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衔接中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基础与价值

2021-12-16 04:56戴俊华
课外语文·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名著阅读基础价值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赋予了阅读教学多重功能,中小学在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上有重叠性,在教学目标上具有联系且螺旋上升,这些因素都是利用名著阅读教学推进中小衔接的重要基础。名著阅读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审美品位,使其迅速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名著中的人和事,还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利用名著阅读教学推进中小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衔接;名著阅读;基础;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31-014-03

【本文著录格式】戴俊华.中小衔接中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基础与价值——以《西游记》《水浒传》为例[J].课外语文,2021,20(31):14-16.

义务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虽然九年一贯制学校打破了两个学段长期分置办学的弊端,加速了中小衔接的进程,但是学生在“小升初”的过程中依旧有比较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感,首先来自学业压力,中学课程在知识的数量、难度上都有明显的提升;其次来自心理的压力,中学教师的期待与学生现有心理状态之间的巨大落差,也会使得学生不适应。

名著阅读教学可以在中小衔接中发挥重要的价值。首先,中小学在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上具有重叠性,这是衔接的重要基础。其次,名著阅读教学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审美品位,使其迅速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此外,名著中的人和事,还能丰富学生生活体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一、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小衔接中具有可实施性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多重功能是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尤其是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同样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功能。

名著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功能是跨年龄、跨学段的,具有长期性。这些能力的提升,没有必需的前置条件,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可以进行。通过阅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但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多元性既体现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不同学生对同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具有差异性,也体现在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具有差异性,并且这些能力形成后会伴随终身。

因此,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超越了年龄、学段的限制,这是利用名著阅读教学推进中小衔接的重要基础。

(二)各学段教学目标具有联系且螺旋上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各学段语文教学目标的联系性与螺旋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这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课程标准》中对5—6年级和7—9年级这两个阶段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目标中,在朗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个性化表达阅读体验等多方面都是一致的,但在阅读速度、理解和表达深度上又有区别。

比如在四年级的教材中有《蟋蟀的住宅》一课,这篇课文选自法国作家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书,而《昆虫记》是八年级学生的必读书目。同样的名著阅读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基于其不同的身心特点、语文素养、阅读基础等情况,完全会形成不同的阅读体验。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在阅读《蟋蟀的住宅》一文时,能知道蟋蟀的家是如何建成的,以重点段落和文字为依托,体会蟋蟀不怕辛苦、不愿随便安家的特点。而八年级的学生阅读《昆虫记》时,则基本能够体会到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以及他生动的语言风格。“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这两个教学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比如在古诗词的鉴赏方面,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重在诵读积累,而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重在鉴赏,诵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又促进诵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的特点决定了名著阅读教学的目标具有相互渗透、关联螺旋上升的特点,这是利用名著阅读教学推进中小衔接的重要前提。

(三)教学内容分布于各学段教材中

基于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教材中均有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比如在四年级的教材中,有《王戎不取道旁李》和《西门豹治邺》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分别改编自《世说新语》和《史记》这两本文言经典,五年级的教材中有《景阳冈》《猴王出世》两篇课文,这两篇课文分别改编自《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两本古白话文小说。六年级的课文《少年闰土》也是改编自鲁迅的《呐喊》等小说集。这些课文在保留了原有故事情节的同时,以更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适合小学生阅读。

这些名著同样会出现在初中阶段的教材中。比如选自《世说新语》的《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史记》的《周亚夫军细柳》《陈涉世家》,选自《呐喊》的《故乡》《社戏》,以及《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这些课文保留了原有的语言形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教材的育人功能。

因此,各学段教材中均有名著阅读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甚至有相似、重叠的部分,这是利用名著阅读教学推进中小衔接的一大优势。

二、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小衔接中具有现实价值

(一)促进自我统一性的形成

自我统一性是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重要概念,大概从12岁开始,青少年会对周围的世界有新的思考,他们逐渐疏遠父母,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小学高年级至初中阶段,正是自我统一性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具体而形象的人和事,让学生对自身和他人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促进其自我统一性的形成。在教学《西游记》这本名著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①《西游记》讲述了师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最后取得真经的故事,那么你觉得孙悟空是神仙还是妖魔呢?

②你更愿意成为师徒四人中的哪一个?

这两个问题都是开放性问题,第一个问题中,孙悟空身上既有疾恶如仇、尊师、乐于助人等神的品质,也有残忍、贪得无厌等魔的品质,这正如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从而让学生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让学生了解一个更全面的自己。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尽管我们都认为猪八戒是一个好吃懒做的角色,却也有很多学生希望自己是猪八戒,因为猪八戒在团队中也有其独特的作用,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以及自己对于集体的重要性。

又如在《水浒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

宋江武力、智力都不是最好的,他凭什么坐第一把交椅?

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能适应社会,不能形成社会需要的特性,那么很容易形成孤独或者反社会人格。通过对宋江这个人物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乐善好施、仗义”这些是社会所最需要的特质,因此他能坐第一把交椅。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特性,帮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二)增强道德自律与利他精神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指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换言之,儿童缺乏同情心与同理心,而这正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康德曾经说过:“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利用名著中具体的任务形象和故事,帮助學生丰富体验,培养其道德感。

比如《西游记》中的主角孙悟空就是一个典型的形象,在整个取经途中,他完成了从利己主义到利他主义的转变,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了极大的提升,也因此而修炼成佛了。所以,在教学《西游记》这本名著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①你觉得孙悟空更喜欢过哪种生活呢?是在花果山上的生活,还是取经的生活?

②促使悟空成长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会认为孙悟空更喜欢过在花果山上的生活,因为那是一段自由、快乐的生活。但是通过带领学生细读下面的文本我们会发现,孙悟空此时的生活用“任性”更加恰当,是一种破坏商业规则、生死规则、道德和法律规则的任性。

悟空才按下云头,径闯入朝门里,直寻到兵器馆武库中,……变作千百个小猴,都乱搬乱抢,有力的拿五七件,力小的拿三二件,尽数搬个罄净。

悟空执着如意棒,径登森罗殿上,……悟空拿过簿子,把猴属之类,但有名者一概勾之。……一路棒打出幽冥界。那十王不敢相近。

孙悟空最后却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取经这条路,此时引导学生发现取经路上也有快乐,而取经路上的快乐源自因为有了朋友而快乐,因为获得成就感而快乐,因为帮助了别人,获得了感谢而快乐。

这样就很容易引导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帮助孙悟空成长的正是他头上的“箍”,而这个箍是规则,是制度,是法律,是道德,是约束他的种种,让他不断成长,最终终于成了他最初想要成为的神佛。当他成为斗战胜佛时,他头上的那个箍,那些制度、法律、道德却消失了,因为这些,已经深深融入了他的内心。

又如在《水浒传》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细读武松、李逵等好汉杀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好汉不是真正的好汉,而是滥杀无辜的莽夫,伸张正义也应该在法律框架之下。

通过这样的名著阅读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规则的重要性、法律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形成为他人考虑的意识,提升道德自律。

(三)提升文化积累与审美品位

初中与小学相比,需要学习的科目大量增加,知识数量和难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历史、地理、生物、美术、音乐等学科对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审美品位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古典名著中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知识,能够加速学生的文化积累,优美的语言与意境又能促进学生审美品位的提升。

比如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以下《水浒传》中的文字,看到宋代的生活万象。

这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便来赶趁。……不移时,楼上鼓打二更。

却说本处城中一个卖糕粥的王公,其日早挑着担糕粥,点着个灯笼,一个小猴子跟着出来赶早市。

从以上文字中我们可以窥见在宋代,蹴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体育运动,宋代的商业极其发达,可以终日营商。诸如此类,在《水浒传》中不胜枚举。

又如《西游记》中对女儿国国王的描写: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斜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从文字中我们便可想象女儿国国王的美貌。

对于这类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和审美品位,帮助学生加速、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掌握,从而更加顺利跨越从小学到中学这道门槛,尽快适应中学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教学的多重功能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学段名著阅读教学目标具有联系且螺旋上升,名著阅读教学内容分布于各学段教材中,这些因素决定了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小衔接中具有可实施性。而名著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自我统一性的形成,能增强学生道德自律与利他精神,能提升学生文化积累与审美品位,这使名著阅读教学在中小衔接中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伟平. 小学生古典名著阅读课的育人价值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9(5).

[3]邹吉贵. 中小衔接应层层推进[J].四川教育学,2007(5).

[4]黄孝玉. 挖掘古典文学名著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J].语文建设,2018(7).

[5]彭小虎,王国锋,朱丹.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李昌宪. 从《水浒传》看宋代社会[N].中国文化报,2012-12-10(007).

作者简介:戴俊华,1989年生,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名著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名著阅读基础价值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一粒米的价值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审美教育思考
“给”的价值
培养农村学生阅读名著能力浅探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