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探索

2021-12-15 14:21方雷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培育机制课程思政

方雷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存在引导力不足、吸引力不强、传播力不广和驱动力不够的问题,提出要准确把握“四个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突出创作主体、用户体验、资源统筹和机制创新为抓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内容创新、舆情把控和制度保障,不断推动课程思政教育载体创新。

【关键词】网络文化作品 培育机制 课程思政 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078-03

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是高校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政工作“活”起来的一个有形载体。当前,随着全民进入UP主时代,高校师生作为网络中的一个活跃群体,持续保持创作和发布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等各类网络文化作品的热情。在涌现一系列优秀成果的同时,由于部分创作者一味地追求数量却忽视了质量,导致抄袭和跟风模仿的乱象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网络生态,尤其对青年一代的价值引领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办学发展实际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切实以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吸引、引导和启迪学生,使其成为弘扬主旋律的重要载体。

一、高校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全方位融入高校师生生活,为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提供了坚实的土壤,但是不少高校对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重视程度不够,尚未从学校层面形成有利于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制度环境。

一是因统筹不够而存在引导力不足的问题。高校师生参与创作网络文化作品的比例不高、意识不强。从人员构成上看,大多是学校宣传部门、学工系统的工作人员和学生干部,鲜有专业教师参与其中。有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主体现状是“辅导员唱主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演配角,学生跑龙套”。从创作动机上看,大多创作者是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还有小部分创作者属于临“危”受命,被动接受学校安排和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归根结底,主要由于学校层面上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还不够,未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工作上升为学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任务,因而无法引起师生注意,难以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是因内容失范而存在吸引力不大的问题。高校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内容深刻而形式创新不够,要么是形式活泼而内容肤浅,停留在对校园日常生活的场景再现,缺少对校园题材的深度挖掘和主题立意的高度凝练。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忽视了对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必要的话语转换。从作品呈现形式来看,微电影、动漫和校园歌曲等视听类作品更易获得师生青睐,但其创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周期较长;而摄影、公益广告、H5、长图等图文类作品,虽然推送数量大且更新频次快,但又存在创意不足的问题。

三是因联动不畅而存在传播力不强的问题。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这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模式。凭借自媒体高效、便捷和精准的特点,以师生个人为基本单位操控信息传播的能力被激活,他们发布网络文化作品时往往首选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和QQ空间等自媒体平台,其次会向学校层面的各类媒体矩阵平台推送。从传播方式来看,点对面的传播确实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宽度和广度。但从传播效果来看,传播力大小明显与平台订阅用户数量以及用户的兴趣匹配度等因素息息相關。可见,创作者缺少在校外有影响力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作品的渠道,或者作品发布后缺少必要的协同联动机制,致使作品因传播范围有限而难以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

四是因激励乏力而存在驱动力不够的问题。虽然说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作为高校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早已被广泛认同,但明确从制度层面将网络文化作品纳入学校评价体系的高校仍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高校坚持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因办学条件和能力有限,开拓其他渠道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观望犹豫的过程中贻误发展先机,导致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长期处于自发状态,成果的好坏与价值的高低没有任何认定的标准和依据。对教师来说,创作网络文化作品不仅不能作为工作量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更与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无关。而对学生来说,创作网络文化作品远远不及参加各类竞赛、校园文化、创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第二课堂活动来得实在,“不能加分”是让部分学生干部在接受任务时最难以言说的“痛”。

二、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的基本原则

高校师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不能单纯追求理论的高深性,故弄玄虚给人以高高在上之感;也不能一味沉湎于带有鲜明校园日常生活印记的、琐碎的个人叙事,看起来轻松活泼,却导致作品主题模糊和格调不高。因此,高校培育网络文化作品必须坚持原则导向,才能确保作品质量,推出更多精品。

(一)坚持党委主导与院系主体相结合

党委主导明确学校党委对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工作实行全面领导,院系主体则表明各院系是具体任务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二者必须统筹把握好顶层设计与阶段实施的关系。高校党委既要充分发挥在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中的方向把控作用、组织领导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创新完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还要协同院系更好地发挥在创作团队、技术设备、内容供给等方面的基础支撑和先行引领作用,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其中,切实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的改革合力。

(二)坚持需求导向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需求导向要求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遵循短平快的创作理念,专注年轻人的兴趣爱好,不断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及双向互动的社交需要。价值引领必须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创新作品表现形式,创作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必须坚持在价值引领中满足不同师生群体对作品多样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同时以需求为导向将中国精神巧妙蕴含在作品之中,使二者相互作用又相互统一,创作出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的优秀作品。

(三)坚持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相结合

内容建设就是要把弘扬主旋律贯穿作品培育始终,坚持深挖内容价值,不断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内容优势形成作品特色,培育更多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优秀作品。形式创新就是要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创新作品表达方式,形成图、文、影、音相结合的立体传播模式,使作品更富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主流声音成为叩响师生心灵的最强音。内容建设与形式创新是培育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一体两面,二者有机统一。内容建设只有坚持形式创新才能有效避免空洞和生硬的道德说教,而形式创新只有坚持内容建设才能打通不同媒介载体间的界限,形成跨界融合的网络文化传播生态。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显性教育,是旗帜鲜明和理直气壮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践行要求传递给师生,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表明立场和态度,以此达到宣传教育和思想引领的作用。隐性教育,是寓教于乐和润物无声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间接的和内隐的方式融入作品,使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受到多元化和浸润式的教育。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提高作品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突出以作品为载体提高育人质量的目的性。

三、构建“四突出、四强化”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

高校要把传递正能量作为培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总要求,创新完善与学校办学发展相适应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确保管得住、用得好、有实效。

(一)突出创作主体,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努力提供有利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的制度环境。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专项资金,采取绩效考核方式,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二是层层压实责任,构建以学校党委为主导、党委宣传部负责牵头实施、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明确将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工作列入年度学校党建工作要点,细化牵头部门和相关责任部门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氛围。三是要将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成效纳入学校二级党组织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指标,形成年初部署、年中督查和年末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并将年度考核结果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年终绩效奖励挂钩。四是要鼓励专任教师和管理干部等非思政工作者参与创作,系统梳理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中蕴含的创作元素,形成全员参与、百花齐放和各具特色的良好氛围。五是要打造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品牌,通过开展一系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和传播效果好的网络文化作品评选活动,推出一批精品力作,让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成为高校创新思政教育载体的一张闪亮名片。

(二)突出用户体验,强化内容创新

“内容为王”是网络文化作品的立身之本。高校要牢固树立宁缺毋滥的精品意识,做融媒体时代内容同质化和低俗化的抵制者。一方面,要在内容选择上体现文化自信。高校要加大对网络文化作品创作团队的培养、培训力度,增强创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提高创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指导,把作品创作与工作、学习、生活有机结合,创作更多内容上有深度、感情上有温度的优秀作品,真正让受众因为作品而动情动心。另一方面,要在内容制作上遵循创作规律。网络文化作品虽然种类众多,但本质上都属于文艺作品,都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始终聚焦师生关切问题,提升话语转换能力,学会运用互联网思维构思故事和创设情境。同时让受众切身感受到优秀作品本身蕴含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让作品的多样性和精美度由外向内地感染受众。

(三)突出资源统筹,强化舆情把控

由于融媒体传播具有数字化、超时空和交互性等特点,这就需要高校结合智慧校园建设,构建多终端、全覆盖、内外联通和上下协同的作品传播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平台实现网络文化作品的精准传播。一是要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合理布局高校全媒体矩阵。构建以校级媒体为核心、各二级单位部门为侧翼、学生团体为基点的学校、院系和学生三级协同的全媒体矩阵,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利用转发、“互粉”、“互赞”、评论、留言等功能,强化校内各级媒体间的信息共享、动态交流和联动反应,切实提高师生对网络文化作品的关注度和点击率。二是要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共享融媒体中心建设成果。以地方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在高校设立分中心,采取双方共建、共享、共训和共赢的方式,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办学资源优势,借助地方媒体力量打造多元立体、校地联通、辐射社会的媒体传播矩阵,切实解决好高校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传播不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要发挥示范作用,鼓励更多高校“大V”投入创作。注重在宣传思想工作骨干、专家教授和学生干部中发现和培养一批导向正确和影响力大的高校“大V”,为其创作和发布优秀网络文化作品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刘淑慧.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9(4).

[3]畅军亮.高校网络文化作品现状分析及创新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11).

[4]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1).

注:桂林理工大学2019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培育机制研究”(GUTDJ2019023);2020年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大学国文》课程思政示范課(kcsz202012);2021年度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21B30);2021年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培育项目《大学国文》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 雷(1985— ),男,河南潢川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培育机制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英模文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浙江本土星级饭店高管人员职业化培育机制和对策
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