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
——以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包保帮扶的和龙市龙城镇泉水村为例

2021-12-16 09:35张英楠赵新强高秀海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32期
关键词:泉水贫困户林业

张英楠 赵新强 钟 鑫 高秀海

(1.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 长春 130000;2.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实施精准扶贫是党中央基于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未来乡村振兴取得卓越成绩的坚实基础。延边州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同时也是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作为四区叠加的特殊区域,其贫困范围之广、贫困程度之深、脱贫任务之重是难于想象的。本文以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包保帮扶的泉水村为例,通过入户走访、建档立卡、村级材料整理等方式,实地踏查、深入调研,屋檐下、炕头上、田间地头与贫困户面对面交谈、心贴心地交往,掌握详实的基础数据,利用数据对脱贫返贫成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因户施策,精准发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1.泉水村基本情况

泉水村位于和龙市龙城镇南部,距离市区5公里,辖新兴、小泉水、大泉水屯,幅员面积1493.48公顷,其中:农业用地(耕地)面积660.0公顷,林业用地面积526.79公顷,其它用地面积306.69公顷。全村现有人口374户1131人,其中,朝鲜族435人,占38.4%。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1户250人,一般贫困户68户,低保贫困户59户,五保户4户。脱贫攻坚以来,泉水村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村集体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等帮扶措施,到2017年末,贫困群众全部实现了脱贫。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71万元,人均纯收入9130元。经和龙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核准认定后,龙城镇泉水村符合脱贫退出条件,实现了整村退出目标,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

图1 泉水村按贫困属性分类图

2.贫困户致贫返贫成因分析

通过开展实地调研及整理贫困户一户一档相关信息,作者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文化水平低,脱贫意识差,缺乏发展技能

泉水村贫困人口贫困农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贫困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所占比例不到20%。由于这部分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务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极度缺乏,有自我发展的想法,但无能力和动力。

2.2 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泉水村多数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加之近几年玉米价格较低,国家无保护价,农民“费力不讨好”。因此,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去韩国打工或省内务工,在家留守的多为老弱病残幼,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2.3 因子女上学致贫

有部分贫困家庭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一旦子女进入高中或是考上大学,需要支付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脱贫的农民更是苦不堪言。据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0.9~1万元,一个大学生每年要支出1.5~2万元。这类贫困户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通过采取帮扶措施也容易见到成效。

2.4 因灾因病因残返贫

一是自然灾害。有的家庭本来经济状况差,主要收入又源于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若遇旱、涝、风、雪、雹或是虫害、疫情等自然灾害,无法抵御,导致种植业减产减收,养殖业遇瘟疫,就可能造成贫困或是返贫。二是突遇重病。贫困户家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将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三是看病贵、看病难、药难买的现象仍存在。对贫困农户来说,生病以后不能及时治疗,往往是扛、拖,久拖成大病,治疗费用就成了更加沉重的负担。

2.5 缺钱缺项目缺劳力缺土地

一是缺资金和缺项目,此类贫困户经济状况相对较好,帮扶措施主要从提供增收项目,提供产业扶持以及提供资金、信息方面给予帮助,使其尽快摆脱贫困。二是缺乏劳动力,此类家庭中有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三是缺少土地,有部分外迁人口到本地结婚组建家庭,由于要照看老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自己又没有土地,无法增收创收。

2.6 特殊群体贫困

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或去韩国打工,泉水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养老方式就是土地养老、社会保障养老,有的连生活自理都很困难,养老问题令人堪忧。

3.采取切实可行的脱贫办法

3.1 摸清脉络,因户施策,确保精准扶贫到位

泉水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中,按主要致贫原因分类,因病68户,因残29户,因学1户,缺土地14户,缺资金8户,缺劳力11户。因病学残、缺劳动力致贫的达到了84%。这成了泉水村脱贫中的一道“硬伤”,为顺利完成脱贫任务,泉水村采取差异化扶贫。“清底数”“定措施”“重实效”,让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个人脱贫致富行动中,成为脱贫攻坚主力军。针对因缺土地、资金、技术致贫的贫困家庭实行“订单”“定岗”“定向”培训,使其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截至目前,8人搞起了香瓜种植,人均年增收2000元;114人发展了黄牛养殖,人均年增收2000元;20人成为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增收1000元;3人成为河道保洁员,人均年增收2400元,3人为村公益岗,人均年增收7200元,1人为宁波救助岗位,年增收4800元,31人为村务岗,人均年增收3600元。针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泉水村通过织牢、织密兜底保障网,全面落实兜底保障措施。截至目前,129人办理“一张网”,14名贫困学生享受教育补贴政策,其中3名学生送至省林业技师学院学习(免除在校期间全部学费和食宿费用),65户101人享受低保待遇,52户通过危旧房改造住进了安全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同时,采取爱心商店积分换取商品形式,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清理监督、村内各类公益劳动等自我服务性工作中,引导贫困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2 泉水村主要致贫原因分析图

3.2 找准点位,多点发力,大幅提升造血能力

在扶贫项目建设中,泉水村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百姓民生,直接关系到全村每家每户。四年来在基础设施方面,全村新建水泥路27.6公里,改造边沟7公里。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沟长720米、涵洞3座,构建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新建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新建便民服务中心1处,新建养老大院1处,文化活动室1处,合计建筑面积438平方米。安装路灯145盏,新建和改造5493.53米栅栏,实施墙体粉刷、围墙绘画,实施村屯绿化工程,实现亮化美化全覆盖,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地秤、公交亭各1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面貌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扶贫产业方面,在省局的大力支持和全体驻村工作队员的多方协调努力下,针对泉水村的实际情况,群策群力,多点发力,提升整体“造血”功能。一是通过“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养牛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80万元。二是通过“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发展林下榛子项目,目前已完成了50公顷的栽植,70户贫困群众通过劳务实现人均增收1300元。三是通过“村集体+企业”与延边兴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定向输送劳务用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尤其是以贫困户为主体的村办企业——福润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公司实施的桑黄种植项目增收明显。2019年由省林草局投入200万元种植桑黄54000段,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今秋出货预计产出369.6万元。泉水村依托林业产业优势积累的桑黄种植经验得到了和龙市委和龙城镇党委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因此,村里又承接了和龙市投资近3000万元兴建182栋冷棚桑黄种植的管理技术服务项目,仅管理费即可收入295万元,今后还将承建投资2000万元162栋桑黄冷棚。2019年项目分红资金共达到34.41万元,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分红2800元;四是通过“林业+贫困户”利用20个贫困户生态管护员名额,每个护林员每年工资1万元,帮助2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争取省林草局投入资金210万元入股青龙渔业娱乐项目,分红资金增加10.5万元。

此外,多方争取帮扶资金和销售渠道。2016年争取到宁波对口帮扶资金60万元购买农机,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对外发包,预计租赁收益每年为集体经济收入增加3万元,折旧费用4.2万元。同时,在省林草局和驻村工作队的多方沟通努力下,省林业工会、省林业规划院、设计院、林科院等直属单位和部分帮扶责任人投入近百万元帮泉水村设立了公交站亭,并购买牛肉、豆油、大米、苹果梨等农副产品,帮助109户村民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难题。从整体看,泉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会突飞猛进,村民收入也将大幅增加,村民幸福感、获得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3.3 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攻坚,提高群众幸福满意度

党员是泉水村完成脱贫攻坚重任的生力军。通过党员结对帮扶,能人党员示范带动、贫困党员争当脱贫先锋、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方式,找准精准脱贫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加速泉水村全面脱贫致富步伐。截至目前,培育党员致富能手4人,确定2名党员脱贫示范户,开展党员志愿服务12次,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充分发挥村干部、宣讲员、驻村工作队作用,采取入户交心谈心、文艺活动、身边的致富故事等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脱贫措施,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消除思想,树牢“脱贫不脱政策、致富不忘组织”的观念,实现持续化脱贫,进一步提升贫困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4.今后努力方向及政策建议

在省林业和草原局、和龙市各级相关部门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泉水村虽然已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但仍然存在个别贫困群众主体意识需要增强、结对帮扶效果有待提升、鳏寡孤独等困难和问题,返贫现象仍可发生。通过认真分析产生贫困的原因,比对当前的工作,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以规划为龙头,狠抓落实,强力推进。进一步完善村级规划,按照“规划到屯、项目到户、增收到人”原则,结合村级发展实际,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重点,大力发展产业增收项目。二是以项目为载体,精准落实扶贫项目,扩大脱贫成效。经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监测,跟踪贫困户帮扶情况,确保贫困户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三是以民生为本,聚焦痛点难点,集中破除短板制约。积极开展健康扶贫和素质扶贫。要深入推进“健康助力幸福城市”工程,多方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全面落实好各项医疗服务优惠政策,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发生。同时要把教育扶贫作为下一步乡村振兴的根本大计,抓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乡村教师支持等工作,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让他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四是规范完善兜底扶贫。切实解决好鳏寡孤独、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实际困难,建议设立村级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进一步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连续派驻多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他们始终驻守在泉水村帮扶一线,在田间地头与贫困户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在村部与村委们共同协商帮扶政策。四年来,全省各级林业和草原部门直接或间接投资1304.31万元,帮助发展桑黄、黏玉米、大樱桃种植以及育肥牛养殖产业,三年村集体纯收入15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较比2015年翻了几番,全村整体环境大为改观,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为全省脱贫帮扶攻坚大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猜你喜欢
泉水贫困户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land produces
泉水与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