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方言与群体认同的关系

2021-12-17 15:38刘桦葳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方言

刘桦葳

摘要:群体认同是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基于同一种文化形态达成的共识。在同一个群体内,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持共同的理念与价值观,依照一致的准则行事,讲同一种语言。群体认同说明了“我是谁”和“谁和我是同类”的问题,简明确切地区分了“我们”与“他者”的概念。作为衡量一个群体认同的重要标尺,语言,尤其是在群体内部使用的各种方言是一个研究的重要切口。本文分析具有典型性的春节联欢晚会里的小品节目,讨论方言与群体认同的关系。

关键词:方言 群体认同 内群体 外群体 春晚小品

一、引言

我国疆域辽阔,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风俗信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不同民族的群体认同,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相异之处,进一步区分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特质,提供了“我是谁”“我属于哪里”的答案,帮助个人分辨“我”与“他者”。这种明确的区分,进一步固化了群体的认同。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方言所带有的浓郁地域特征,是区分认同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大众传媒领域,春晚作为一年一度的文化事件,必定会在节目中包含诸多方言。春晚所具有的规律性、影响力和典型性,让它成为我们研究方言与群体认同的合格范例。

二、春晚小品:方言的集散地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央视春晚”或“春晚”。从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春晚成为全国范围内影响最大、最典型、关注度最高的综合性节庆电视晚会。其中,语言类节目是春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都会同观众见面。由于艺术形态和表演方式的差异,小品往往比使用普通话演出的相声带来更多的社会讨论和反响。这种社会反响借助春晚这样大的舞台,进一步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和议论范围。

不过,近些年来春晚中的小品节目也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南方与北方的失衡及在小品中使用方言塑造人物角色的争议。

1.小品的南北失衡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化传播呈现出“东西交流,南北并峙”的格局,“南派”与“北派”相持不下[1]。但在历年的春晚中,小品类节目呈现北方口音多演员多,南方口音少演员少的特点,“南北失衡”成为春晚小品显著的特征。

以2006年春晚为例,语言类节目有9个(这是春晚语言类节目较多的年份),南北比例1:2,其中7个是小品。在这些小品中,仅有张德亮、赵亮、张玺表演的《粑耳朵》采用了南方口音(四川方言),表现四川男人婚姻里惧内的现象。其余两个相声节目,虽然都是南方演员(大兵/赵卫国——湖南;刘增错/朱德刚——台湾地区),但由于相声这一艺术形式的要求,这两个节目使用的语言均为普通话。在2014年的春晚,仅有5个语言类节目(4个小品,1个相声)登上舞台。在这一年的小品里,没有一个参演演员使用南方口音,没有一个小品反映南方的文化现象。

2.影射与争议:小品的窘境

为了塑造人物,贴近现实,小品演员多根据剧本需要或自身籍贯采用当地的方言表演,如:赵本山、王小利、小沈阳等人常使用东北话,利用东北话塑造出嬉笑怒骂,善于讽刺调侃,甚至于挖苦的人物形象;魏积安、孙涛等人多使用山东话塑造朴实的人物,包括普通保安、小经理等;巩汉林多以操着上海口音的小男人形象出现……

小品这种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笑料及活跃气氛,常常会使用方言作为区分人物的主要方式:一个上海的白领操着一口浓郁的松江话间或夹带着洋径浜味道的“英文”;东北角色往往把“你瞅啥”挂在嘴边;当观众听到小品里有“hu”“fu”不分的台词,便可以断定这是一个南方人。

这里就涉及跨文化交际学科中的方言和群体认同理论。

三、方言与认同感

1.文化及其所带来的群体认同

要谈认同,必须先说文化。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作为一个典型的“泛概念”,要对文化下一个严丝合缝的定义,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较早被公认的文化定义来自爱德华·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复合整體,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不同民族,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原因,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些各色各样的文化使每个民族拥有独有的价值观、风俗习惯、行为准则、宗教信仰和语言等。这些从文化中衍生出的现象使一个民族得以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文化是特定群体和社会所有成员所共享的,这便是文化无可辩驳的民族性[3]。

文化具有民族性,随之带来了群体认同。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这些生活在相同或相似文化氛围里的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生活习惯和思考方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群体,拥有了群体认同。群体认同是一种确认和标尺,区分“我们”与“他们”,明确“我们是谁”及“谁为他者”。群体认同确认了共同的身份,也增加了群体与群体间的排他性。

评价群体认同最明显、最重要的指标是语言。在中国,不考虑为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有效沟通推行的普通话,对于群体最有效的区分是“区域化和地方化的汉语”,即方言,也称地方口音。

2.方言:一种内外群体的区别

语言是确定多个对象之间是否具有群体认同或者是否具有形成群体认同可能的重要依据之一。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能唤起人们的文化认同感[4]。当我们在外貌上无法区分一个人的身份时,常常通过语言分辨他的归属:当我们面对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亚洲人面孔时,很难分辨出他的国籍,但当他开口说出流利的韩语,无法使用中文时,我们自然会得出“他(可能)是个韩国人”的结论,而不会把他放进“中国人”这一集合。我们通过语言区别中国与韩国,这就是文化认同的体现。

方言最简单的定义指一个特定地理区域中某种语言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在地域上的反映[5]。例如,一个来北京上大学的湖南伢子,会自然而然地加入学校的湖南同乡会。他会在同乡会的活动中不自觉地讲湖南话。或者,在接到家里亲人的来电时,会主动选择湖南方言作为交流的语言,在结束通话之后,又会切换到普通话与舍友和教师交流。

还是以上段中的湖南伢子为例,由于方言的存在,他可以很快地进入在北京的湖南人社群,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借助方言这一交流的利器,他可以迅速地和在京的湖南人打成一片,缩短彼此的距离,互认乡党,把这些湖南人当作“自己人”。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自己人”实际上就是“内群体(in-group)理论”。这一理论实际上是“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的细分。在“内群体理论”中,人们往往认为群体内部的成员更可靠,成员彼此关心群体的利益得失,遇到困难首先愿意在群体内部寻求合作和帮助,成员对群体形成情感依靠,给群体带来向心力。

西方有关内群体认同的研究多采用民族、国籍、爱好、朋友、工作团队作为参照系,似乎与华人心目中的自己人群体存在一定的差异[6]。但笔者认为,对于中国的群体认同研究,西方的参照系并不适用。研究中国的内群体理论,方言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方言区分不同的群体:京派文化(北京)与海派文化(上海),内蒙古的东部区与西部区(东部区更偏东北口音,西部区受山西话的影响很大)等。

四、方言对于群体认同的影响

存在于我國各地的方言使得群体认同有了明显的区分标准,人们无须考虑其他不能立刻显现的因素,一旦进入社会参与交流,听到语言的同时,就完成了对他者的区分,明确了归属,获得了群体认同。另外,在地方群体内部,方言作为人们首选的交流语言,有利于人们迅速进入群体,缩短人际距离,加速交际活动的完成。频繁的方言使用明确了群体的分界线,不使用方言的人与方言群体进行交往,难免带来疏离感,这样的疏离感既进一步完成了群体的区分,更固化了群体内部的认同。

方言在有利于交际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首先,人们普遍认为说方言同全国普通话的大环境不相容。在大城市里的一些人存在普通话对于方言的优越感。这种隐藏的但确实存在的优越感,对于方言文化的保存是有害的。

再回到开篇有关春晚小品的举例。由于方言的存在,人们很容易分辨小品中形象所属的群体——东北的大忽悠(赵本山)和上海的小男人(巩汉林)。在分辨这个小品形象属于何种群体成员的同时,人们也完成了对于自我的群体认知:我是否属于东北人(上海人)?并将小品中的人物性格投射在自己身上:我们东北人怎么就成了取笑弱者或者喜欢忽悠他人的人了?抑或出现“幸亏我不是东北人(上海人)”的定势(stereotype)。这样的负面定势进一步形成了内群体偏见(in-group bias),让群体更加排外,有可能加深社会群体间的误解和分裂。

五、结语

借助对春晚小品的分析,进一步引入了方言和群体认同的讨论。通过讨论,笔者认为方言是群体认同的一个重要体现,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方言明确了群体认同,固化了群体认同,是群体认同的重要体现;群体认同为方言的使用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方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纽带,体现了母语的魅力和地方文化的魅力,这无疑是需要保护和珍视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增.吾国吾民吾乡人——中国地域文化概观[N].北京日报,2010-02-08.(转引自《央视春晚南北文化失衡现象分析》,井经纬,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5月.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曹思远.试论以方言为纽带的文化认同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5).

[5]张海钟,姜永志.方言与老乡认同的区域跨文化心理学解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

[6]赵卓嘉.自己人认同:基于西方内群体认同概念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5,30(5).

猜你喜欢
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红楼梦》中大同方言补遗五则
我家的方言
谈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