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与未来议题
——以枣庄市为例

2021-12-15 02:44任天艺
山西农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枣庄枣庄市贫困户

□张 振,任天艺

(1.枣庄学院 山东 枣庄 277100;2.青岛银行枣庄分行 山东 枣庄 277100)

2013 年起精准扶贫思想日臻完善,截至2019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已减少超过9 000 万人,成为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减贫实践的宝贵经验[1]。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不仅对中国贫困治理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世界反贫困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学术界,在CNKI(中国知网)中用主题“精准扶贫”检索,其检索结果中,有学术期刊3.09 万篇,学位论文4 396 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 043 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 篇、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项目319 篇。

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纵观中国扶贫政策的历史,从1949 年的救济式扶贫到1978 年的体制改革带动脱贫,从1986 年的区域性脱贫再到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2013—2020 年精准扶贫思想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地深化与完善。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精确到具体的人、精确到具体的目标、精确到具体的对策,由原先“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逐渐转变为“精准滴灌”的扶贫理念。换句话说,扶贫政策和措施要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各种因素与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对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4 个关键问题,重点为对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和扶贫效果的精准考核4 个主要环节,按照“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主要途径具体实施与开展。

2 中国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以枣庄市为例

精准扶贫工作在实践中衍生出来的具体措施及方法,其主要有如下5 类模式。

2.1 推行产业化扶贫模式

产业扶贫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关键,产业扶贫采用发展特色产业与贫困村和贫困户的产业选择自由权相结合,引导新经营主体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中,构建一个利益交互的发展机制,吸纳贫困户积极参与,实现稳定脱贫[2]。例如,枣庄市山亭区水泉镇棠棣峪电商产业基地大力推行“支部+电商+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贫困户在党支部引领下积极加入电商运营的产业链中,截至2019 年已发展网上店铺57 家、提供400 多个就业岗位,网上交易额度突破亿元;滕州发展马铃薯产业,在154 个村推广种植马铃薯面积近0.13 万hm2,种植户5 万多户,其中贫困户8 000 余户,促进农民增收约3 000 元/667 m2,并建成了“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马铃薯产业技术服务点+村级马铃薯特聘技术员”的扶贫模式,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技术指导,构建起了扶贫的多元主体、多种要素参与的长效脱贫机制,不仅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效益,也促进区域性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实行易地迁移扶贫模式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按照自愿原则,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的扶贫方式[3]。这一扶贫模式常会针对实际情况采取产业、就业、医疗和低保等综合帮扶手段。2017 年枣庄市市中区政府对贫困户做到精准识别,通过村委会审核、乡镇等逐层审核的形式给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将补助资金落实到搬迁户674 人的账户,共计539.2 万元。

2.3 推进生态扶贫模式

遵循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区人口的生活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采取设立公益性环境管护岗位、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发展农村生态产业以及推进适度规模的种养循环等方式[4]。例如,枣庄薛城十里湾村构建了“一带两核三片四区”生态布局:“一带”即滨水生态带;“两核”即山水核、田园核;“三片”即康养休闲片、扶贫产业示范片和田园文旅片;“四区”即武风小营、古风圩子、乡风白楼、家风牛山美丽乡村风貌区,真正做到了以生态为基、文旅结合的多元化生态扶贫模式。

2.4 实施教育扶贫模式

教育扶贫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从根本上摆脱贫困。2018 年枣庄市加强建档立卡家庭子女入学保障,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顺利完成学业,并逐步减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学前教育保教费、高中学杂费等,以及对其优先发放国家助学金,对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资助的全覆盖。

2.5 践行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模式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重点救助的对象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常年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枣庄薛城区政府在兜底扶贫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拓宽救助范围,对全区人口进行复核,2018 年共注销低保对象2 353 户3 523 人,新增171 户431 人;二是提高救助标准,农村低保提高至每人每年3 900 元,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 070 元;三是强化专项救助,开展了医疗救助,由政府出资缴纳农村低保户、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居民的医疗保险,对患有常见疾病的贫困户给予不低于1 000 元的门诊救助等。

3 未来议题

目前中国已彻底消除绝对贫困,并逐步进入以相对贫困为特征的后精准扶贫时代。唐任伍等(2020)[5]认为,后精准扶贫时代主要体现了六大特征,其表现为:2021 年后中国将逐渐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一维贫困向多维贫困、生存性贫困向发展性贫困、收入型贫困向消费型贫困、原发性贫困向次生性贫困、农村贫困向城市贫困转移等。

2021 年后中国将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扶贫工作将会有以下的转变。

第一,有效衔接的转变。在精准扶贫期间的扶贫模式与相对贫困治理之间建立更有效的衔接。随着相对贫困治理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枣庄地区前期脱贫成果转化或者更有效地延续发展下去,将是下一步扶贫工作转变的关键。

第二,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凸显。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中国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枣庄地区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衔接”,将会成为日后扶贫工作的主要环节。

第三,建立健全多维反贫困保障体系的转变。进入后精准扶贫时代,如何建立健全反贫困保障体系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相对于绝对贫困来讲,相对贫困的多维度性、复杂性决定了其更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反贫困保障体系,枣庄地区在原有扶贫体制的基础上,可逐渐完善反贫困的法治保障、社会保障、人才保障等。

第四,借助已有的扶贫成效来传播中国形象的转变。中国发展的持续性、计划性,之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别的国家所误解,甚至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论断。枣庄地区可以宣传精准扶贫的成效,将中国政府一心为民的形象及时有效地宣传出去,不仅可消除别国的误解,也可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4 结束语

2021 年是我国第二个百年规划的起航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总结过往经验,并在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扶贫工作将是2021 年的重点。总结了枣庄地区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其集中在产业扶贫模式、教育扶贫模式、生态扶贫模式、易地迁移扶贫模式、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模式这五大领域,目前枣庄市已取得了脱贫工作阶段性胜利,但随着中国后精准扶贫时代的到来,枣庄市政府需要及时作出政策上的调整,以前期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为依托,构建更加完善的脱贫多维服务机制,来应对未来即将面临的贫困治理中相对贫困的多维问题。只有合理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才能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猜你喜欢
枣庄枣庄市贫困户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绿洲》读者见面会在山东枣庄、临沂举办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建设路小学作品展
The grand Chinese ritual
意料之外
宫“保”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