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往本质观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

2021-12-17 13:50黄艳梅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黄艳梅

摘要: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是新课改的重要价值追求之一,也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交往本质观认为教学过程即师生交往过程,师生的教学交往是双向互动的、是互惠互利的。以教学交往本质观作为探讨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切入点,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基于教学交往本质观的视角,分析当前我国师生关系存在的功利化、单向化、淡漠化等问题,提出以平等对话、双向互动、情感交流为基本内容的建构框架,对解决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师生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学交往本质观 师生交往 师生关系

1971年K.沙勒与KH舍费尔首次提出将师生交往这一因素纳入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教学交往论学派,此后,俄罗斯学者季亚琴科正式提出了教学交往本质观。近年来,教学交往本质观逐渐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其地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进而得到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关乎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学交往本质观所蕴含的师生交往观,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教学交往本质观

教学交往本质观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和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①(71)“教学本质上就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一定的教学媒介,教师在引领、协助学生进行知识改组与创造中,通过师生间的‘精神性交往”实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和精神境界的豁然,以求学生完美人格达成的一种活动”②(78-82)。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间的特殊交往,这种交往是双向的,师生在交往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一)教学过程是师生特殊交往过程

教学是一种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师生之间存在一种互动性的特殊交往关系,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交往目的的特殊性,师生间的交往不同于生活中的一般交往,师生间的交往有特定的目的,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化发展;二是交往内容的特殊性,内容是经过专家精心设计和挑选的、净化的人类文化精华;三是交往主体的特殊性,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师生双方扮演的是担负不同社会期望的社会角色;四是交往方式的特殊性,一般生活交往通常是自发的、盲目的或者无意识的,师生交往具有高度的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它是通过特定的文化中介,在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殊交往活动。

(二)师生交往是双向互动的

你交我往,有交有往,则为交往。交往依赖于主体双方的共同参与、合作,离开其中任何一方的作用,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教学交往是师生彼此间情感沟通、精神传递、思想交流和观念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双向的过程。师生间的交往除了语言表达层面的互动外还有心理层面的互动,如暗示、感染、模仿等,教学正是通过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理解的实质性双向互动生成的,没有师生主体间的双向互动,就不是真正的交往,也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

(三)师生交往是互惠互利的

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师生间的差异为彼此间互惠互利、教学相长提供前提条件。“教学不只是一个认知性的掌握知识——发展智慧潜能的过程,还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彰显、丰富的过程”③(58-62)。学生在与教师的教学交往过程中可以习得知识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形成个性化人格,为其社会化发展奠定基础。教学交往中教师的知识经验、能力素养、人格魅力等可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从学生的成长中受到鼓舞,体会到自己的劳动价值,实现事业理想。可见,在教学交往中,师生间是双向收益、互惠互利的,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亦可促进教师的教。

二、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方式等,但在教学交往活动中,他们是共同参与、相互协作、共同成长的。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习得和品格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然而当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师生交往目的功利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过渡到社会转型期并采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上新媒体时代的兴起和发展,加快了外来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扩散。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迁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功利性特点不可避免地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教学中,使教育过程、师生交往过程掺杂了利益因素,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权力主义、形式主义是师生关系出现功利化倾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师生交往动机和行为存在一定的功利性。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将教师的晋升机会、工资水平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相挂钩,导致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倾向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忽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在带有功利化倾向的师生关系中,“师生交往的目的仅仅在于知识的记忆、存储与再现,不关注师生作为生命存在的意义的实现”④(53-57)。例如,在高校中存在学生以教师的话语权大小和掌握学术资源的多少作为选择导师标准的现象,一些教师为了取得较好的学生评教结果,在课堂中有意取悦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等,这些现象都反映了师生交往目的功利化倾向。

(二)师生交往模式单向化

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还是单向的理论灌输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课堂管理者和实施者,学生是顺应者和服从者,尽管师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进行互动,但很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常常是机械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被忽略、弱化。

在单向理论灌输教学模式下,学生大多数是在教师的命令和监督下进行服从式的学习和机械化的记忆,师生间交往交谈的内容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讲解、技能方法的传授层面,这种单向、线性、机械化的课堂问答,忽略了师生间的交往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师生间不仅在学习内容、知识层面没有有意义的互动,更没有心灵、精神、情感的深入互动。这样的师生交往模式形式化、单向化色彩浓重,师生之间无法实现知识共享和情感共鸣,再加上当今融媒体时代背景,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新技术手段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相应减少师生互动,导致师生双向互动效果大打折扣。

(三)师生交往情感淡薄化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面临的压力增大,学生学习、升学压力逐渐增加,教学活动很多时候被视为一种“任务”,师生间的交往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和“学”的任务,师生间的交往被异化为纯粹的知识交往。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重知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将教学活动简单固化为教师说教和学生听教的师徒关系,心灵、情感上的深入交流被忽略,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关系淡薄,交往中缺乏关爱、温馨、和谐的氛围。

人都是有情感的生命个体,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情感的支持,教育教学目标追求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情感、没有爱,教育教学就会变得冷冰冰。情感淡薄化的师生交往,忽略师生的情感体验,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的丧失。一些教师在课堂之外很少与学生交往交流,即便有交流也大都是关于学习内容的答疑解惑,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很少有对学生生活和心理诉求上的关怀。师生缺乏情感交流容易导致师生间产生心理隔阂和情感落差,造成彼此不理解、不信任,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三、教学交往本质观对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启示

教学交往本质观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进步的交往过程,师生间是平等、双向、理解的关系。师生关系出现的功利化、单向化、淡薄化等问题影响教学质量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教学交往本质观融入师生关系建设,有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

(一)注重民主平等的价值追求

民主、平等是当今盛行的社会思潮,建构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题中之义,以往关于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等观点已不再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教学这一特殊交往活动过程中,教师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生活阅历等方面一般高于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是控制者、主宰者,学生都是有独立思想和独立认知能力的个体,教师要秉承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信念,充分肯定学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在性。

在以师生对话、交流为基础的特殊交往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教学对话情景的组织者、创造者、倾听者、参与者,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掌握学生的问题和个性差异,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教师要放下“教师权威”充分展现民主、平等的精神,营造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将学生视为人格平等、地位平等的独立个体,理解尊重每位学生,让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尽情表达,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强化双向互动的交往方式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主体双方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师生双方可以自主地选择何时交往、怎样交往,而不是机械、被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师生间的交往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简单机械相加,在这个特殊交往过程中双方是互相构建、互教互学的,因此,师生间的交往方式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主体双方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共同在教学交往活动中发挥作用。

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及活动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改变单向、被动接受的学生学习方式。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一味地“讲”、说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营造宽松、理解、尊重的教学氛围,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话语权,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做,自信、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疑惑和观点,实现师生间真正有意义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精神,促进其个性全面自由发展。师生间互动的双向性除了体现在教学内容层面,还体现在生活、精神情感上,教师课余要多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学生生活、心理上的动向。

(三)夯实情感交流的现实基础

学生时期是人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对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这个阶段的显著特点之一。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需要的不仅是一个学习理论知识、掌握方法技巧的场所,更是一个能表达情感的场所和充满爱与信任的成长环境。因此,师生间的教学交往不仅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归属、人格得到尊重。教师在师生交往中一方面要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为学生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班集体,让学生体会爱与被爱的情感,体会集体的温暖,感受到教师和同学间的情感关怀。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外,在生活上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当学生遇到困境时,教师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帮助学生,将真情实感融入师生交往过程中,让学生在师生交往过程中体会到关心、包容、价值感、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来自教师的积极关注,及时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和生活,还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师生间和谐关系的建构。

注释:

①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9).

②杜尚荣,郑慧颖,李森.再论教学本质:复合型特殊交往说——兼论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3(03).

③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02).

④陈祖鹏.师生交往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解释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参考文献:

[1]李森.教学交往观的确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教育研究,2002(09).

[2]杜尚荣,郑慧颖,李森.再论教学本质:复合型特殊交往说——兼论基于人文关怀的教学价值取向[J].现代教育管理,2013(03).

[3]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02).

[4]陈祖鹏.师生交往的实践困境及其超越——解释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09).

[5]孫小雯,任凤琴.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新型师生和谐关系建构[J].理论观察,2019(11).

[6]杨靓.师生关系的困境与突围[J].新教师,2020(01).

[7]郑会敏.教学交往的缺失与模型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10).

[8]王以雷.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6(3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