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贯通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021-12-15 15:16唐臣汤洪宇黎其健韦克俭罗集学冯露陈斯禄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院校

唐臣 汤洪宇 黎其健 韦克俭 罗集学 冯露 陈斯禄

【摘 要】本文对职业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人才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在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论述创新贯通培养的有效途径,提出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明确阶段培养目标,完善贯通培养过程,创新贯通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融通校企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职业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贯通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3-0134-04

“贯通培养共同体”是一种打破校际壁垒,实行“学段贯通、课程整合、系统培养”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实施贯通培养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公平、公正、共享、开放、创新”为原则,全面推进贯通培养共同体和专项研究共同体的建设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在教育教学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职业院校按照学生认知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递进的客观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打通“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贯通培养的途径,与社会和行业企业在专业领域、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搭建“中职—高职—本科”衔接的教材编写平台,形成中高职及本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模式”,促进“中职—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贯通,为职业教育教学人才贯通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职业院校“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人才模式

厘清“中职—高职—本科”贯通教育教学目标散乱的问题,制订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标准,使教学目标和教育纲领有效统一,教学内容不重复。

明确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遵循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分段确定“中职—高职—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体现培养目标的连续性,又体现“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上的差异性,确保“中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对接(如表1所示)。

二、“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局限性

(一)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动力不足

由于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中没有涉及企业的直接经济利益,导致企业在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动力;企业参与院校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力度较小,企业与学校的培养人才模式不一样,较难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课程。

(二)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一些教师也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但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创新教学模式应当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体课堂教学中。

(三)各学段师资水平差异较大

中职、高职及本科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中职教师整体的创新能力水平、科研能力水平相对高职、本科而言比较低,各学段的师资队伍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本科教师理论研究较强,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师资队伍来源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中职学校招聘教师的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其专业知识水平难以对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四)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岗位发展

构建适合多项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需要解决原专业课程体系不能适应岗位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学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应当对接企业发展需要的职业岗位群,制订各个学段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构建适应岗位发展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贯通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实施全国劳模进校园项目

邀请全国劳模加入课程教学团队,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行校内课堂、网上课堂和企业课堂“三个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实时连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建立师生互动、企业深度参与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引进劳模、工匠进校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促进现代物流管理专业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新型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微信群、公众号平台、“学习强国”App开展社交化学习,引导学生构建学习社群;通过资料综述、公众号推文、专题抖音、自制阅读书单、创新舞台剧、音频视频节目制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辅助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以项目驱动开展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微信实训加油站游戏,认识供应链中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推动教师发展,优化师资结构

1.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

真正实现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对接,加强校内教师培养與引进,形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推行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合作机制。

2.创建技能大师工作站

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引进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全国劳模等作为该专业的兼职教师,到校开展讲座、授课等教学活动,真正做到“劳模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将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从而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创意思维。

3.提高师资实力

加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挂职锻炼,引进硕士以上学位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联系企业及高校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及培训班,提高师资素质。

(四)实施“三平台五循环”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搭建职业素质教育平台、职业技能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三平台”(见表2),构建并实施由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顶岗实习组成的“五循环”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实践均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践课,在学生三年学习中,设置2~3次专业综合实训课、2~3次企业实践课。通过实施“三平台五循环”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方面确保师生参与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职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顶岗就业能力。

四、“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案

(一)明确阶段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以贯通培养为取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技能,同时应当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具有较好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能适应供应链发展背景下产业升级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

在整体的课程安排设计方面,应该统一规划,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在方法训练阶段,应该整合实训室的资源,打造“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实训功能室。

(二)完善贯通培养过程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四对接”,实现教育链、产业链、效益链“三链”整合,构建“一平台双主体三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三能兼容+课证融通+横纵双跨”课程体系。

1.构建“一平台双主体三层级”人才培养模式

以“现代学徒制”为平台:遴选合作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改革,结合物流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招生即招工、招工即招生”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构建“双元”育人模式:学校和企业作为育人的“双主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能力递进、学赛训练深度融合”,强化掌握TMS、WMS、GPS、GIS、RFID、AGV、自动识别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无人机技术、3D打印技术、商品物流溯源技术。

三位一体,逐层递进:与地方多所院校开展合作办学,进行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开发设计“双五环模式”+“四位一体”课堂教学管理方法

开发设计“双五环模式”进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五环:课堂讲授、推荐阅读、读书笔记、书评分享、论文综述。实践技能五环:课堂案例分析、课后练兵、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法援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环节的教学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分解、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切实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感染力,加强正确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教学过程划分为任务驱动、学习新知、技能比武和知识巩固四个阶段。

(1)任务驱动。做好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列出课程关系图,帮助学生明确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坐标位置,指明课程难度。充分调动学生所学思政知识背景,激发学习共鸣,为教学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了本课程,将有什么样的思想提升,能思考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2)学习新知。充分调研,了解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利用课前5~10分钟进行物流作品分享,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课前分享,运用物流理论相关知识进行点评,建立课本的知识关联点。根据知识关联点,结合案例深入分析相关理论知识,完成新内容的学习。

(3)技能比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训练习、知识讨论,举办和参加专业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锻炼和提升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4)知识巩固。建立知识关联点,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知识巩固的效果。

3.构建“线上课堂情景+线下实践课堂情景”的双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渗透式、嵌入式、启发式、引导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把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要素融入专业知识点中,借助网络学习平台,构建“线上课堂情景+线下实践课堂情景”的双课堂,促进学生认知水平提升和技能迁移,增加课堂教学互动,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讲到二维条形码的应用时可以选取某些人违法窃取国家安全信息及个人用户信息的案例,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条形码在应用中的利弊,进而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友善等操守。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通过爱课程、职教云、QQ群等平台及时上传教学资源,用教学案例、教学视频穿插引导,并与课堂讨论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三)创新贯通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对“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实行动态考核机制,以保障贯通培养的整体质量。建立贯通培养教学质量监控评价系统(见图2):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学生课堂作业转化率、专业教师社会服务项目完成率(“三率”)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的重要指标;以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薪资高、企业满意度高、社会评价高(“四高”)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主要指标;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对教学全过程动態监控、分析和教学质量评价。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五满意”,即社会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生满意。协调各个子系统有序运作,充分发挥整个体系的功能。

(四)融通校企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

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努力打造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共同体,组成有企业、相关行业、中高职学校、本科院校为成员单位的职业教育集团,并成立物流管理专业理事分会,积极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服务”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企业建立“7个共同”合作模式:共同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同编写《现代物流导论》教材;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实践平台。

通过研究和实践,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从课程体系、教师团队、专业教材、实训条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校企合作等途径,改革创新建成“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模式创新、团队引领、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管理专业育人模式,避免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重复错位现象,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独特的“立交桥式”框架,从而促进了“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推进了“中职—高职—本科”教学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周奕珺.中高职贯通模式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定位[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5(5).

[2]顾小清.当现实逼近想象:人工智能时代预见未来教育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1(1).

[3]胡钦太,陈娬,王妍莉.我国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现状与未來趋势:面向“十四五”的调研分析及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1).

[4]刘向永.OECD:未来学校的四种图景[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1(1).

[5]唐科莉.未来学校教育的四种场景 OECD《回到教育的未来》报告解读[J].上海教育,2020(35).

[6]兰国帅,张怡,魏家财,等.未来教育的四种图景:OECD《2020年未来学校教育图景》报告要点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20(6).

[7]朱永海,龚雨秋,徐莹莹.后疫情时代中小学在线教育常态化应用的整体推进路径:基于美国K-12在线教育的经验[J].现代教育技术,2020(11).

[8]唐臣,徐小桃.“1+X”制度下职业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J].物流技术,2021(1).

[9]黎其健,唐臣.职业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5).

注: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职业教育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GXGZJG2019B019);广西职业教育第三批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广西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9〕20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唐 臣(1984— ),男,广西全州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职业教育、智慧物流及国际物流;汤洪宇(1971— ),男,广西柳州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物流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智慧物流、自贸区物流;黎其健(1994— ),男,广西钦州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物流专业教师,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跨境电商物流;韦克俭(1953— ),男,广西河池人,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带头人,教授,高级采购管理师,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和物流管理;罗集学(1965— ),男,广东普宁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英语教育;冯 露(1981— ),女,广西南宁人,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物流专业负责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中职教育、仓储与配送管理;陈斯禄(1965— ),男,广东汕头人,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港口物流。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创新模式的探讨
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预测实验教学研究
工学交替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