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作业设计

2021-12-16 16:21张中法徐玉根
中国教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文言文核心素养

张中法 徐玉根

【摘 要】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从“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等方面设计作业,使教、学、评统一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方式中。

【关键词】深度学习 文言文 核心素养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32。以前有一种片面的观点认为,深度学习就是教师把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尽量讲透,这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尤其像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教学,课程内容本来与现代人们日常社会生活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授课、评价如果沉迷于深邃冗杂的所谓“国学”中,学生会如听天书一般,不知讲的是什么。

语文日常作业设计宜与学业考试评价原则保持一致,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而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2]。深度学习理论指出,深度学习的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价值与评价”。限于篇幅,现取其前四个方面,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笔者设计的一份课后测评作业为例,与同仁展开交流。

一、联想库存经验,更新知识结构

在平时各种测评练习中,文言文出现较多的是一词多义辨析。机械式记忆是学生最反感的,也是最低效的学习方式。其实每个学生进入课堂前都有一定的生活知识储备,没有人的头脑真正是一张白纸,教师要能判断学生当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能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怎样的任务。教师如果仍单纯以枯燥的背诵、默写等方式来督促学生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未免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有鉴于此,在词义辨析这部分,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能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一定会受益匪浅。请根据示例,从文中再举出两例。

这个示例中出现的“是”的两种意义,在七、八年级四册语文教材的文言文中多次出现,以此为例,不难启发学生的类比思维。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能从《湖心亭看雪》中找到的一词多义还有“一”“白”“更”等。不要小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一白”的“一”,从“一生”“一屋子”“一身”“一秋”等词汇中,很容易联想到“一”具有“全”这个意思。至于“白”在古代是一种杯子,这种生僻但有趣的传统文化知识是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教材上又有解释,看过不难记住。“上下一白”这个“白”就更无须赘言了。“更”字与“白”雷同,一个意义涉及传统文化中的“打更”,一个意义相当于“还”。“酒杯”也好,“打更”也好,在学习本文之前,都是静态的陈述性知识,学生联想到自己知识库存中的经验,融会贯通地对新内容进行组织,便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活动伴随求知,经历真实体验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句子这种考查方式已绵延了几十年。翻阅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有90%以上的命题仍然在采用这种方式,并且评分标准中往往有“必須译出哪几个关键词,否则扣分”的规定。这种命题方式引导下的文言文日常教学就是钱梦龙先生早就批驳过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教学法。

深度学习研究表明,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器,就得有“活动”,有“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发明)、形成、发展过程的机会。钱梦龙先生对于文言文教学有过精辟的论述: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3]。这个“自己阅读,自求理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也是其全身心体验知识的丰富内涵和意义的过程,必然会引发精神层面深刻的高峰体验。深度学习首先“深”在人的精神境界上,“深”在人的心灵里。《湖心亭看雪》于九年级学生而言,显然属于“浅近的文言文”,教材上的诸多注释足以解决语句疏通问题。考查句子理解不应简单满足于“八字真经”,而应探求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主动活跃起来,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于是有了下面这个题目。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本文中有语境相似的句子,试找出并说明理由。

白居易这个名句尽管在高中教材才出现,但平时在各种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经常被引用,可谓妇孺皆知。也许学生不能准确翻译,但其大致含义应该是理解的。这种“曲问”的方式也是钱梦龙先生当年的课堂“秘诀”之一。学生根据“天涯沦落人”“何必曾相识”不难找到相应句子,并说出理由,如金陵人客居他乡、张岱是明末遗民、两人本不认识等。

三、把握事物本质,灵活运用变式

把文言文当现代文教,意味着学生要像学现代文的写作特点一样来学习文言文,如关注描写技巧、抒情特色、行文布局等。20世纪初,胡适、鲁迅这些前辈们倡导白话文写作,不断吸纳融汇西方现代文学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现代文。在很大程度上,文言文是白话文的源头,现代文中很多写作技巧都可以从文言文中找到踪迹。如古典名著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手法,被现代作家们继承过来并广泛使用,又如“背面敷粉”法演变为如今的衬托法,等等。今天,中学生学习浅近的文言文以及古诗词,不妨以深度学习的方式,把握文本本质,灵活运用变式。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把握本质与运用变式,要求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归纳、演绎、情境体验等方法自主探求。以古诗文中常见的白描手法为例。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渲染,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先生就是善用白描的高手,他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白描:“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要把握白描这种手法的本质,可以让学生赏析一组古诗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两句诗是六个名词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便形象地表现了羁旅之苦。《卖炭翁》中白居易仅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十四个字的白描,就准确地反映了卖炭翁的职业与容貌特征,使人联想到他的艰辛劳作和凄苦生活。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句浓缩了她晚年颠沛流离之痛、亡国之恨与丧夫之哀,全用白描手法。再反观骆宾王儿时的诗作《咏鹅》中“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两句,从色彩方面来渲染鹅群戏水之况。“白”“绿”对照,鲜明耀眼,“红”“清”映衬,异常艳丽。又有“白”“红”相对,“绿”“清”相对,回环往复,其妙无穷。“浮”“拨”两字动静相生,更增变化美。这个就不是白描了,而是工笔手法。在给学生提供了三个正例和一个反例后,便可以考查他们运用变式的能力了,作业命题如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仅用一组意象即连缀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湖心亭看雪》中也有这种描写手法,请找出句子并加以评析。

四、迁移扩展经验,应用活化知识

迁移是对过往经验的扩展与提升,应用则是将已经内化的知识外显化、操作化的过程[1]60。迁移与应用是促使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加速器。迁移与应用指向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培养的不是“解答试题的能力”,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上升到“做事的能力”。

检验迁移与应用水平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设置情境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或做事的能力。情境化教学及评价已被写入高中课程标准并成为其中的高频词。在平时命制语文作业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情境为载体来设计题目,这一方面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与中高考评价要求无缝对接。古诗文因其承载的思想内容与当今人们社会生活及观念有巨大的时空差异,所以以学科认知情境或个人体验情境为载体设计题目比较常见。假设张岱生活在当代,在一个极寒的冬夜独自去湖心亭看雪,也许很难遇到同好者。所以要学生揣摩和理解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就很有必要借用一个参照物。《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个精品,不妨就以《记承天寺夜游》为参照物,设计如下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自称“闲人”,《湖心亭看雪》中张岱被舟子看作“痴人”。你如何理解舟子口中的“痴”?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与孤高自傲怀念旧朝的遗民张岱在很多方面有相似点。苏轼夜游赤壁写出了《赤壁赋》、夜游承天寺写出了《记承天寺夜游》,张岱夜游西湖写出了《湖心亭看雪》。两人作为杰出的作家在精神层面既有相似点,又因各自遭遇迥异而有不同点。学生知人论世,当能作出合理回答。

深度学习开启了核心素养培养的稳健模式。语文学习从教、学、评一致的要求出发,每个环节都应落实深度学习策略。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各种纷纷扰扰的时髦理念满天飞,但万变不离其宗,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宗旨不会改变,从这个角度而言,深度学习是符合“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的。于教师而言,深度学习就是从设计一份份“深度”作业开始。

参考文献

[1]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7.

[3] 钱梦龙.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

(作者单位:1.浙江省平湖市东湖中学教育集团;2.浙江省嘉兴教育學院)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文言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