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的“七个维度”

2021-12-15 03:16黄立张广强何书海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思政

黄立,张广强,何书海

(信阳农林学院 牧医工程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通过课程思政,在润物无声中滋养浇灌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七个维度”上下功夫,即政治高度、思想深度、视野广度、内容热度、融入力度、实践强度、情怀温度。

1 政治上要有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2]教师要政治坚定、坚守阵地。讲信仰者自己首先有信仰,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成为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三尺讲台有政治,课堂讲授有纪律。教师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严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宪法和法律、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让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主阵地。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政治性和准确性,如盐入水般引导学生自觉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

2 思想上要有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3]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才能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才能有所作为。思想使人立足,思想最有力量,思想影响深远。传道者自己首先明道信道,教育者自己首先受教育,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兴国的支持者。既要做经师、更要当人师,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有思想的老师一定勤于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让学生学会思考并在思考中不断成长、升华。

3 视野上要有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4]教师的知识视野要广,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教师的国际视野要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教师的历史视野要广,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清规律、抓住机遇,更好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只要教师视野宽广了,知识储备必定丰富多彩、理论创新必定与时俱进、分析问题必定切中要害,课堂讲授也定会组织得心应手、观点鲜活有力、素材信手拈来,学生心悦诚服。

4 内容上要有热度

在思政元素的选择上要有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更要有鲜明的时代性,第一时间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内外热点时事,在润物无声中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时代思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5 融入上要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政治思想工作生动鲜活、自然贴切,特别重要,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首先要不断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同时将思政元素和专业元素有机融合,真正形成“1+1>>2”的化学效应。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生搬硬套,也不能驴唇不对马嘴、牵强附会。既不能杀鸡用牛刀、力道过猛,也不能如蜻蜓点水、不着痕迹。在没想清楚、弄明白之前,宁可先放一放、等一等。如果勉强“联姻”、随意“嫁结”,老师看不到奔头,只会讲不清、道不明;学生尝不到甜头,必然不想听、听不懂,课程思政肯定是做不好、走不远。

6 实践上要有强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课程思政不只是课堂内的传授,更需要课堂外的笃行;课程思政不只是教师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学生的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光靠老师喊着口号、指手画脚去培育,更需要学生沉下身子、迈开步子去践行,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其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只有学做结合、知行合一,思政元素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教师也要经常走到社会、走入企业、走近学生,广泛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寻找方法,大胆创新探索,着力提高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实效性。

7 情怀上要有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7]教师应当保持家国情怀,心怀国家和民族,关注时代和社会,丰富思想和知识,自觉开展家国情怀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是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自豪感,由衷热爱祖国山河、故土家园、父老乡亲和历史文化,高度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家国情怀是建设国家、振兴民族的责任感,始终将个人前途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齐发展。家国情怀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在教学互动中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引导广大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以上“七度”只是课程思政的七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却是课程思政的着力点和关键处,也是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入手处。总之,每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每位教师都要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促进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和“教师人人讲育人”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努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少女情怀总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