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

2021-12-16 15:55张菊荣
中国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一致性育人教室

张菊荣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苏州市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特聘讲座教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编委,江苏省教育督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苏州市督学。主要研究领域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实践、课堂观察方法等。在《中国教育学刊》《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等刊物发表教育类文章200余篇。致力于“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获苏州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研成果奖等。主编《教了不等于学会了—学校如何发展课程》《观课议课问题诊断与解决》等。

学校是育人的专业地,课程与教学是学校专业育人的重要标志。就理论层面而言,课程与教学论虽然仍然在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但总体而言,应该非常成熟了。但是,课程与教学的原理如何成为每一个校园、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课堂的基本遵循,使实践与原理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样须臾不可分离,让教师的实践始终处于与理论的对话状态(即在教学现场不断地思考基本理论问题),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可以说是任重道远。笔者于2009年任新建的汾湖实验小学校长,有幸与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团队进行了8年的深度合作,提出与践行“教学评一致性”,2017年调任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综合以往经验,系统构建、扎实推进“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要对“学校里要走出怎样的人”进行哲学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的顶端是“育人目标”。对于学校来说,沒有什么比回答好“学校里要走出怎样的人”更重要、更基本的了。“培养什么人”从总体上来说党和国家有明确要求。立德树人是新时代的教育任务,核心素养是课程与教学的共同目标。但是,新时代教育总任务、课程与教学共同目标在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因地因时有自己的表达,这个表达居于“学校哲学”的顶端,因为只有明白我们要培养怎样的人,才能回答其他问题。

2009年,笔者从城区重回农村,在苏浙沪交汇处的农村创办汾湖实验小学。看着眼前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与因为进入新学校而兴奋的学生,我们不断地思考要把学校引向何方、要把学生带往何处的问题,我们以为这是学校的“元问题”—学校发展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但我们不能仅仅看见这些具体问题而忘记去思考学校的“元问题”。当人们在讨论新建学校是否有“文化”的时候,我们提出,来到这里的第一天,文化也就开始了,我们要为学校奠定文化基因。第一个学期,教师以每人一本“土书”的方式记述自己参与创业的心路历程,这件事情后来一直坚持着,当笔者8年之后离开这里的时候,我们已经积累了444本教师的个人著述—这是一笔精神财富,这里藏着文化基因。这个以“成长”与“坚持”为关键词的文化基因,就是后来寻寻觅觅中提出的“毕业生形象”(育人目标)的基本内涵,即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笔者可以自豪地说,8年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培养这样的学子而努力。

2017年,笔者来到的是一所百年老校,是一个庞大的教育集团。在处理复杂事务的同时,笔者不断思考“百年实小走向何方”的问题,与教师们一起,回溯学校历史,对话教育经典,直面当下问题,提出了“爱德·求真”校训的时代表达“把学校建设成为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把育人方向引向“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两个相互依托的层面。沿着这个方向,我们首先激发教师活力—一所学校的真正活力是教师具有学术能力。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课程领导研修中心”,聘请崔允漷教授为导师,开始学习如何在每一个日常、每一个现场去思考“课程与教学的基本问题”。2019年,我们将两年中发表的相关成果汇编成厚厚两册,并称之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2020年,在南京师大吴永军教授等的指导下,我们将“智力生活与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人”凝练成“积极生长者”的育人目标,在《人民教育》2021年第8期发表了《为新时代造就“积极生长者”—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校本实践》(人大复印报刊《中小学学校管理》第8期转载)。

二、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要对“如何培育我们所要的人”进行路径设计

一所学校,一个校长,必须把“培养怎样的人”作为核心问题去思考,这是学校的战略问题,是课程的哲学思考,同时,又必须通过合理的路径让理想落地,这是课程的技术思考。没有哲学思考,学校就没有方向;没有技术思考,学校就没有方法。2009年,笔者有幸在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紧密合作中不断地思考课程与教学原理问题,最早把“教学评一致性”创造性地运用于日常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成为我们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标志性技术。

“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技术,学校课程规划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撰写、单元或课时教学方案设计,都应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理。“教学评一致性”的逻辑思考,要从“何谓好课”说起,即评价一节课是不是好课,应根据学生的学习信息,而不是仅看教师的教学情况与个人素养。学习信息从何而来?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创造出来的。学习任务据何设计?基于学习目标。那些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学习任务,可以用来检测目标是否实现,因此又称“评价任务”。而教学活动就是把评价任务组织起来,以帮助学生创造信息,达成实证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技术路径概括起来是三句话:设计对接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开发匹配学习目标的评价任务;组织嵌入评价任务的学习活动。这三句话说起来简单,到具体课堂情境中都要进行实践创造,在进行实践创造的时候,又要不断地回到这三句话,这就是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这就是不断地在课堂现场思考与处理理论问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每一个要素都是大文章,都需要往下扎根。学习目标,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的理解总是似是而非。面对一节具体的课,我们能撰写好学习目标吗?我们是在叙写预期的学习结果吗?我们的目标有“能见度”,可测量,有“素养含量”吗?—退而求其次,我们有目标吗?我们进教室上课前一刹那、下课的第一时间,如果有人问你,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们能脱口而出吗?评价任务,这个关键问题,我们以往总是忽略了,我们甚至不知道“评价任务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这个“逆向设计”的基本逻辑,没有与目标匹配的评价任务,我们用什么去组织教学活动呢?—这些基本常识,这些基本逻辑,这些基本技术,支持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保持专业、理性,支持着我们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呈现出各种生动表现来。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重新梳理一下:“教学评一致性”的技术如何让我们的教室里走出我们所要培养的人呢?关键在于学习目标的对接,学习目标对接“能恒乐成”,对接“积极生长者”, 对接“育人目标”,我们每一天的劳作,就具有了育人的意蕴。

三、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要对课程与教学话语进行实践创新

构建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论,是对教室里的课程与教学进行理论审视、理论叩问,但不等于是课程与教学书本知识的复制、粘贴,而是基于原理的实践创新。

我们建立了“三部曲模型”,这是一个课堂评价循环模型,是“双线互动”的“两个三部曲”。从“教”的角度来说,是“呈现评价任务—收集评价信息—处理评价信息”的三部曲循环;从“学”的角度来看,是“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分享评价信息”的三部曲循环。这两个“三部曲循环”紧密互动,构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模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有四重境界:明白清晰谓之第一重,充分扎实谓之第二重,生动活泼谓之第三重,通透畅达谓之第四重。此四重境界重重精进不可跳跃,一切皆在“明白清晰”的基础上创造,而“三部曲模型”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笔者致力于“四现象创造”,即希望课堂能够实证、促进学生积极生长。第一,儿童创造信息,我们希望课堂信息不是“教师简单告知”+“学生复制粘贴”,而是儿童通过信息加工产生自己的理解;第二,整块学习时间,我们希望课堂上充分“让学”,学生应有整块的时间潜心完成高质量的学习任务,而不是所有的时间都被切成碎片,课堂全部由琐碎的低水平问题构成;第三,穷尽思维可能,我们希望课堂的丰富与深刻不是由一个个学生的回答拼凑起来的表面繁荣,而是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个体尽可能的深度与广度;第四,同学成为同学,同一课堂里的同学,要发生“向你学习”“相互启迪”的现象,课堂不仅仅是“师—生对话”,更要有广阔的“生—生激荡”。

崔允漷教授这样评价笔者的探索:“本人特别欣赏张菊荣校长的課程领导力,特别是在‘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索上的卓越贡献,从两所学校的扎实研究到在全国的广泛影响,堪称‘教学评一致性一线研究的第一人,较早地进行‘教学评一致性完整的实践探索,为后续‘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提供引领性经验,长期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12年深耕两所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窦桂梅校长在考察了吴江实验小学之后,作出这样的评价:“带领教师有共同的专业认知基础;让自己这个‘个人和集体形成广泛的专业共生;五楼图式和一三四模型的应用方式成为具体化了的学校理论。”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一致性育人教室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不要在教室打闹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以“电解质溶液”教学为例
基于Paxos的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的实现与优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