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的价值与途径

2021-12-18 13:03邱晓宣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党史教育途径

摘  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教育具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重要作用。民族高校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课程,将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主要阐述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的价值,进而探索融入途径,以期将党史教育更有效地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

关键词:党史教育;民族高校思政课;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4-0056-03

作者简介:邱晓宣(1998—),女,硕士在读,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1921年到2021年,百年寒暑,百载秋冬,几多风雨,几多荣光。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对民族高校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党史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价值。将党和人民奋斗实际历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用民族地区活的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开设线上思政课党史交流等方式,可以帮助民族高校更好地开展党史教育。

一、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大会上指出,“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1]对于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来说,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蕴含着宝贵的教学资源,是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因此,在民族高校思政课开展党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一)明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高校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

民族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高校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关键课程。由于国际国内的形势不断变化,西方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渗透到国内,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的普世价值观”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民族高校蔓延,导致民族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面临巨大冲击。民族高校具有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且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会更加容易成为渗透反面思想的“土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探索的历史。在多元一体的民族高校中,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无硝烟的战场,在民族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教育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关注“灰色群体”和“灰色地带”,了解党的历史,讲好党的故事,讲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外国侵略者、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故事。民族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历史,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得大学生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用辩证思维对错误思潮给予坚决抵制,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有力回击。

(二)增信:涵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

民族高校思政课对于坚定民族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沉渣在民族高校的泛起,导致民族高校的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学习党史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在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加强党史教育,通过学习党的百年历程,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冲锋陷阵的民族英雄,如久经考验的朝鲜族革命家朱德海。同时也体现出多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如由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各族人民组成的东北抗联精神[3]。许多少数民族同志在东北抗联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抗联总司令部参谋长李红光。民族高校思政课可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艰难历程和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让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深刻意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换来的。民族高校思政课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崇德: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民族高校思政课既要进行知识传授,又要深化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蔓延到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家国情怀淡薄。正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无数共产党人牺牲自我并为集体不断努力奋斗的历史。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学习党史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民族高校有其特殊性,民族高校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会回到家乡,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狀况直接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因此,民族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党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促进各个民族的和谐发展。民族高校思政课通过加强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可让大学生感悟民族英雄“英勇无畏、向死而生”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一心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坚信天下为公,引导民族高校大学生把个人的远大抱负和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力行: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干作风

学习思政课程绝不是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学生实际行动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形象。当前民族高校部分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每天观看搞笑视频、玩游戏,思想萎靡、精神不振,缺乏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孜孜奋进的历史,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质。民族高校思政课要重点讲述党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和开拓创新的历史,帮助大学生从百年历史中汲取奋进动力。大学生既是百年党史辉煌成就的见证者,更是下一个百年历史辉煌的创造者、实践者、奉献者。树立实干的作风是学习党史的根本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建设民族地区的骨干力量,民族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

二、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的途径

民族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民族高校思政课的党史教育效果不理想。中共党史是集党自身建设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史、中华民族奋斗史于一体的一部内涵丰富的教科书,对大学生的品格塑造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4]。针对目前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党史理论水平,必须努力探索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的途径,从“实”“活”“新”三个方面不断深化党史教育,不断从党史中汲取营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人才基础。

(一)“实”,各民族为党和人民奋斗实际历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目前,只有《中国近代史纲要》教材内容与党史教育有一定的重合,但也没有大篇幅撰写。没有党史作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能成為干瘪的说教,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会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对此,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民族为党和人民群众奋斗的实际历程,并与教材内容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要内容,而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的。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看到民族高校大学生与其他高校大学生的共同之处,也要精准地认识到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在引导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同时,也要联系各民族的历史经历。例如在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时,可以结合各民族为党和人民群众奋斗的历史,以此来突出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让民族大学生感受到今日的中国是由各民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再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主要围绕着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成为有道德和懂法律的时代新人为主要内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与总体目标一致,还应该突出讲授地区、民族、文化、宗教等本土特色内容。如在讲解“弘扬中国精神”时,纳入地方民族团结精神,可以结合各民族的民族英雄英勇就义、宁死不屈的精神,铸牢民族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高校各民族大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增加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用民族地区活的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目前,大部分民族高校思政课的党史教育仍采取一味灌输的扁平式教学方式,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蕴含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党史纪念馆、革命旧址、烈士陵园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民族地区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比如红军长征绝大部分路线和时间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苗、瑶、壮、侗、土家、彝、白、黎等近二十个少数民族。民族高校思政课必须深化党史教育,活化红色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坚持课堂上的引导和课下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民族红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厚的党史资源。延边大学可以依托延边“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红色资源,深化党史教育。通过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根据地等,带领民族高校大学生重温革命故事,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利用民族地区的红色资源,可以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对党史的认识,厚植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润“红心”、铸“红魂”,增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红色记忆”。

(三)“新”,开设线上思政课党史交流新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5]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党史教育融入民族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技术路径和教学方法,让思政课“新”起来。民族高校应该紧跟形势,开辟党史教育线上交流新模式,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让党史教育乘“云”而上。首先,民族高校应该建设具有民族高校特色的红色网站,在网站设置民族英雄人物、民族党史事件、民族历史、民族革命文化等栏目,并增设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互动专区,在网上进行思想交流和平等对话,以此激发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史学习的兴趣。其次,思政课教师把有关党史的素材、资源、电影等形式传送给学生,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党史,达到自我教育目的,丰富民族高校大学生党史知识容量。最后,民族高校思政课教师可结合“学习强国”“知网研学”等APP,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对民族高校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受限的缺陷。

三、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民族高校思政课加强党史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民族高校必须深化大学生的党史教育,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党史教育贯穿于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在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上发挥党史应有的作用和贡献,以此激发民族高校大学生筑梦、圆梦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1(07).

[2] 习近平. 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侧记[N]. 人民日报,2013-07-14.

[3] 袁中树. 抗联精神与东北文化传承[J]. 长白学刊,2013(05):120-123.

[4] 程刚. 隐匿与彰显: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中共党史教育[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7):38-44.

[5] 习近平.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

(荐稿人:魏一鸣,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党史教育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几个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