1中充满坚强的意志和信心,而降A大调的波兰舞曲Op.53是一部民族悲剧的史诗。

“京剧在中国已有200年的历史,其地方戏曲如徽剧、汉剧也有1000年的历史。”近两百年来,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一直居于中华民族表演文化之巅,成为颇具影响力的主要戏剧类型。因此,钢琴曲《皮黄》充满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积淀和独特的民族情感。在节奏上继承了京剧的“板式结构”,在旋律上采用了京剧的传统唱法。这些民族元素突出了《皮黄》的民族特色。此外,作品中有大量京剧乐器的模仿,在其他钢琴作品中是少见的,进一点凸显了民族特色。

(二)Rubato自始至终

在波兰舞曲中,Rubato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由速度发挥到极致,渗透到了作品的全过程。李斯特用树和风来比喻Rubato,“风在树叶间吹过,生命在树叶下展开和生长,但树仍然是一棵树,这就是肖邦的Rubato。”肖邦本人曾经说过“左手就像指挥家,永远不能动摇或后退可以稍微改变”。Rubato可以“自由”,但不能随意。就是在不脱离“规则”的基础上保持音乐的节奏。可以发现,在波兰舞曲中,Rubato随处可见。例如A大调Op.61中的波兰舞曲-幻想曲,充满了强烈的幻想感。

在京剧艺术中,“散板”没有固定的节奏,可以自由发挥,推动故事的发展。皮黄的第一部分是用散板,自由舒展。

另一种是通过器乐和声乐的速度差异,在京剧中,这种形式被称为“紧拉慢唱”,其特点是伴奏和演唱两部分。伴奏部分严格按照节奏进行,而表演部分则以相对自由的节奏进行,伴奏部分的速度是歌唱部分的两倍。这种交错节奏的两部分也形成旋律中的复调。这种复调使音乐的表现范围更加广泛,既能表现柔情,也能表现张力。

另外,在《皮黄》中,我们常常通过“拉伸处理”来实现速度的“自由”。整体上,音乐保持着乐谱上标明的速度,每个部分的节拍速度可以略有不同,有些音符有篇幅较长,其他篇幅较短。例如《皮黄》中的慢板段落(86-100),张朝先生将这一段落描述为“在自由中感受生活的平静,享受心灵的平静”,似乎记忆中,一种自由沉思的状态。音乐分为两大乐句,第一个在断奏中展开,右手八度移位,在此过程中,从四拍逐渐变为三拍,气氛安静优美。第二段旋律模仿钟声,将音乐与宗教联系起来。这部分两拍展开,然后变成散板。整个慢板段落的节奏变化频繁,体现灵活性。

(三)丰富的戏剧性

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不同于文学作品,作曲家通过对音色和力度的处理,在其声音结构上产生情感的转换、变化和强烈的对比,从而唤起人们具有一定戏剧意义的情感体验。肖邦的波兰舞曲通过速度与力度的强烈对比、音域之间的强烈对比、旋律的创新、丰富的质感形式、调性的转换、和谐的色彩和节奏表现出来。并且在同一首乐曲中经常以多种方式使用,以降E小调Op.26 No.2的波兰舞曲为例,在音乐开始时,它在低音区以重复的形式缓慢出现。重复是加速到四次后,一段极强的华彩乐段迅速从黑暗中冲出,将情绪推向高潮,乐句之间强烈的速度对比,似乎在一步步推动音乐情绪,最终在瞬间爆发,形成了强烈的戏剧性。

《皮黄》以京剧为基础,速度对比明显,在力度、旋律、节奏等音乐元素方面有很多频繁的变化、转换和比较,各种板式变奏的情感变化比较大,在全曲速度最快的部分,通过速度从慢到快的频繁重复,音乐的情绪逐渐变得饱满浓烈,277小节达到高潮,是279到结尾的过渡,拉长了爆发前的情感积累,为后续做好充分准备。积蓄的情感终于从这里爆发出来,戏剧效果非常明显。

四、波兰舞曲和《皮黄》的区别

(一)在旋律创作方面

在民间音乐中,旋律首先表现出历史形成的民族特色和音乐的民族性。波兰舞曲保留了古代波兰舞曲的旋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改进,如使用大量的八度与和弦旋律代替单音旋律,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肖邦创造了更大规模的混合音乐结构,与更坚实的质感和更紧密的和弦。旋律线条表现出人声和器乐的色彩。整体上具有真诚、热情、宽广流畅、语感强、气息长的特点。

《皮黄》不同于波兰舞曲。它采用中国京剧西皮和二黄的传统唱法,西皮代表速度和力量,它通常用于表达热情的感情。二黄有点凄凉,通常用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和愤慨。《皮黄》将京剧演唱和伴奏乐器的一些特点融入钢琴演奏中。旋律的声乐和器乐特征紧密结合。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具有浓郁的京剧气息。

(二)在调式调性方面

波兰舞曲多采用中古调式,包含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色彩。过渡、和声、平行大小调交替模式与波兰民间音乐的特点有关,在他后期的作品中,转调更为频繁,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征。

皮黄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从降E宫调式开始发展,五声调式虽然变化非常频繁,但最终还是按照西方的作曲惯例回到了降E宫调式,形成了首尾呼应。作品中出现的调式有降E宫调式、F商调式、A商调式、降B徵调式、降E羽调式等多种调式。作品中多次转调产生了不同的音响效果,如“慢板”中的转调,给乐曲增添不同的色彩变化及活力。

五、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波兰舞曲与中国钢琴独奏《皮黄》的概况,重点分析了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异同。注重音乐内容,而差异更多体现在音乐形式上,在相似的因素中,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民族个性占了很大比例。差异的背后,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甚至民俗风俗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音乐作品,

我们必须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当中,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波兰舞曲与皮黄的相似之处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作者的创作理念和创作中使用的参考方法,它们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创新和整合。

猜你喜欢
舞曲肖邦波兰
进军波兰
冬的舞曲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波兰睡眠研究会
在波兰,遇见地下仙境
网络时代
小狗圆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