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树人”路径探析

2021-12-15 03:16梁玉洁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大别山立德树人

梁玉洁

(信阳农林学院 茶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而成,红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是教育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生动教材,这对于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画卷、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要性

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为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大别山区今辖: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武汉市、黄冈市、麻城市、孝感市、随州市,安徽省六安市、安庆市,共25个县市区[2]。

1.1 大别山区的历史地位

新文化运动时期,大别山区就孕育着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出现了中国革命中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李汉俊和信阳的尚钺、六安的朱蕴山等。建党初期,大别山区是最早建立中共党总支的地区之一,这里曾建立了中共信阳县委、中共潢川特支、中共罗山特支、中共商城特支、中共柳林支部等20多个支部。

大革命时期,大别山区是全国农民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大别山还是全国红军4个长征出发地之一。抗战时期,大别山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总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以30多万的地方部队和民兵人数,抗击15万日军,从战略上配合了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的抗战,也支援了国民党抗日部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3]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突围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留下的共产党人和革命武装坚守大别山,度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一段时间,使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也正是共产党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拼搏和革命精神、群众的集体智慧以及烈士的鲜血,才铸造了超越时空、永葆旺盛生命力的大别山精神。

1.2 大别山红色文化内涵

大别山精神展现的是革命战争年代该地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意识、人生态度和行为作风。其精神实质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区军民对党忠诚、威武不屈、坚韧不拔,谓坚守信念;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甘于奉献,谓胸怀全局;热爱军队、服务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共进,谓团结一心;听党指挥、英勇善战、勇字当头、积极进取,谓勇当前锋。[2]大别山精神是整个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人民军队和革命群众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其本质和精髓同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优秀成分是一致和相通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本地域的传统文化而言,这里曾是我国楚文化、吴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融合之地,多元文化与各种民俗习惯碰撞交融,形成了民众兼容并包、开放自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人们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大别山区处于“秦岭-淮河”一线,连绵的山、温润的水,自然环境塑造和浸润着当地民众的人格,使他们可以坚硬如山,也能够淡然似水。就社会环境而言,大别山区的人民一贫如洗、饱受压迫和剥削,有强烈抗争的现实原因。聚焦文化、空间和社会等关键维度,独特的大别山红色文化也蕴藏着完整的文化内涵。大别山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的体系。物质文化通常是以实物的形式存在,如革命纪念馆、烈士纪念碑、故址遗迹等;精神文化主要是思想、信念等形而上的内容,如本文所说的“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文化艺术作品等;制度文化即革命时期形成的战略、政策、纪律等凝结着实际战斗经验、道德传统的革命史料。总体而言,大别山红色文化是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产生的具有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特征的革命文化,不仅在生成之初凝结着军民的血泪和智慧,也在不断传承中与时俱进,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鲜活的史料素材。

2 大别山红色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意义

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复杂多变,新的传播媒介更迭繁杂,个人的价值追求日趋多元,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更活跃、个性更张扬、选择更多变,亟需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引领其成长。

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大别山区的红色文化资源首先体现为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是一座英雄的山,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不足10万人的新县大地上,5.5万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可谓“处处埋忠骨、岭岭皆丰碑”。大别山区的每一位英雄的事迹都是一曲赞歌。不肯出卖机密的烈士肖国清被敌人一缕一缕的拔光头发,血水冷汗从头顶直滴到脚下;十指一次次被竹签插入又拔出,遍体鳞伤依然牙口紧闭。还有吴光浩、吴焕先、许继慎等一大批前赴后继的革命骨干,以舍身忘死的大无畏精神诠释了什么是爱国。英雄的光芒能够穿透时空,指引青年们继承和弘扬这种爱国精神。

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精神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今天,高校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00后群体,基本是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出生于经济发展最快速、最稳定,国家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大好时期,物质生活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加之消费主义的外在刺激,学生们吃苦耐劳精神差,享乐主义普遍存在。高校作为教育学生的主阵地,需牢记总书记嘱托,擦亮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在革命时期,全军动手自制棉衣,为此还产生了一首《棉衣歌》,“此事古今从未闻,千古奇迹出我军。一切困难皆可度,全在万众是一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大别山红色故事是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营养剂”。

大别山红色文化有利于引领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矢志拼搏。烈士邓雅声在《寄中国青年记者》《秋日书怀》等作品中写道,“哪能长此针毡做,一任阴霾遮日红”“等闲吾戴吾头去,留些微痕血泊中”“热血一腔尽情洒,十年定放自由花”。革命者的雄心壮志、豪气万丈,就是担使命、敢拼搏的淋漓展现。有“徐老虎”之称的徐海东大将军,曾9次负伤,身上留有16个弹孔,身体受损严重,经常躺在担架上,可一旦打起仗来,便跳下担架,虎虎生威,勇猛无比。革命者的血肉也和我们一样,但为何能练就铁臂铜拳,就是靠信念和意志力支撑。他们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怕牺牲、不懈拼搏,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壮歌,鼓舞着高校学生主动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奋发拼搏。

3 以大别山红色文化育人的路径

3.1 用大别山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大别山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我们党和人民军队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一穷二白到丰衣足食,红色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利用好大别山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以社会主义道德引领人、感染人、塑造人。大别山精神中的坚守信念、团结奋斗等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拼搏精神。高校可采用“浸染式”的培养模式,深入红色革命地区带动学生志愿活动,从理论学习到实地接触,再到亲身践行。在“学—观—做”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高远的志向,使学生主动拒绝社会上的物质至上、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精神品格,塑造出正面的人格,为营造纯粹的校风和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贡献出力量。

大别山区的农林类高校,更宜将学习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回信精神,与总书记参观鄂豫皖苏区革命地时的讲话深入结合,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大别山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为载体,在教育中融入革命先驱的胸怀全局、勇当先锋的精神,培养学生勇担历史重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3.2 以塑造大别山红色品质为目标开展校园活动

校园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地处大别山区的高校可有效利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色文化的独特精神、道德情感、人文关怀、使命责任等,渗透到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在重要活动、重大节日节点,营造出红色文化育人的氛围。

大别山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内涵深广,其承载着多方面的文化资源:不畏艰难、身先士卒的革命先驱;严肃党风党纪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颂“新世界”的大别山民歌;革命前辈的优良家风;在革命战斗中涌现的光荣事迹等等。这些宝贵的资源,应该作为我们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料。位于大别山区的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利用具有天然的地域优势。如信阳农林学院结合学校每月固定的团日活动和重大的节日纪念活动,将学习主题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组织开展“唱响红歌”“红色经典诵读”“红色故事讲演”“红色影视观赏”“打卡红色坐标”及践行红色精神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在纪念日开展缅怀先烈的活动,每年9月30日带领学生赴鄂豫皖革命纪念馆参加公祭日活动;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活动,如茶学院的“品茗思贤”活动、规划设计学院的红色文创等等,使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活动的设计者,要引导学生有继承地创新,以青年人独有的思维和方式,讲好大别山的红色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让学生浸润在红色校园文化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3.3 将大别山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志愿活动

校园活动中融入大别山红色文化,探索出一条成功盘活红色文化的路径,还亟需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打造高校红色文化平台高地。利用寒暑假、重大节日等节点,组织学生进社区、进福利院、进学校、进革命纪念馆等进行学习和宣讲,开展志愿者工作,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厚的“老区情怀”。多年来,总书记频频踏上红色大地,心中惦记着老区建设发展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等问题。红色土地的发展最需要引入专业人才,而高校正是集聚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有计划地开展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就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的发展。我校各院系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三下乡”等活动,就是师生们在红色土地上践行红色精神的生动表现。以红色文化涵养精神修养,再反哺红色文化的诞生地,双向互助,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红色资源的时代意义。

作为大别山区的地方高校,地域条件和红色文化资源为我们立德树人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5]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也是高校育人工作者应该铭记于心的箴言,在教学活动和学生活动中,吸取本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为中原更加出彩增添一抹亮丽的光辉。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大别山立德树人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又见大别山
基于微观视角下旅游发展对农户家庭福祉的影响研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大别山区跨省际边界区域间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