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合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

2021-12-17 14:23朱纯欣
文教资料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业链

朱纯欣

摘要:本文分析“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的内涵,提出“三链”的组织形式,分析“三链”融合的价值,并探索基于“三链”融合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教育链 产业链 创新链

习近平同志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肩负着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教育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培养堪当国家重任、时代使命的创新拔尖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入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1]。鉴于此,通过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探索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三链”融合概述

(一)“三链”的内涵

“三链”是指“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入力资源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培养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各类人才的全新视角。

第一,教育链。教育链的核心是教育。有学者提出教育链是以学生为教育起点,以教学各环节为中心,以就业单位为终点的教育链条[2](88-91);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实效视角,构建教育链模型,提出由时间流、空间流、知识流、人员流、物质流等基本要素[3](31-39)。本研究的教育链以创新创业为主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目标,构建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运行链式结构。

第二,创新链。创新链的核心是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产业研发技术创新。学界从过程性的视角建立创新链构建、运作和结果的整合性分析框架[4](56-64);或从创新链的聚类角度将其分为全球创新链、制造创新链、科技服务、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等[5](10-18);或以创新链视角探讨科技财政补贴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效果[6](15-25)。本研究的创新链以探索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提高我国在基础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竞争力为创新目标。

第三,产业链。产业链的核心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向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学界认为产业链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本质是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7](36-43)。本研究的产业链以地服务方经济发展为需求,建设行业特色鲜明、产业效益良好的成果转化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提供新思路。

(二)“三链”融合的组织形式

“三链”融合有以下三种组织形式:一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所谓科教融合;二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所谓产教融合;三是教育链一产业链一创新链的融合,形成三链循环、环环相扣的闭环链条,协同育人,所谓“三链”融合。如图1所示:

图1 “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科教融合: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国内有关科教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对科教融合的内涵进行阐释和解析。①理论方面。学界有学者以中西方科研与教育内在逻辑演变过程为切入点,定义科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梳理科教融合理念经典理论,探索科教融合的本质意义,即“科教融合实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人道主义的高等教育精神”。②实践方面。通过对高校科教融合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科教融合改革政策、院校层面体制机制及师生层面认知偏差角度阐述践行和实现科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探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教融合实现路径。国外关于科教融合的研究论述相对起源较早,形成了比较丰富且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体系。德国高等教育学家洪堡提出了科研与教育的关系问题,确立了统一原则;随后加塞特、吉尔曼、博耶等相继提出科研是一种培养人的过程和途径,倡导科研和教育有机结合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共同选择;伯顿·克拉克等学者通过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探讨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教学组织和师生评价制度改革等现代大学管理角度,探索如何完善科教融合。

第二,产教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①产教融合的内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务院印发相关文件提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近年来,学者们就产教融合作了进一步探讨,李玉珠根据已有的研究总结出产教融合由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到校企合作关系,再发展到教育与生产交叉制度的演变[8](24-28)。②产教融合的模式。李勤道等从高校与企业、课程与标准、专业与产业、教学与生产等几个方面的合作联系探索产教融合的模式。国外的产教融合研究主要从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提出学校主导模式、校企并重模式、企业主导模式等类型。

第三,“三链”融合: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面向产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转变,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为现代化大学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指导,是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面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氛围浓厚、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一体化的高校建设多主体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近期,学界李滋阳等就“教育链一創新链一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放开管制干预、形成支持合力、健全容错机制等构建策略及建议。学界关于“三链”融合的研究在提出概念、厘清内涵、宏观角度方面提出建议,对于“三链”融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还鲜少。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校“三链”融合探索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为本研究开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各自范畴独立开展,未能紧扣“教育链一产业链一创新链”的三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未形成有针对性、制度化、体系化的理论和应用成果,缺乏应有深度,从“三链”融合角度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鲜少,缺乏应有的探索与实践。

二、“三链”融合的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第一,本研究探索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提出多个符合高校人才特点的实施路径,为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解决提供高校解决方案。从构建“教育链一产业链一创新链”三链融合的角度探索培养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人才的突破模式和路径,在理论上扩展现有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

第二,本研究丰富高校人才培养的理论创新。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三链”融合的内涵、价值、路径,解决当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从“三链”融合的角度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高校等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供可参考的范式,为服务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提供重要的管理支撑和对策建议,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

(二)实践价值

第一,本研究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取得重点突破。结合高校特点、工作实际,紧扣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现实问题,突出实践导向,提出“教育链一创新链一产业链”三链融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为我国高校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做好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工作提供重要指导,为我国高等教育育人体系探索贡献智慧和方案,为培养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的人才提供全新视角,形成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第二,本研究契合当前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深入挖掘“三链”融合的基本内涵及融合形式,紧扣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破解当下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培养倾向,注重实效,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拓宽渠道,搭建交流平台,为破“五唯”提出可供参考的思路。有利于突破育人模式的已有框架、开辟新赛道、制定新标准,为落实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供对策建议。

三、“三链”融合的实现路径

(一)推进引企入教

面向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全面合作,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创新意识为前提,以提高人才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注重培养人才的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的融合。推进“引企人教”,量身定制,将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结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同时,协同育人,多方合力,调整培养方式,优化配置资源,探索新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创新课程体系。指导企业等参与高校教材编制、课程内容安排、专业设置等,积极建言献策,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深入考察调研,形成高质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课程、教学与教材。

(二)优化学科布局

一是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设置,按需制定方案,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匹配,打造特色专业,打造学科集群式发展,为企业行业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二是做到因业施教。依据产业、行业、协会、企业等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业施教,做到学科规划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专业结构与行业实际同步规划,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成立应用型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整合资源,共建共管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瞄准相关产业重大关键共性问题,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研究,共同建设联合實验室、联合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二是打造校企合作实境课堂。结合产业需求、经济发展需求、地方特色、行业优势及高校优势学科等,共同打造多主体合作,构建新型研发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共享、高效的教学平台。

(四)探索人才双向流动机制

一是构建双师型师资体系。探索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引育制度,设立产业导师、产业教授等,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校内科研导师及一名企业产业导师,探索双导师制,充分释放人才效应。二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打造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实施新型人才培养示范田战略,为相关院校提供可推广的办学经验,推进高校内涵建设,丰富现代化大学的办学内涵。

(五)完善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多元主体管理制度。基于现代产业学院,探索理事会、管委会等治理模式,应用政府、企业、高校等多主体共建模式,助推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二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强化协同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工作,构建多层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2019-09-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孙克新,李玉茹.对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

[3]邱世兵.教育链: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实效的新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

[4]史璐璐,江旭.创新链:基于过程性视角的整合性分析框架[J].科研管理,2020(6).

[5]丁雪,杨忠.中国情境下创新链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0(12).

[6]王斌,谭清美,王志华.科技财政能否透过创新链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绩效[J].中国科技论坛,2020(6).

[7]吴金明,邵昶.产业链形成机制研究——“4+4+4”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6(4).

[8]李玉珠.产教融合制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7(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业大学“协同创新”专项研究课题“基于‘三链融合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T201909);南京工业大学自选课题(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专项)“基于‘三链融合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ED2019C-0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SJA0215);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视角下研究生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b/2020/01/49)。

猜你喜欢
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贺州市全方位打造石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纺织非遗,保护链+产业链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产业链春之奏鸣
手机恶意软件产业链博弈及演化分析
孵化电商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