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12-16 18:20崔轶凡王军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崔轶凡 王军

摘要:为落实高等中医药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需建立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药课程思政机制。本文从课程思政目标设定、思政教育元素挖掘、思政教育内容选择、思政知识网络构建、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策略设计、考核方式改进等方面对中医妇科学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实践结果表明,将中医药自信融入课程之中,既增强了大学生的中医药自信和文化自信,强化了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也提高了教师的育人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医药自信;中医妇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R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6-005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CM talents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ating TCM self-confidenc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CM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focused on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of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Gynecology of TCM, and design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ett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the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the se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network,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assessment methods. The practic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not only enhanced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TCM and culture, but also strengthened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d teachers educ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fidence in TCM; Gynecology of TCM;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practice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大学生中医药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体现,是高校的职能、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本分,同时也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及增强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的需要[2]。按照“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要求,山西中医药大学开展以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本文介绍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设定中医妇科学课程思政总目标及有关章节课程思政目标;其次,挖掘教材当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彼此呼应、相互补充的知识网络;再次,根据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内容的契合;最后,选择有效考核方式,实现中医药自信对本课程的有机融入。

1.1 设定课程思政目标

我国医学生誓词反映的是医学从业人员发自内心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其中“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是国家对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中医药院校学生应强化中医药自信,提升岗位责任意识,丰富人文底蕴,在医疗岗位上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大医”。

1.1.1 提升中医药自信 展示中医妇科学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深邃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独特的优势技术、确切的临床疗效、浩如烟海的医学典籍、德才并馨的名医形象及与现代科技手段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等内容,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热爱,培养其中医学思维,提升其中医药自信。

1.1.2 强化岗位责任意识 解析中医妇科临床医疗活动与社会发展、医患关系、疾病复杂成因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在医疗岗位上不断锤炼“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树立“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职业信仰。

1.1.3 内化中医学人文精神 挖掘中医妇科学基本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加强中医思维的熏陶与渗透,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医学精神内核,传承中医学一贯坚守的价值追求及求真务實、锐意进取、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

1.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中医妇科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妇科学发展历程,常见疾病的望闻问切、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理论认识与实践方法,在先贤不断借鉴、持续纳新,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天人相应”的生命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等,都是充分体现中医药自信的要素。在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找准中医药自信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内在契合点,有利于使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选择思政元素的组合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作为主线进行拓展,也可以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但思想内涵一致的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见表1)。

1.3 采用多元考核方式

开展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课间见习、集中见习、实训教学及课外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有效激发其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内在动力,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1.3.1 社会实践 学生利用暑假、业余时间参与医疗实践活动,观察社区、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现状,完成调查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及时指导,促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基层卫生健康现状,有效提高其职业认同感与荣誉感。

1.3.2 专题讨论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进度布置有关中医药自信的讨论主题,对重点、难点及拓展性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小组讨论或线上讨论。针对学生参加讨论、现场发言等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例如,选择某位中医妇科名家,对其生活经历、学术传承、医疗执业、济世关怀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挖掘医术与医德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3.3 读书笔记 教师提供学习参考书目、课外学习资源,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与自主学习成果,撰写读书笔记。主题包括中医妇科学著名学者的学术成就,中医经典著作、著名医家主要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加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提高其中医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2 教学实践

2.1 课程特点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其调经、治带、种子、安胎及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养生保健的理论与方法等构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所总结的望闻问切、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等理论原则与实践成果,既遵循中医药学基本规律,又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科之一。

山西中医药大学选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4],授课总时数7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56课时,医疗见习16课时,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妇科学教研室从2019年开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中医药自信有机融入课程中,旨在引导学生在“教与学、学与思、悟与行”的过程中,将中医药自信转化为坚定的专业认同、高尚的职业追求与深厚的家国情怀。

2.2 实践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次飞跃”理论当中,第一次飞跃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是自觉地将理性认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在联系中发展、在发展中递进,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关系。根据以上理论,可以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分为3个阶段,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自觉实践,以启发式教学或以问题为导向(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逐层递进,推进教学进程。本文以第六章月经病第七节“绝经前后诸证”为例,依托专业知识,融入中医药自信元素,探讨中医药自信融入教学内容的具体过程,建立起相互交融的教学统一体。

2.2.1 启发感性认识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本科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母亲多数正处于围绝经期的年龄阶段,以课堂提问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关怀、理解与爱,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母亲生理、心理变化背后的医学专业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适时引入儒家仁爱思想的重要论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身为人子、发于自然的爱亲之心(“孝”),转化为身为医者的“仁”心。

2.2.2 深化理性认识 以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仁孝”观[5]的理解:“孝”是“仁”的原点,“仁”则是由爱亲扩大至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进而将仁爱之心扩大到爱一切事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其《与妻书》中引用此语,寄托其胸怀天下、“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崇高理想,将仁爱思想融入更宏大、更广阔的主题。

2.2.3 促进自觉实践 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愿景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文献阅读、个人体验等所获得的知识、感悟完成小论文,论述“仁孝观”对于中医、中医人的意义与价值,“健康中国”背景下应当赋予“仁孝观”新时代内涵,并将其升华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思想自觉[6],落实为医疗岗位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行动自觉。

3 讨论

3.1 教学效果

本研究设计了中医药自信融入中医妇科学教学效果问卷,问卷对象为2016级中医学专业125名学生,发出125份,收回109份,有效问卷109份,占87.20%。通过授课前(2019年3月1日)、授课后(2019年6月30日)的2次问卷结果,分析学生对中医药自信融入本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增强专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及中医药自信的评价(见表2)。

表2显示,“中医药自信融入的重要性”“职业责任感”授课前较低,分别为64.22%、70.64%,授课后提高最为明显,说明本研究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有必要沿此路径开展更深入的探索。授课后,学生在“中医药自信”方面(85.32%)仍低于其他几个方面,说明学生提高了对中医药自信融入课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对较为具象化的“专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中医药自信”是较为抽象化且内涵丰富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根据学生反馈改进教学设计,更需要长期的、全方位的熏陶与渗透才能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

3.2 教学反思

相对于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说,课程思政目标的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特点更为突出,简单的、孤立的、短期的考核及评价方式均难以准确反映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与实施效果,因此,下一步我们拟将中医药自信融入本课程的研究重点放在设计考核及评价方式。一方面,适当增加中医药自信案例分析、小论文等开放性作業,提高学生参与医疗实践的要求,纳入范围更广、层次更多的社会评价等;另一方面,对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给予关注并深入探讨,如使用科学方法评价思政元素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程度,诠释所设计的量表、问卷或开放性作业成绩与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等。

综上,高等本科院校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育人工程,其目标是与专业教育协同并进,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稳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等中医药院校则应当培养对“中医药生命力有坚定信念,对中医药价值保持高度认同,对中医药发展前途有坚定信心”[7]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中医药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思政建设是有效实现以上培养目标的、特色鲜明的育人途径。在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引入思政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为探索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提供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由涛.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J].中国纪检监察,2017(16):8-9.

[2] 段志光.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0(4):33-36.

[3] 赵西巨,马义泽.从医学生誓言的流变看医学生价值观念的构成[J].医学与社会,2008,21(5):59-61.

[4] 谈勇.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 吴凡明.论儒家仁孝关系的内在逻辑[J].伦理学研究,2016(5):25-31.

[6] 胡慧远,夏静.论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0):32-33.

[7] 张宗明.论中医药文化自信[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1-5.

(收稿日期:2021-04-01)

(修回日期:2021-05-07;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