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力新高考志愿填报探究

2021-12-18 02:25孟伟尚宇辉赵笑菲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解决方案人工智能

孟伟 尚宇辉 赵笑菲

摘  要:高考作为我国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以及每个家长、考生关注的焦点。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与实施,考生志愿填报难度不断升级,“大数据”“AI技术”发展迅速,AI智能预测理论在高考志愿填报上的优势更加凸显。本文分析了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志愿填报的变化以及考生、家长面临的困难,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高考志愿填报中应用的现状,以河北省高考录取志愿填报为例,论述了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完成高考志愿填报,为考生、家长提供科学合理的志愿填报解决方案。

关键词:AI技术;智能预测;志愿填报;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1-0140-03

一、新高考志愿填报的主要变化

2020年12月,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河北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标志着河北省2021年“新高考”进入实质性落地实施阶段。《方案》中,特别是高考志愿填报成为家长和考生关注的焦点,并发生了显著变化。

志愿单位发生了变化。新高考模式下,志愿设置由以学校为志愿单位变为以“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批次的志愿单位,即1个“专业(类)+学校”为1个志愿。普通类考生每次最多可填报96个“专业(类)+学校”志愿,艺术、体育类考生每次最多可填报70个“专业(类)+学校”志愿。以“专业(专业类)+学校”为单位,突破了学校的限制,突出了专业的重要性,更好地维护了考生的利益。

增加了选考科目要求。改革前考生填报志愿时,同一个科类,考生基本可以填报拟报考学校的所有专业(有特殊要求的除外)。改革后,考生填报志愿须符合拟报考学校专业的选考科目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因此,考生需要关注每个拟报考学校专业的选科要求。

针对以上新变化,考生填报志愿时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和生源省份招生政策,阅读高校招生章程、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招生计划等,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填报。然而,考生及家长在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报考经验的前提下,在成百上千的“学校+专业”组合中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等同于“大海捞针”。寻求一种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样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渐渐地走进人们的视野。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市面上涌现出各种志愿填报机构。其中不乏打着科技的幌子,宣称所谓的“人工智能”“科学预测”“智能分析”等[1],无疑增加了考生和家长的盲目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通过志愿填报辅导或辅助软件获取志愿填报信息的比例在不断攀升,从2020年的28%增长到32%。但在这些“高大上”的专有名词背后,考生和家长对“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仍然缺乏理性认识。

二、“人工智能”在填报高考志愿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据丰富度与可靠性存在不足

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实现方法就是训练预测模型,要想实现智能精准填报高考志愿,需要海量的数据来训练预测模型,将历年的高考录取分数作为最直接的数据来源,将历年的高考录取数据用数学的方法表示,通过训练学习从而得到具有一定预测能力的人工智能模型。然而,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无论是招生政策、招生规模,还是考试规则、考试分数、录取规则等较之前无不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各地高考政策的不同,再加上录取批次、招生科类、录取模式、投档规则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数据的丰富度与可靠性并不高,直接影响了人工智能模型预测能力。现有的技术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减少数据变化的差异性,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二)“人工智能”在填报高考志愿上预测能力有限

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与精确度取决于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学习程度,建立的前提是通过丰富的、可靠的大量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在规则不变的情况下,数据量越大,学习效果越好,越稳定。

在规则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学习出的模型大概率只能学到很浅的“知识”,系统预测的能力会受到极大限制,准确率也会很低。随着各省市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无论是招生政策,还是录取规则都同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高考志愿填报“预测能力”而言,人工智能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不能规避潜在风险,“人工智能”并不智能

首先,人工智能填报志愿建议完全建立在往年录取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新成立的院校或者新增设的招生专业,由于没有往年数据作为参考,系统是不会建议考生填报的。如果不进行人工干预,过分地依赖智能填报系统,会使考生错过一些心仪的院校或专业。

其次,为了增加系统本身的准确率,大部分智能模型算法都是比较“保守的”,存在所谓的“压分”现象。系统在决策推荐学校和专业时,往往要比实际的分数低15—20分,才认为是稳妥的。虽然考生可以被院校和专业录取,而实际上是以“浪费”自己的高考分数为代价。

再次,对于实行特殊网上填报志愿模式的省份,人工智能填报系统不能对其准确加以甄别,只能依靠人工操作。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动态排名、精确定位”网上填报志愿模式,在该模式下,省级招生考试部门动态实时提供排名、动态提供阶段性统计信息、分时分段控制志愿修改。由于在网上填报志愿过程中,不同分数段的考生填报志愿结束时刻不同,相对高分段考生先结束,相对低分段考生后结束。因此,需要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关注每次填报志愿前的公告。

(四)人工智能填报高考志愿领域泡沫化严重,应用需谨慎

近年来,人工智能获得了广泛关注,伴随而来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融资也水涨船高。这场热潮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只要创业公司宣称自己用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就能多吸引30%的资金。但调查统计发现,这些带着AI标签的高考志愿填报机构中,约有一半不包含任何形式的人工智能技术。更残酷的是,一些类似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的系统根本经不起推敲,引入“霍兰德职业测试系统”完成所谓的学业测评从而进行专业推荐。实际上从心理学专业角度讲,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是做职业倾向评估的[2],仅为单一的性格测试,用于推荐选择大学专业是十分不科学的。一个专业可以有多个就业方向,不同的就业方向职业本身需要的性格都会有所不同,所以用性格测试来选择专业显得非常的“不专业”。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和家长不能一味地依靠智能填报系统,而是需要谨慎、回归理性,不要盲目跟风。

(五)人工智能填报志愿系统未来可期

目前,人工智能志愿填报系统还不够成熟,系统填报高考志愿不能完全替代人类决策,很多系统只停留在简单的数据查询层面上[3],随着高考改革、考试制度和志愿填报规则的逐渐稳定、相关数据的逐渐积累和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智能高考志愿填报系统”的预测能力和准确率会变得越来越高。学生及家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从庞大、纷杂的数据中筛选、甄别、定位志愿填报相关的关键信息,然后适当地进行人为处理后,最终作出决策。

三、“人工智能”助力高考志愿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系统工程[4],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兴趣,原来的文理分科对我国人才选拔、培养专才发挥很大作用。新高考选科的模式组合带来的志愿填报、投档录取的变化,有利的一面是尊重了考生的兴趣和专业选择权,也对考生和家长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充分了解学科专业特点,并把就业、考研和城市选择等因素要考虑进去,这样才不至于在高考后做出盲目选择。考生越早明确专业目标,越有利于增加学习指向性,提高学习动力。

俗话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这个时候,选择好的“人工智能志愿填报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那么,什么样的人工智能志愿填报系统才算是好的呢?在选择志愿填报系统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是社会认可度高,应用广;第二是数据更新速度快,检索查询准确率高,覆盖全面;第三是志愿填报场景覆盖面广;第四是指导建议客观翔实。这样,在填报志愿时,学生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考试成绩、高考的省份以及选择的考试科目等个人信息填写完成,人工智能系统就会给出多种推荐,如院校优先、专业优先、就业优先、读研优先、留学优先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优先度选择,例如输入想要选取的专业,就可以根据“可冲击”“较稳妥”以及“保底”三种不同的选项进行院校选择,还可以查看院校及所设专业详细情况等。有了“智能填报系统”的加持,填报志愿的前期准备工作可以轻松完成,为学生的下一步工作节省诸多宝贵时间。

经过上面的步骤,意向填报方案已经初步形成了,接下来只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工干预决策。

某河北省考生,2021年高考历史科目组合总成绩570分,位次7039,选考科目:历史+政治+地理;意向报考专业范围:法学、会计学、审计学、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意向学校所在城市不限。第一步,将考生上述信息输入志愿填报系统,计算机根据该考生报考意向,检索定位目标学校,输出推荐列表。推荐列表参考依据为近三年河北省投档分数线、投档位次。学校专业定位方法采用“等效位次估分法”,例如2020年某高校普通类招生(理工)录取最低分500分,省控线415分,线上85分,2021年,普通类招生(理工)省控线412分,预计412+85=497分;按照位次排名,500分在2020年位次排名116657,在2021年116657约在470分;预计2021年理工类分数线介于470-497分之间。通过以上方法得到的是以院校为单位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院校的投档分预估区间。对于新高考“3+1+2”模式下此种方法同样适用,只需要把院校录取最低控制线换成考生意向报考专业录取最低控制线即可。用同样的方法计算出近三年的投档分预估区间,再取其平均值,从而得到报考专业推荐列表。第二步,按照推荐列表中的预估区间值和自己的高考成绩做比较排序,将高于自己高考成绩的院校和专业放在前面,等于自己高考成绩的院校和专业放中间,低于自己高考成绩的院校和专业放后面。第三步,针对新成立的院校或新增设的招生专业,由于没有往年参考数据,系统不会给出推荐列表,需要人工查阅院校招生章程、计划和相关专业资料,作为填报院校和专业的补充。最后再找专业人士结合招生计划数等其它因素综合考量得到最终志愿填报参照表。由于整个填报过程中,参考的是近三年录取数据,对于考生的心理并不了解,最终填报结果不能做到100%精准,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考生利益的最大化。

四、结语

总之,目前的“人工智能志愿填报系统”还不够成熟,系统提供的报考建议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完全依赖,最终人工干预是关键,只有正确认识高考志愿填报过程,并合理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大数据分析,遵循科学性原则[5],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徐建中. 高考志愿填报岂能靠“AI”?[N]. 山西日报,2019-06-14(06).

[2] 卿青,汪丽娟.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学业规划之大学专业选择策略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9):130-133.

[3] 房源,冯文章,杜会永. 新高考改革下考生志愿智能填报对策研究[J]. 商业经济,2018(05):179-181.

[4] 杨吉才,韦量. “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科学填报高考志愿探究[J]. 广西教育,2020(23):52-53+112.

[5] 张华,沈小菲. 新高考模式下高考志愿填报探讨——以江苏省为例[J]. 湖北招生考试,2021(02):48-50.

(荐稿人:郭秀丽,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解决方案人工智能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倾斜解决方案研究
国产制浆造纸装备华章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UCloud云汉产品解决方案体系发布
2016中国大数据·最佳解决方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