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构建

2021-12-16 08:38刘滨谊
中国园林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主客体系化风景园林

刘滨谊

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外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任何复杂事物、有机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体系,体系化则是体系构建的途径。体系由组成元素、因素及其联系构成,体系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机制和原理。体系的有无和优劣决定着事物生命体的兴衰。

风景园林存在体系,其学科、专业、行业应有异质同构的发展体系。风景园林既包括自然的客观存在,也包含人文的主观追求,是一个主客合一、漫长累积并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系。因此,在全面实现“构建体系”的远大目标之前,向着

体系趋近的“体系化框架”就成了当下的必需。体系化,是实现多视点、多主客角度、全面认知事物的认知思维和必要的方式途径。顺应体系化的思想,对于那些各执一词的偏见,可以通过体系的全方位关照,拨乱反正,靠近真理;对于那些众所周知的习以为常,可以思得更深,想得更远;对于那些百虑一致、殊途同归的摸索,可以心有灵犀一点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风景园林凭借这种体系化的思想和体系化框架,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表面的、暂时的、偶然的、光鲜的学科专业表象所迷惑误导,可以更为扎实有效地发展和建设学科。

为此,由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组织各大院校于2019─2021年编写的《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探讨风景园林思想体系,建构具有中国文化和地域特色的风景园林学思想,重塑21世纪的中国风景园林价值观,建构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学科体系、架构、内核及其范式,成为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未来走向密切相关,其成功经验与模式可供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广泛学习和借鉴。

迄今,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1)学科定义、学科性质、目标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孙筱祥先生早年的论断在今天仍为真知灼见[1];王绍增先生的《论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提出了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思想[2];笔者从专业教育的定位与定向角度,探讨了风景园林学科目标方向的现代性转变[3]。2)学科带头人与学术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以及装备条件与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探讨。如《对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4]和《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5]都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3)自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专家学者的集思广益。如孟兆祯院士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教育改革展开,阐述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核心及其与时俱进的发展情况[6];笔者探讨了人居环境学科群中的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坐标系,提出了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发展的框架雏形[7-8];李雄教授对进入新时期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做了分析预测[9];王浩教授对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10];杜春兰教授阐述了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在以工科为背景的院校中发展的思考[11];何昉教授论述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体系的建立过程[12];杨锐教授提出了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中的9个关键问题[13];笔者对风景园林学学科质性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建构体系的设想[14]。这些研究对于学科内涵外延、知识组成、学科研究方向、实践领域,以及我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都提出了关键、重要的论点及有待深入发展的思想理论,为风景园林体系和体系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本文提出的风景园林体系化的源头见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从风景和景观的概念认知、理论分析与综合,到高新技术一体化应用,面对元素众多、变化万千的风景世界,研究试图“寻求发现有待今后逐步完善的风景界从理论到实践的元素周期表,建立一套完整的框架体系,这正是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的基本思想”[15]。由此扩展,围绕风景园林学学科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和本体论开展研究,从提出“人居三元论”[16]、景观与风景园林三元论[17-19]到风景园林学学科专业哲学[20-21],再到将风景园林植入人居环境体系框架的研究与应用[22],为风景园林学学科从“体系化”走向“体系构建”提供了初步的依据支撑。本文作为此研究的承续,所提出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由哲学基础框架、认知思维、知识构成、演进规律和目标价值构成:哲学指引学科;认知思维决定学科概念、范围、边界、组成元素和理论原理;知识构成是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工具;演进规律决定着学科的发展走向;目标价值决定学科的方向命运。寻找以上构成方面间的关系,将“关系”结构成一个“整体”,构建风景园林及其学科体系,正是本研究的预期。

1 构建适合于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哲学基础框架

学科哲学是学科体系的基础框架和思想灵魂。风景园林学学科认知思维、目标价值及学科领域与知识等体系均构建于其上。

发现适合于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哲学框架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第一步。为此,继承中国传统发展观哲学“三元耦合”“二元互动”“主客合一”3个基本点,笔者尝试构建中国当代发展观哲学体系[16,20-24],将3个基本点有机结合,建立了“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框架,简称中国“3!”发展观哲学(以下简称“3!哲学”):1)“三元耦合”是关于事物基本存在及其关系的认知,揭示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均由3个基本要素以相互耦合的方式而生存的客观规律;2)“二元互动”是事物发展的原始动力,表达了万物发展的基本动力来自2个要素或对立冲突,或和谐统一的互动,这既是自然界的客观动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观动力;3)“主客合一”是确定事物发展目标与价值的最佳取向,本质上是一种理想的人类价值观和追求。其中,1)是2)的前提,1)中有2);2)是3)的前提,2)中有3);3)是1)和2)的目标追求和理想结果。三者不是孤立、独行的,而是协同、耦合、栓系一体的,复杂的事物和生命体正是遵循着这种哲学体系规律求得发展。笔者发现,以笛卡尔坐标系为框架可以直观地表达所建立的3!哲学体系框架(图1)。

图1 “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3!哲学框架Fig.1 The 3!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of "triadic coupling" × "dual interaction" × "unity of subject and object"

笔者坚信,中国传统发展观哲学与历经数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传统风景园林是中国传统发展观哲学最成功的实践者。以风景园林为载体推演3!哲学,可以溯源3个基本点的源头:“三元耦合”认知最早见于“风”“景”各自组成的三元观;“二元互动”显现于“景分内外”“景分旷奥”的研究发现与实践应用;“主客合一”体现在“天人合一”“人与天调”“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等中国风景园林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蕴含于中国五千年人居实践[25]的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大地上实现3!发展观的哲学史。在中国传统风景的时空体系中,古人凭借风景实践,发现了“三元耦合”,实现了时空栓系和时空转换[24],以环境感应为线索,在中国传统园林近2 000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完成的正是主观感受与园林营造完美结合的“主客合一”。

因此,中国传统发展观哲学作为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基石框架毋庸置疑,需要的是由传统向现代的体系化转换,3!哲学正是这样一种体系化转换。这一哲学体系框架包含了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元素、因素、发展方向和象限领域(图2)。

2 基于体系的风景园林学学科认知

2.1 基于3!哲学的体系化学科概念

如图2所示,坐标体系XX'、YY'、ZZ'三轴显示了作为风景园林基本组成的背景、活动和营造的三元素、三大主导脉络,以及“三元耦合”关系,坐标体系的实轴X0、Y0、Z0涵盖的时空和虚轴X'0、Y'0、Z'0涵盖的时空分别代表了风景园林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主客世界“二元互动”关系及二者合二为一的“主客合一”,3!哲学坐标系体现了3!栓系互动的体系。其坐标系原点0,既是学科发展外扩的原点,也是学科集中内敛的核心。

图2 基于中国3!发展观哲学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框架Fig.2 The framework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system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Chinese 3!development concept

坐标系XYZ三轴涵盖的学科三元素内容包括:背景元素,追求万物和谐;活动元素,以理想的生存方式达到繁荣昌盛;营造元素,保护创造健康美丽空间形态作为实现理想的载体。追求背景、活动、营造“三元耦合”的和谐存在,追求人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经验与超验、嬗变与永恒、感觉与环境等所有主客“二元互动”的平衡发展,追求主观因素、主观愿望与客观因素、客观条件相辅相成的“主客合一”,正是风景园林事业的基本内容与目标。

2.2 “三轴六向八象限”的体系化学科认知

如图3所示,坐标系的“三轴六向八象限”是体系化认知风景园林学学科的细化。“三轴”指由坐标系XX'、YY'、ZZ'轴代表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三大骨干,即背景轴、活动轴、营造轴。“六向”指沿三坐标实轴和三坐标虚轴伸展的学科体系方向(包含18个分支),包括:方向1)自然背景:资源、环境、生态;方向2)人文背景:政策、法规、条例;方向3)身体活动:五感、行为、健康;方向4)思想活动:心理、文化、精神;方向5)形态营造:建造、养护、运营;方向6)风貌营造:规划、设计、风貌。“八象限”是由坐标系的三轴六向对整个体系“立方体”划分后得出的,可以成为学科八大交叉领域的来源。

图3 风景园林学学科三轴六向八象限全域理论与应用拓展体系Fig.3 Three axes,six directions and eight quadrants full doma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 expansion syste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体系化认知风景园林学学科可以发现:代表风景园林学学科“内核”的坐标系原点并非一定是传统学科意义上一切由其总控的“中心”或“核心”,而是一个“召集人”的角色,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联系通畅、高度凝聚的“中枢”。与传统的非综合交叉类学科大相径庭,具备现代综合交叉性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由于可以不断扩展延伸、学科边界淡化、圈内圈外界限难以界定,因此划定学科边界并非关键。对于风景园林学学科“大厦”,关键不在规模,甚至也不在“大厦”的立面,而在于支撑起这一“大厦”的学科体系结构格局,在于体系框架的基础、基石、支点、节点。基于综合交叉的学科特征,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关键在于由风景园林主导的多学科的综合、集合、联系、交叉,通过风景园林的主导和坐标系原点的“集合”,将各个元素、因素相互联系,结为一体。建立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就是寻找建立学科的这一“主导”,有了这一“主导”,就有了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就保证了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以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为平台的,如此,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才有可能不被其他学科覆盖替代。这一体系结构保证了不论多少学科专业与风景园林交叉,都无法取代分解基于该体系结构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相反,综合、交叉的学科专业越多,越有利于风景园林学学科专业体系的“三轴六向八象限”的集聚与外延(图4)。

3 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目标价值追求

“三元耦合”“二元互动”“主客合一”的中国传统目标价值追求是稳定、平衡、和谐,集中体现于事物发展的“集和化”导向,这也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的目标价值追求。自然界所赋予的生命状态和相互关系是集和化的,生命的“集和化”是一个漫长、连续的繁衍过程,这一由自然界长期演进而形成的关系也是体系化的关系,在生命的体系中,各生命体和各要素之间自然地相互包容、相互依存、耦合共生;同样,因为社会的体系化,群体成为主力,只有融入群体的个体方可稳定存在、持续发展。风景园林学学科兼具两大生命体特征,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及其发展导向、目标价值更是“集和化”的[26]。“集和化”,集之、和之,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客观规律和主观目标价值追求的主客合一,是万物相互磨合,既保持本性,又不妨碍他者的一种良性集合的状态──集和化,是“和而不同”,其作用是在保持个体事物发展的同时,减小、消除事物间的差距对立,为更多“事物”的融入、协同提供可能。风景园林作为自然生命体的集中代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的追求者,其主客合一的追求所依托的存在正是一种典型的“集和化”,这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基本取向。

工业文明进程中,“主客合一”的目标价值追求逐渐被“主客分离”“主客对立”所取代,这是迄今为止人与自然、环境、生态等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近代百年世界风景园林问题的根源所在。源自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主客合一”在中国日渐弱化,原本就缺乏“主客合一”追求与实践积累的现代国际景观更是一筹莫展。突破主客二元分离对立的桎梏,追求实现“主客合一”,走“集和化”发展之路,这是世界各国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目标价值追求的当务之急。

“集和化”的大敌是“极端化”,“极端化”的本质是通过外力极端化地改变事物的本体性质、体量和发展进程。其作用是强化单一个体事物,压制其余个体和事物,结果是制造差别、形成差距、引发竞争和流血牺牲。“极端化”所赋予生命体的演进只能是局部的、暂时的、不可持续的。当今是“极端化”盛行史无前例的时代,如何坚持3!哲学,以“集和化”取代“极端化”,是构建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目标价值追求的基本取向和关键。

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目标是探寻人与自然的互动规律、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营造理想人居环境。正是基于此,历经数千年人居环境实践,才有了中国传统建筑、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体系化关系:中国传统建筑的母语是中国园林,传统城乡规划的母语是中国风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母语是中国风景园林。如今中国的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需要两大转变:1)目标价值需要现代性转变,例如,从“天-地-人”到“背景-活动-营造”的转变;2)风景园林学学科在中国人居环境学科群中地位的转变(图5)。有了这两大转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和预期:如图6所示,坚持风景园林三元共存,求三元的三位一体、和谐共生,这是曾经缺失且未来要努力追求的大势所趋,这是从传统到现代、再到未来的总趋势,寻求万物生灵的和谐相融,将美好的主观愿望与有利的客观自然境域融为一体;将人类主观情感精神与自然客观万物和谐互动,将“诗意栖居”与万物和谐共生,让风景园林为每一生命个体带来生理、心理、精神的健康、愉悦和升华等。风景园林的目标价值追求,正是“两山理论”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图5 中国人居环境/风景园林目标价值的现代转换Fig.5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the target value of Chinese human habitat/landscape architecture

图6 2个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学学科的作用和目标Fig.6 The role and objectiv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wo civilizations

4 风景园林学学科领域和知识的体系化构建

风景园林学学科综合交叉的领域究竟有多少?相关的专业知识面、知识点需要多少?直接的答案并非问题的关键。构建体系,回应如何解决领域方向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连接,才是关键。风景园林作为综合交叉性学科的特色和难点就在于:寻找、发现关联,借助“体系化”的思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建立起学科诸领域、方向、交叉知识的体系化结构,这是解决和明确学科领域方向与知识积累问题的第一步。否则,缺乏风景园林体系和体系化的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结果终将不尽如人意,甚至背道而驰。

风景园林学学科的多领域和多学科知识,其关系不是离散、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关系的,哪怕是“八竿子才能打到”的关系,是从其中任何一点都能走通到另外一点的网络化体系,是有秩序、有层级、有“化合反应”的完整体系。构建体系的目的之一,正是通过体系分层级地连通相关多学科领域及其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让多学科知识在风景园林学学科的体系中整编、协调、协同、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风景园林学学科多领域多专业知识的交叉与综合日益增强,学科体系是实现学科交叉综合的必由之路。

根据“三轴六向八象限”的体系结构,可以发现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各领域之间的关联,可以分析学科各领域专业知识的结构性组成,可以从现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形式科学、应用科学和人类科学六大学科门类中[14]调取所需,融会贯通(图3)。

风景园林学学科知识体系决定了风景园林学学科性质是一门以自然(科学)、艺术(形式)、工程(应用)三者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基于这种性质,风景园林学学科的融合是以风景园林学学科为中心的综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并不意味着被其他学科覆盖替代。这一体系结构决定了不论多少学科专业与风景园林学学科专业交叉,不论是内聚还是外延,都无法覆盖、取代、分解基于这一体系的各领域方向和知识体系结构,相反,综合与交叉的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越多,越有利于风景园林学学科领域和专业知识的发展(图4)。

图4 风景园林学学科三轴六向集聚-内核塑造体系Fig.4 Three axes and six directions clustering-core shaping system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5 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3块基石

风景(Fengjing)、园林(Garden)、景观(Landscape)是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的3块基石。

以体系化的思想认知3块基石,时空必须放大,线索应当延伸。为此,笔者开展了中国风景观溯源[24]、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27]、中国风景园林诗画园三位一体[28],以及景观史[29]等方面的研究,依据体系的线索、社会发展的阶段和考古学的印证,对中国传统风景提出了历经三阶段划分的初步设想:1)8 000─3 500年前以满足生存为主的传统第一阶段,以“风”“景”研究应用为代表,此阶段中的“风”与“景”是先民在生存聚居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风、日光等自然要素通过持续漫长的观察统计加以科学认识的规律总结与模型抽象,是追求“生命理想”之安居乐业的实践;2)3 500─2 000年前求立国安邦、国泰民安的传统第二阶段,此阶段中的“风”与“景”既是“定之方中”、树立王权正统性的基本方法,也是封建“礼乐”制度建立的基础,同时,将“景风”用于校验社会运行状态成为实现国泰民安“政治理想”的评价标准与治理手段;3)2 000多年前至近现代的求安居乐业、诗意栖居的传统第三阶段,此阶段中“风景”借由“景分内外”“罔两问景”的 “心-物”哲思,伴随魏晋南北朝山水诗、山水画的萌芽,会同园林,带着“生命理想”与“政治理想”的深刻烙印,开启了人化自然的价值追求,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人生选择中“寄情山水”“移天缩地”,成为实现“审美理想”之娱乐休闲的时空载体与心灵镜像投射。

按照这一划分,贯穿8 000年的中国风景保护创造了中国区域性的绿水青山和地方性的山水林田湖草风貌,规矩了中国人居环境从城市选址到镇村的营造,创造了与山水林田湖草完美结合的美丽的中国人居环境。2 000多年前分化出一系列以“风”字领头的分支领域,如风土、风水、风物、风貌、风俗、风情、风尚等,在中华大地之上,造就出千万座与自然山水共美的县邑城池,积累沉淀出丰富的人居智慧。以风景为鼻祖先师,近2 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园林之一,除了继承风景传统之外,在人类与环境感受反应的互动上,率先完成了人类环境感应进化的形、情、理、神、意5个阶段[30],引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乡规划,以其诗意栖居等精神文化追求,丰富了人类的三生三境,孕育了中国哲学价值观。

与中国风景在源起、目标、实践等方面不尽相同,也不同于起源于古希腊剧场的西方风景(Scenery)概念,源起于西方的景观虽然其词汇的产生与近现代科学几乎同步,但作为学科专业的源头与发展,伴随着西方的园林发展,作为“人类的景观”,却也有着“从史前到当代环境塑造”的历程。的确,英文“Landscape”更为贴切的中文翻译应为“地景”,其本意是借扫描(Scape)土地(Land)探究人类与生存环境的“二元互动”,反映出人类在大地上的活动,以及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以为,虽然Landscape迟至17世纪才产生于荷兰画家眼中,却被杰佛瑞·杰里科视为西方风景园林的觉醒,原因就在于“景观”一词表达了划时代的风景园林的意义追求[29],与中国的风景相比,虽然略有逊色,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天的景观,特别是在近现代,应广泛的民众社会之需,借高速发展的科学、艺术、工程之力,已迅速遍及世界各地而几乎无处不在了。

总之,不论是历经数千年的中国风景园林,还是西方园林和景观,伴随着工业文明和全球化发展,迎来了以景观和现代风景园林为推动、不再分东西方的现代风景园林科学时代,在短短历经的120年间,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1860─1920年第一代的开创期──“现代景观风景园林”诞生;2)1920─1980年第二代的拓展期──环境觉醒与学科现代科学理论发展;3)1980─2010年第三代的成长期──研究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迅速拓展,取得的成就今非昔比、有目共睹。

以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化认知思维判断,在园林、风景、景观三位一体的体系中,园林是人类感应风景园林美好的精细极致的载体,既是风景精神的升华,也是景观精准精细化的提升,主导着人类风景园林的目标与价值追求;风景既是园林在自然与人文方面的放大,也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化,更是风景园林的发祥地和根据地;景观以其具备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园林和风景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已经成为现代园林和风景的自然与社会基础。

总之,园林、风景、景观三者同属风景园林学学科,理应“三位一体”,携手共进,任何一方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另外两方的协同共赢,风景园林学学科的美好未来取决于三者的“三元耦合”。

6 构建风景园林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完整体系

所构建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究竟适用性如何,取决于体系的概念和语汇的适用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世界各国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的“共性”;地方性则是各国各地区风景园林学学科的“个性”,二者缺一不可、偏颇不得。一方面,体系中的概念、语汇、思维需要全球化,否则,学术术语无法统一,会导致概念不清、语义误解;思想上需要促“百家争鸣”,在交流中融汇,在融汇中争取共识。另一方面,体系的实践需要地方性的支撑,依据各地自然、人文、应用的地方特性来实现体系的与时俱进、存异求新。避免、减少“共性”与“个性”的对立、互减,增强二者之间的互尊、互助、互赢,二者并举,体系方可成立,作用才能最大。以中国为例,“风景园林”与“景观”的学科专业名称之争、外来景观的“不接地气”“生搬硬套”“模仿照搬”等,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乱象的根本原因,正是尚未理顺中国风景园林的地方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本学科体系的构建也包含着弥补和解决这一缺陷的努力。

7 结语

以自我为中心和立足点观察认识周围世界,这种基于人类环境本能的“点式”认知方式,面对当代复杂多变的世界正变得一筹莫展。迄今我们自以为是的风景园林学学科认知是否仍然局限于这种“点式”思维或某一领域方向象限而缺乏综合把握?体系化认知不在于将所有的问题堆积罗列,也并非“一网打尽”,而是在于找出把事物联系起来的诸“系”,并将这些“系”按照实际规律结构成“体”,最终构建为一个开放的、可以持续生长的、活的“体系”,进而借助这一体系得到新的观察、新的认知、新的发现、新的验证。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发展正是这样一个不断观察、认知、发现、验证和总结的体系化过程。审美、智慧、生态、规划、设计等所有风景园林学学科领域方向的成败得失关键都在于体系,体系是审美的理性思考,是智慧的逻辑推演,是生态的平衡链接,是规划设计的框架依托。本文至此的所有论述正是迈向这一体系的努力。

以本文构建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校验现代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三轴六向八象限”相互之间尚缺乏全面的联系,某轴、某向、某象限也较薄弱,3!坐标系的“三轴六向八象限”并不在同一坐标原点上,所呈现出的是支离破碎、缺东少西,或许也正是学科缺乏“核心”“内核”的症结所在。解决缺乏体系、不成体系的问题,这是中国乃至世界风景园林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建设的重大命题。

总之,对于综合性、交叉性的风景园林学学科,体系和体系化是一种帮助发现认识规律、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和途径。笔者坚信风景园林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发展必有规律可循,体系是找到规律的必由之路。当人为主观构建的学科发展体系与客观学科发展规律体系二者吻合之时,就是风景园林学学科的“主客合一”之日,让我们共同努力,加速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主客体系化风景园林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构建体系化试验安全管理模式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经验与存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