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锦旗背后的民族团结情

2021-12-16 17:02李秋菊
宁夏画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固原锦旗宁夏

李秋菊

宁夏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宁夏抗战时期的锦旗,呈长方形,纵90厘米、横165.5厘米;四周黑底装饰白色缠枝花纹,中间红底白字,四个大字由右向左为:團结禦侮;右侧上款小字为:固原东区联保抗日救国代表大会,左侧落款小字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第二十八军政治部赠。这幅锦旗体现了红军和宁夏人民的鱼水之情,同时也是宁夏各族人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团结起来保卫家园的一个缩影。它是历史的见证者,弥足珍贵。

1936年下半年,红军第28军、第32军进入固原彭阳县一带。当地百姓视共产党为拯救民族于危难的救星,把红军看作惩恶扬善的正义力量,积极为红军筹集粮食,给予有力支援。

1937年3月,在红军的帮助下,当地进步群众在固原沟口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支前工作。为了感谢“抗敌后援会”对红军的有力支持,1937年春,第28军政治部在城阳组织召开“固原东区联保抗日救国代表大会”,会上以政治部的名义赠给该会绣有“团结御侮”的锦旗。

锦旗后由“固原东区抗日救国后援会”主任徐满库珍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满库将它捐献给乡政府。20世纪60年代初,这件革命文物被逐级上交,现珍藏于宁夏博物馆。

早在1932年,中国共产党便在固原地区开展活动。1936年5月,为了保卫和扩大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争取西北抗日力量大联合,红军相继由延川、延长一带出发,向西挺进。6月初,西征红军先后解放了与彭阳毗邻的曲子、定边、毛井、车道、三岔等地区,在环县董家庄建立了固北县,在镇原县三岔建立了三岔区苏维埃政府,并逐步向国统区拓展。同年7月又相继建立地方政權,开展地方工作。在罗洼、小岔、草庙建立了二龙山、草庙2个联保抗日救国委员会,在崖堡子、三个窑等9个乡建立抗日救国委员会,帮助当地发展武装力量,打土豪分田地,宣传党的政策,扩大红军的影响力。

不久,红军第32军北撤环县黑城岔、第28军转移至宁夏盐池县大水坑一带活动。西安事变后,红军第28军、第32军返回彭阳。第28军驻彭阳附近的海巴、双磨一带,第32军驻石家沟口。1937年5月底,第28军、第32军作为援西军完成任务后,先后撤离彭阳,向镇原靠拢。

红军驻扎固原彭阳期间,第28军军长宋时轮对当时徐塬小学教员徐满库主动捐粮、动员周围群众捐献小麦、大力支援红军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红军协助固原工委组建了麻子沟圈、红河等8个乡级抗日救国委员会,组织成立了陈家坪农民协会。这些区、乡组织,在红军支持下,反对国民党破坏,有力地支援了人民军队及其抗日工作。

驻扎在沟口、新集等地的第32军,由军长罗炳辉主持召开借粮大会,附近群众纷纷将粮食送往峁堡庙内设立的临时粮站。红军对当地开明地主的财物采取不没收政策,对所借粮食都立有字据,给借粮支前作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以赠送锦旗等形式予以鼓励。

红军虽然生活艰苦,给养不足,但从不吃拿群众的东西。吃粮主要为黄米,穿戴多为杂色服装,所需生活用品多在街道和农民家购买。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当地群众看到红军如此尊重民族信仰,十分感动。期间,红军还帮助当地发展生产,为群众担水扫院;并针对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开展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政策的宜传工作;到处刷写标语,演出自编的文艺节目,宣传共产党、红军的政策和抗日救亡主张。这让当地各族群众对红军有了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赢得了信任和支持。当地群众也深感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希望,多名热血青年还积极参加了红军。

如今,80多年过去了,这幅锦旗仍完好地悬挂在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展厅内,它向人们昭示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固原各族儿女心系国难,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一段佳话,彰显着宁夏各族人民一家亲的民族政策。

猜你喜欢
固原锦旗宁夏
老师退休前最后一课获学生送锦旗
宁夏
国家监委引渡第一案:姚锦旗被引渡回国
宁夏
缺水的城市该怎么发展?
锦旗,从荣光到没落
固原史姓粟特家族多元信仰探讨
畅游美丽宁夏川
不可不知地64条“象棋军规”
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