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21-12-18 02:25彭湘萍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彭湘萍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在当今文化传播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的全球化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国人正确意识形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引导人们更加了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抵御外来意识形态入侵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进而分析出我党目前在以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關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析;涵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064-04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深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

西周初期,周公旦辅佐周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促成了周朝的礼乐文明,教导百姓要为国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有爱。周公旦的主张对民众的思维准则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意义[2]。春秋战国时期,孔孟老庄等先秦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当时的先进思想,为后世中华文化的繁荣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孔子最早提出了“仁”的概念,以“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教导人们要遵守礼制、待人宽容、懂得忠恕的道理。孟子对孔子提及“仁”的内涵进行了发扬,提及了针对统治者的“仁政”概念,告诫统治者实行仁政,对待百姓要采取爱和包容的态度,即“以德服人”。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庄子所继承,庄子指出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特意去指导,即“逍遥”的人生态度。古人认为,一个人要成大器,首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修养自身的道德,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3]。经过隋唐之前的分分合合,到了唐宋时代,儒学发扬发展至新的阶段。到了宋代,理学兴起,儒学内容更加丰富,儒学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修养,强调人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彰显了人的尊严,其思想精华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在为当代中国人留下丰富精神遗产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特性的体现,反映了社会制度、社会运作的基本原则及社会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向。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时代问题和历史任务的价值思考和回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也不一样,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重大理论贡献[5]。这一回答,既超越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又超越了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价值观问题上的重大理论性概念[6]。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体现了社会中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反映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渊源

价值观取决于该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该社会的思想文化土壤。当今社会,坚持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相对独立性、历史继承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特性,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都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7]。

1. 国家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即国家的富裕和强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太平盛世、繁荣富强等成语正是寄寓了这一思想。“民主”是从上古时期就有的民本思想,其核心含义也和当代的以人为本思想有许多相似。“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尊主泽民等思想都与当代的民主思想有很多一致之处,为当代民主思想增添了光环。“文明”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论语·季氏》中“不学礼,无以立”,《礼记·曲礼上》中“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等,都体现了民本的思想。“和谐”则是存在着差异和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统一,所谓“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不一讲”便是如此,《国语·郑语》记载了史伯对“和”的解释,可谓深得“和”字之真意,他说的“以他平他谓之和”“若一同裨同,尽乃弃己”,得出的结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寄”也表现出和谐的思想[8]内涵。

2. 社会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标准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谈及“自由”,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由而人乎哉?”反映了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就在于意志自由。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是不缺乏自由精神的,它是我国现代自由精神生根发芽的沃土,现代意义上的自由也将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实现,从而不断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谈及“平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都蕴含了平等的观念。比如儒家提出“天下大同”的设想;法家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墨家提出“兼爱非攻”的思想。这些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和立场传达着对实现社会平等和谐的共同期许。谈及“公正”,公正作为一种美德,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备受推崇。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以正治国”,《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记载[9]。公正历来被看作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代代传承。公正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价值追求理想,是衡量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首要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谈及“法治”,我国古代法家的思想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中“法治”思想的重要来源。

3. 个人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

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价值观追求并解决了国家要培养怎样的好公民的重要问题,是每一位公民都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才能肩负新时代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敬业才能制造更大的个人价值,诚信才能获得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友善才能建立更融洽的家庭关系。自古以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蕴含了这些思想。比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蕴含了深刻的爱国精神;《尚书·周书·周官》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表达了古人的敬业精神;《论语》中“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表达了深厚的友善精神[10]。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和资源。但这并不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能够在这土壤中自然地长出来[11]。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于文化创新与发展,任何一种社会文明形态与价值观念的发展,都需要根植于已有的文化传统土壤。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文明和价值理念的发展过程,都绝不是对以往和外来文化的简单继承或照抄生搬硬套,而是进行加工改造和革故鼎新的工作之后加以合理吸收。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培育的过程中虽然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土壤,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孕育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根脉,更是国魂与民族精神家园。但在五千多年的人类共同文明史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激进反对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初大批引进西方文化,这使得当今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出现断层。20世界80年代末,世界各地兴起了“国学热”。一大批孔子学院建立起来,传统文化教育逐渐复苏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当今世界文化正处在大发展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和撞击,人们对文化的选择越来越多样,这不免会减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有研究进行调查问卷发现,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基层群众占百分之九十以上”[12]。在这一研究中,特别提到了中青年这一人群,因为他们都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时期,思想活跃、开放敏锐,颇受西方文化影响,使得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不甚了解,甚至出现了对其贬低、不屑一顾、麻木不仁等的现象。在他们看来,中华传统文化是落后的,只有抛弃掉,全力向西化文化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评价方式看齐,中国才能走上现代化之路,这种“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在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导致二者在实践中相融效果不佳。

(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造成精神信念的缺失

目前在我国,多元价值观带来的冲击主要表现为精神信念的缺失。精神信念由价值观和人生观构成。人如果没有了精神信念,就会失去对理论的控制和束缚,失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进而缺乏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最后成为一盘散沙。这一直接结果便是导致了社会信用的严重缺失,主要体现为个人失信和弄虚作假的行为盛行。但多元化价值观的出现,势必造成人精神支柱的多元化,更容易产生倾斜的现象,愈发加剧人们理想信念的缺失,使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认同遭遇重大挑战,甚至存在着被“边缘化”的风险。

(三)媒体在文化发展中的舆论导向和支撑不足

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飞跃,网络数字技术更是迅速发展。当今社会,许多国家传播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社会舆论都要通过新媒体来实现,新媒体成为许多国家不可缺少的因素。新媒体以社会全民性与大众化的社会价值为引导取向,不同程度广泛地在社会中以人性化的方式加以传播误导,如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平台。一些用户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年纪小、社会经验不足等原因,随意在这些平台上发表一些抹黑中国文化的言论、链接。他们在传播这些内容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不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由于网络平台的自由性,他国利用网络内容如影视剧、广告、综艺节目等方式传播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文化、价值观的渗透。这些现象都给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人们必须用当代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辩证法理论来重新审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把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具体国情实际相结合,批判性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唯有始终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地位,中华优秀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客观发展要求变化。才能产生符合当代社会的新鲜元素,从而造福于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伦理道德,提出许多美好的社会愿景,其中大同、小康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向往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共产主义实现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有很多互通之处。譬如“学而时习之”“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正是实践的重要性。另外,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民族基本政治思想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下,在当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主义文化体系中的经世致用政治思想和现代马克思主义所强调提倡的实事求是之间,都存在有着类似的政治观点,人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围绕当代中国的实际进行

价值观具有社會历史性,当代中国所要培育的价值观既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同时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培养与实践,需要与我国当代发展实际相结合。在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大的现实环境,脱离了现实的实际,就脱离了这个时代的特色;离开了我国久远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就失去传统价值观的魅力。唯有立足现实与历史层面,将培育与践行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顺利进行。

(三)用新媒体来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方式

运用新媒体来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增强对网络新媒体优势的认识,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接受面广、形式多样等优点,可给传统文化的宣传带来便利;其次,用新媒体呈现出的传统文化应当注重技术创新,使之在拥有丰富题材的同时呈现出崭新的视觉效果,在新媒介的环境下,以新的媒介技术推动传统文化的再生产,创新构思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传统文化作品,使人们在新媒体时代,运用独特的方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传统文化需要革故鼎新,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人们应合理利用网络媒体为载体进行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的新颖,以新颖、创新的形式载体来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不符合时代发展、落后的文化,则应加以剔除。

五、结语

总之,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伟大的文化财富,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就如何加强二者的融合贯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

[2] 郑晶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7:6.

[3] 张博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9:12.

[4] 陈静. 儒家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探索[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20(01):8.

[5] 李建华,夏建文,等. 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9-10.

[6] 齐文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9:8.

[7] 孙熙国,孙蚌珠,张守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沿问题研究[M]. 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78.

[8] 孙熙国.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大源头——以《易经》和《尚书》为中心的考察[J]. 理论学刊,2008(08):95-98+128.

[9] 卢新星.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

[10] 胡勇刚. 武术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J]. 社会科学家,2009(03):156-158.

[11] 黄志坚. 强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文化根基[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9(03):5-9.

[12] 王红英,安玉宗.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途径研究——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居民的调查[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18(12):33-36.

(荐稿人:李星辉,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