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感视角的天津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2021-12-16 22:50李名梁归虞虔
理论与现代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天津文化

李名梁 归虞虔

摘要:在城市形象同质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本研究采取地方感视角,以地方感理论中的地方认同、地方依恋和地方依赖三个维度为参照,对天津城市形象中的地理、文化、功能和情感性地方因子进行深度挖掘和整合,通过对地方性的深入探究还原城市个性和独特底蕴。在“人—地”关系建构视角下将城市资源禀赋与受众需求相融合,对内部和外部的多元利益主体进行差异化分析,构建基于地方记忆、地方依恋和人地互动的传播战略,激发人与地方之間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结,从而塑造具有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以及长期的地方归属与行为偏好。

关键词:地方感;城市形象;传播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1)04-0116-10

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城市管理者纷纷试图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城市形象,以获取投资者、旅游者、人才等城市利益相关者的青睐。但是,当前城市形象建设实践中,存在着城市定位模糊和独特竞争力缺失等问题,造成了千城一面、城市记忆消弭和城市文化歪曲等建设乱象,不少城市形象的受众认同度和满意度低下。为避免上述问题,在打造和传播具有高度认同度的城市形象研究中,城市的资源禀赋始终是被关注的焦点。合理挖掘和利用城市独特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特色产品产业等资源要素,不仅可以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的城市形象,而且更容易得到城市利益相关者的认同。在目前天津市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部分学者提出以地域文化[1] [2]为核心进行形象打造,但以地方感为视角的全局性资源挖掘和整合传播研究还有所缺失。所以,本文试图从地方感视角出发,分析当前天津市形象传播的局限性以及影响天津城市形象的地方感因素,提出基于地方感视角的天津城市形象传播对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城市形象传播主要以城市定位为基础,以城市形象的核心元素为内容,利用多种媒介渠道进行整合与受众接触[3]。其中,城市定位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首要任务,主要围绕城市独有的特色地方资源和地方发展规划进行筛选和实施。历史资源[4]、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5]等都是城市定位研究的重要依据。在城市形象传播渠道中,从传统的纸媒、电视广告传播到新媒体传播,以及线下的节庆、大型活动传播等,传播渠道与传播形式始终不断丰富。尤其是抖音等具有海量用户的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城市形象的传播范围更加广阔。与此同时,传播者也由原来的城市管理者变成了城市居民等多元主体,在内容上更加具有地方性、更加生活化[6]。

(二)地方感研究

地方感是人们对特定环境的感知,其不仅局限于空间地理概念,更强调地方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7],是具有情感记忆和身份认同的人地关系。地方感具有多层级、多维度的特点。在地方感层级研究中,Shamai将地方感分为缺乏层级、归属层级、依恋层级和牺牲层级,情感强度依次递增。其中,在缺乏层级中,人们表现为对地方仅有基础的认知,而在牺牲层级中,人们可以为地方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8]。Hashemnezhad则将地方感划分为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级,行为层级表现为在与地方的交互中满足自身的功能需求,而情感层级则体现为对地方的依恋和归属[9]。地方感在维度划分中,通常分为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地方依恋体现为人们对环境的归属与依恋等种种情感状态,地方认同则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将自己视为是地方的成员组成,而地方依赖则进一步表现为地方的不可替代性[10]。在当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感研究有利于对城市个性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趋同现象。

(三)地方感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在当前关于地方感与城市的研究中,部分学者选取城市的代表性建筑或空间,如历史文化街区[11]、城市公共休闲空间[12]等探究地方感如何形成和营造。也有学者从抖音等社交媒体出发,研究媒介对城市地方感构建的影响与意义,进一步提出“数字地方感”的研究概念[11]。在以地方感视角对城市整体形象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张中华提出以地方感视角进行城市的空间、环境与视觉形象设计[12],但地方感视角下对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目前还有所欠缺。

二、天津市城市形象地方感因素的深度挖掘

天津市作为我国超大城市之一,塑造具有地方感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构建更深层次的人地关系,营造人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结与身份归属,打造和传播具有共鸣性和认可度的天津城市形象。天津还拥有丰富的地方性资源。首先,在自然资源方面,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天津具有山、海、河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其次,在历史文化方面,天津于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明代设卫建城以来600余年的发展历史为天津积淀了深厚的古城底蕴。此外,天津素来具有“近代中国看天津”的美誉,独特的近代历史为天津留下了古今兼容、中西合璧的丰富文化遗产。因此,以地方感视角整合和传播天津城市形象,可以充分发挥天津独特的资源禀赋,打造城市魅力。

(一)自然环境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南运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五大支流水系汇集成海河干流,形成城内海河蜿蜒而过的自然风貌,加之由众多支流组成的蓟运河水系也于天津汇入渤海,使得天津素有“九河下梢天津卫”之称。自古代以来,天津平原则因河而兴,渔业、盐业发达,滨海地区的小盐河即为汉代运盐河遗迹,渔盐与舟楫之便也吸引人口汇聚于此,聚居与繁衍,海河因而也被天津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汇处称为三岔河口,金朝起即成为重要的漕运枢纽,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政治与经济交通要津。至元、明时期,三岔河口成为海上漕运抵达京师的终点码头,呈现出“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热闹场景,天津也因在河漕、海漕中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当时的北方商业重镇。独特的水系地理条件和漕运商业发展孕育了天津深厚的海河文化。直至今日,天津及其各区仍多以“水”偏旁的“海”“津”“沽”为地名,反映了天津河道纵横、洼淀众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天津成为中国北方城市中连接南北、沟通内外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具有招商引资竞争优势的重要城市。此外,天津还建设有众多湿地公园,依托山、海、河、林打造旅游度假、休闲宜居的生态城市形象。目前,天津虽然在城市规划中设有生态城市的定位,但在天津市的城市宣传片、媒体报道等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却鲜有提及,城市形象在受众中知晓度相对较低。

(二)人文环境

1.民俗传统文化

民俗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和传承,承载着本地居民与城市的情感积淀和历史认同,也是城市形象对外展示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符号。天津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技艺,如泥人张彩塑、杨柳青年画,以及逐渐被淡忘的风筝魏和刻砖刘。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有的已经逐渐消失在受众视野中,有的仅活跃于旅游文化产品中,虽然知晓度高,但却只是一张张城市形象名片零散地分布在天津城市形象传播之中,无法融合形成天津整体的文化形象。

此外,天津话和天津曲艺是天津文化中的一大亮点。天津话由于其干净利落、活泼俏皮的特点深受广大受众喜爱,且易与天津人幽默率真的性格特征形成联想,是展现天津文化和社会风貌的一大载体。天津的相声、快板、京韵大鼓等丰富多样的曲艺形式则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目前,天津共有大小相声茶馆数十家,主要以相声演出为主,辅以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演出,是天津曲艺、相声演出代代相传的独特城市空间。著名天津相声演员马三立的马氏风格流派即有着鲜明的天津地方特色,无论是其对天津方言的使用还是相声内容的创作都流露着天津本地的市井文化韵味。方言和曲艺可以作为天津城市形象传播的重点,与其他本地传统文化交相融合,彰显天津文化“津味”传统的魅力。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的传统海洋文化,在天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津的妈祖文化信仰起源于繁盛的河海漕运时期,著名的天津天后宫即建于元代(1326年),供人们在出海或卸漕时向天后祈福之用。至清代,天津人對妈祖文化的信仰又逐步扩展到婚嫁生子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在某种程度上,妈祖文化和漕运文化共同影响和塑造了天津人热心肠、人情浓、博爱互助的性格特点。天津天后宫是天津最古老的建筑群,同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世界三座最大的妈祖庙之一。天津妈祖庙与台湾北港妈祖庙长期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妈祖文化既是天津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海峡两岸文化沟通的载体,与天津兼容并包的多样文化形象相契合,是天津文化形象中的一颗明珠。

2.东西方交融文化

东西文化交融地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代九国租界的城市历史给天津留下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共存的城市建筑风貌。自1860年起,英、法、美、德、日、俄、意、奥、比九国先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天津开辟租界,租界中至今仍保留着哥特式、罗曼式、雅典式等各国风格样式的建筑群,如五大道、意式风情街以及望海楼、西开教堂等,这些建筑所体现的艺术文化也使得天津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誉。晚清及民国时期,当时的诸多名人官宦如太监小德张、“辫帅”张勋等纷纷迁至天津租界定居,静园即为末代皇帝溥仪当时居所。北洋军阀时期,由于天津紧邻北京又有租界的得天独厚条件,北洋政府巨头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都曾长期定居天津。当时的法租界三十二号路附近,更是云集了张学良、张作相、杨宇霆、孙传芳、周荫人、卢永祥、谢鸿勋等名人的别墅群,号称“督军街”,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共同构筑了天津名人旧居的深厚文化底蕴。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元素不应该流于表面或者各自割裂,正如成都城市形象中的火锅串串、大碗茶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成都独特的闲适文化。天津在城市文化形象传播过程中也必须注重整体性,挖掘和打造一个个名人旧居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城市特色,构建人与空间所共同传承的城市风貌、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3.近代工业文化

天津的近代工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历经四个阶段,开创了中国北方工业化的先河。其中,洋务运动时期为第一阶段,以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大沽船坞等一批工业企业和工矿企业为代表。第二阶段为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等人在天津兴办北洋银元局、造币总厂以及北洋劝业铁厂等。第三阶段则是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这一阶段也是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一批以裕元、华新、恒源等为代表的纱厂。第四阶段则是天津沦陷时期,日伪当局在天津兴建工业企业作为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期的发展,天津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坚实的工业基础使天津在中国工业领域创造了多项第一并在国际社会上受到广泛认可,如天津造胰公司生产的肥皂先后获得美国巴拿马赛会金奖、意大利万国博览会金奖等 22 个奖项,孙中山曾题匾额“工精货美”;天津永利碱厂是当时亚洲第一个能用索尔维法生产纯碱的企业,其出品的“红三角”牌纯碱曾在美国费城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以及比利时工商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国首家制造精盐的企业——久大精盐公司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人食用粗盐的历史;驰名国内的“飞鸽”牌自行车、我国的第一只机械手表、第一台柴油机、第一台电梯等国内工业制造近百项第一都来自天津。近代工业的辉煌发展造就了天津工业城市的形象,也为天津留下了宝贵的近代文化遗产。旧时的棉纺厂改造成了新的创意街区,近代工业的诸多遗存被收入展览馆中集中展出,天津积淀的近代工业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但纵观天津的城市形象传播,关于近代工业文化的内容并不多见,传播力度、内容深度以及与其他近代文化的整合都亟待加强。

4.饮食文化

天津依河傍海,自古即为沟通南北的重要商埠,集各地美食荟萃于此,俗语“吃尽穿绝天津卫”就生动体现了天津人对美食的追求。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即为天津特色美食“三绝”。饮食既是本地居民的重要城市记忆,也是吸引外地游客的地方招牌。对于已经形成的天津特色美食形象名片,城市管理者需要加强维护,并善于运用其独特的烟火气息展现地方的生活化元素和真实的城市个性。

(三)城市功能

1.经济功能

对于城市利益相关者来说,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机遇等功能因子也是构建地方依赖的重要助推力。天津自成为通商口岸后,近现代工商业、金融业等发展较为繁盛,尤其是在第二产业中,天津的近代工业曾创造出中国第一台电视机、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等多个中国第一。当前,天津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等领域也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拥有天士力集团、天狮集团等一批著名本土企业。在第三产业中,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金融业和新兴技术产业也呈增长态势。此外,天津于2019年开始实施《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城市整体营商环境及创新活力方面有所提升。这些城市经济发展因素也应该成为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居民的个人机遇相联结,阐释人与地方之间的命运联系,构建更深层次的地方依赖。

2.文化功能

现代文化建设也是城市社会文化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将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融合可以激发城市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获得多样化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天津文化中心等现代文化场馆的建设不仅是天津现代文化的汇聚载体,也是市民休闲交流的中心,可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和多样化精神享受。

3.社会功能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秩序感以及宜居性也对受众建立地方联结具有重要影响。针对上述方面,2019年天津市对优化营商环境,智慧化、信息化城市建设以及绿色宜居示范城市建设提出改革措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综合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合理设置教育、医疗、养老、托幼机构,全面提高公众保障服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为天津市居民打造安全、舒适、清洁、美丽的居住环境。多领域协同发展,共同改善城市环境要素,不仅为天津城市品牌形象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可以结合天津的生态城市定位协同打造宜居城市形象。

三、地方感视角下天津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与路径

(一)城市的精准定位

基于地方感的城市定位不是空中楼阁,需要从城市独特的资源要素禀赋和城市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印象两方面综合考虑,融合城市的自然、文化、情感和功能等各方面的地方感因素,符合城市受众的地方记忆和城市认同。“五个现代化天津”发展目标提出建设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生态宜居、民主法治、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与城市形象内涵和地方因子建设要求相一致。此外,城市定位必须精准化,模糊的城市定位容易造成受众感知的表象化和模糊性,难以形成突出的城市印象积淀。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对天津作出的城市定位是北方的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这三个定位符合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围绕这三个定位可以针对差异化的城市目标受众展开不同侧面的天津城市形象传播。其中,国际港口城市定位依托天津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具有深厚发展基础的中国最大人工深水港——天津港,对以往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定位做了进一步提升,符合天津在现阶段的发展能力和进一步的发展规划。北方的经济中心的定位既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也体现天津市在工业、金融、商贸等方面的长期经济发展优势。生态城市的定位则依托于天津市的山、海、河、湿地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既可以与生态宜居的示范城市建设相统一,也可以融入城市旅游形象之中。《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将“一基地三区”作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这一定位强调了天津在先进制造业研发、航运枢纽、金融服务和改革开放领域的地位与更高的发展要求,不仅与天津国际港口、北方经济中心的城市定位相吻合,同时明确了天津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目标,有利于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和京津冀整体区域经济形象提升。

此外,天津还拥有着历史悠久的本土文化以及兼容并包的东西方融合文化,值得进一步整合挖掘,打造出兼容古今、融合东西的天津文化定位和文化城市形象。

(二)目标受众群体的选择

针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差异化的关注诉求和行为方式,需要对其进行划分并针对不同的目标受众群体进行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传播。尤其是针对本地居民来说,他们不仅是城市形象的感知者也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生动代表着城市的个性、文化和精神内涵。差异化和参与式的城市形象传播更有利于形成具有认同度的城市感知印象。

在天津市城市形象定位之中,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的经济中心和“一基地三区”的定位主要展现的是天津在经济发展方向的城市功能形象,针对的主要目标受众有城市的居民、外地投资者与人才等,实施定位的目的是在受众心中占据一定位置并形成独特的感知印象。根据地方感层级的划分,对于外地投资者和人才等,天津城市形象传播至少要达到认知层级,使其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等方面认识到天津经济发展的活力并产生积极联想,催生进一步的愿景与情感向往。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城市形象传播不仅要实现认知层面,更需要达到行为和情感层级,使其在与城市的互动交互中实现自身的功能需求,并且融入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之中,建立地方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生态城市定位和文化定位针对的主要目标受众则包括本地居民和旅游来访者群体等。对于本地居民来说,城市是其生活、工作和休闲娱乐的空间,除了政治、经济等城市功能性因素之外,宜居性、舒适度、城市记忆的追寻与留存、城市情感的归属也同样重要。而针对外地的旅游来访者群体,城市形象则要突出其独特的地方性和价值性,打造区别于其他城市地区的文旅印象。

(三)基于地方感视角的天津城市形象内容建构

城市形象塑造可以运用CIS形象识别系统和理念,基于城市定位,明确城市形象的核心与内涵,从整体上指导和规范城市的空间景观等外在视觉形象设计以及内在的城市精神文化打造和市民行为规范。此外,基于地方感的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不仅在于打造城市表象,更在于挖掘和展现城市背后的故事与记忆,建立人与地方空间的情感联结。

1.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基于地方感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不仅在于美学上的打造,更强调城市历史与城市记忆的传承和讲述。既要从独特的地方感视角出发,向外部受众展现城市独特的地方魅力和审美享受,又要追寻城市居民的成长轨迹以及城市变迁,以别出心裁的形象设计阐释人与地方的命运交融和情感沟通,提升城市居民的参与感和存在感。

在城市自然风光与实体建筑形象呈现中,首先以海河为代表,海河在天津城内蜿蜒而过,是天津漕运兴盛以及吸引人口聚居建城的母亲河,既在天津本地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城市形象的天然名片。海河沿河建造的解放橋、永乐桥以及其他20多座各式桥梁共同组成了天津的桥梁特色文化,是天津桥梁艺术的实体呈现。尤其是永乐桥采用轮桥合一的建造方式,其上耸立着天津著名的地标建筑——天津之眼,是天津市独特的城市景观形象之一。海河及其与之相伴而生的桥梁建筑是天津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城市记忆中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此外,天津租界文化所留存的大量独具风格的西式小洋楼别墅建筑也是天津实体建筑中的亮点,代表着天津融通古今、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与天津整体的文化形象相吻合。这些地方性的人居环境要素是城市视觉形象的直接体现,对其进行保留与进一步的强化是对城市地方风貌的延续与传承,但这种保留不能仅停留在外在实体的保留,而是对地方生活方式、地方记忆载体的留存与展示。

除了古今和中外相融合的城市形象展示,根植于地方和天津市民的“津味文化”也可以融入城市视觉形象设计之中,且更具有活力和独特的地方性。具有极高知名度的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煎饼果子等津味小吃,以及相声、评书等曲艺文化,甚至是极具特色的天津方言,都可以通过符号化、故事化的方式参与到城市的宣传标识、指示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设计和广告媒体展示之中,与天津人直爽热情的性格特征相得益彰。既让本地居民对城市形象设计有更高的地方认可度和参与感,也凸显天津城市的精神活力。

2.经济形象建设

在旅游文化形象之外,城市的经济形象也是众多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关注焦点,更是城市管理者招商引资和规划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天津的经济城市形象有所下滑,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向城市受众阐明天津经济的发展活力与潜力,展现天津在营商环境优化和各项人才、经济政策方面的改革提升,为城市利益相关者注入发展信心。

3.精神文化打造

城市视觉形象是城市形象的外在表现,而精神文化则是其内在核心,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城市形象传播的整体性、统一性。城市的精神文化打造不仅在于城市管理者,城市居民更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彰显,言谈举止间代表着城市的性格和文化。城市形象塑造需要加强市民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培育其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中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

(四)基于地方感的天津城市形象传播策略

城市形象传播基于上述传播内容的构建,同时在传播渠道和传播主体方面具有多样性。

1.打造多样性的传播渠道

城市形象的传播渠道极具多样性,互联网、纸媒、电视、广播、户外广告、社交媒体以及大型节庆活动等都是城市形象的常用传播方式。近年来,城市形象宣传片不断翻新传播,但部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城市宣传片需要基于地方特色和地域文化,在内容信息上不是简单的符号堆砌,要取点带面,强调整体性和共情性。在视觉形态上,要与内容信息相协调,吻合目标受众偏好。在户外广告形式上则要注重创新性,与城市整体的视觉形象设计交相呼应,个性化地展示城市的地方元素。此外,节庆活动、体育赛事、大型国际活动等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随着参与式、体验式旅游的发展,各地的节庆活动举办得日益火热,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能让受众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元素。城市居民也能参与到节日活动的举办中,提高参与度和凝聚力。

2.发掘多元化的传播主体

在城市管理者之外,城市形象的传播主体也日益多元化。媒体始终是城市形象传播的主力军之一,在当前融媒体发展背景下,政府媒介可以与城市地方媒介合作打造城市形象传播矩阵,以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生活的内容信息为主体,通过多渠道内容发布和统一形象塑造,提高传播内容影响力和用户黏性。此外,在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火爆发展的当下,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城市形象的接收者和传播者。尤其是随着网红打卡、短视频营销等方式的兴起,城市居民、外地旅游者等多元群体正在以不同的视角和生活化的场景阐释着城市的文化、饮食等极具地方性的市井内容。对此,城市的管理者需要善加运用和引导,主动创造优质内容和舆论热点,吸引广大网络用户参与传播。

3.管理负面的传播舆论

在创造正面舆论、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的同时,城市管理者也要加强对负面舆论的关注和管理。以天津美食形象为例,在微博平台上,#狗不理包子#话题阅读量达6711.8万,讨论4.2万,具有较为广泛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但是从传播内容上看,在近几年的媒介传播中,天津美食的代表狗不理包子却常常伴有“贵”“服务差”“难吃”等负面评价,“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门店停业”的新闻更是登上热搜,引发了大家对狗不理经营现状的热议。由于追热点、蹭热度等行为的存在,舆论场中经常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负面信息一旦流传开来,可能导致真实信息被歪曲并进一步恶化。所以在面对趋于负面的舆论环境时,城市管理者必须要加强控制并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与品牌的正面宣传,可以针对负面内容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避免受众形成固定的消极印象从而影响天津城市形象。

同时,面对负面的传播舆论,城市管理者需要厘清现状,合理分析,对于切实出现的城市问题要正确面对并及时解决。畅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城市形象沟通反馈渠道,根据受众的反馈和感知评价进行动态化的建设优化和调整,实现城市形象的不断改进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陆桂敏,高展.关于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2]张爱鹏.地域文化视阈下的天津城市品牌形象塑造[J].包装工程,2020,41(10).

[3]何国平.城市形象传播:框架与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8).

[4]文春英,等.历史元素对城市形象传播的意义[J].当代传播,2014,(4).

[5]娄娜.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推广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

[6]谈沪豫.抖音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运用[J].青年记者,2020,(11).

[7]Jakle John A..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Attitudes,and Values: Yi-fu Tuan[M].Engelwood Cliffs,New Jersey: Prentice-Hall,1974.

[8]Shamai Shmuel. Sense of Place: An Empirical Measurement[J]. Geoforum,1991,22(3).

[9]Hashemnezhad H.,Heidari A. A.,Hoseini P.."Sense of Place"and"Place Attach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 Urban Development,2013,3(1).

[10]鄭昌辉.在城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地方感——概念与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5).

[11]张中华,焦林申.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感营造策略研究——以西安回民街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9).

[12]张骁鸣,翁佳茗.从“地方感”到“人地相处”——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公共休闲空间中的人地关系为例[J].地理研究,2019,38(7).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天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谁远谁近?
《天津之眼》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天津宝成博物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