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差异化教育体系下中小学发展现状及反思

2021-12-19 11:42钱豪勇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发展现状

摘 要:差异化教育是从“教育公平”概念的一种延伸和拓展。有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不太可能实现,这是因为人的天赋存在差异,环境也存在差异,如果一味追求教育公平而忽略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不去综合的考虑生理、心理上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不利于教学生态健康发展。[1]在我国教育体系改革中,就地区与学校之间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尚未充足且存在差异的现状来看,推行差异化教育体系的理念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而言是一条行之稳健且必然的道路。就当下而言,各地区,学校之间也在有意识的开展差异化教育,然而就当前其运行过程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分析及反思。下文就差异化教育体系下教师现状,学生现状,家长现状三个维度考察我国差异化教育现阶段发展状态,进而总结相关问题,最后提出一些相关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差异化教育 中小学 发展现状

1 差异化内涵及有关理念

在分析差异化教育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其内涵与相关理念,进而可以更好的探究其发展现状,有利于提高分析的深度。

1.1 差异化内涵

差异化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在分析垄断竞争市场时提出,企业在顾客广泛重视的某些方面,力求在本产品中独树一帜而达到有效的回避正面碰撞和竞争的目的。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其适用面广泛,其概念被延申到多种领域。以差异化战略形式体现。

1.2 教育差异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模式的扩大,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和素质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社会整体文化基础为目的。随着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导致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日渐显著。在这样的情况基础下,为了向社会提供优质人才的同时,普遍关注全体学生发展,教育领域的差异化势在必行。我国古代圣贤孔子的施教方式就有此方面的体现,朱熹在其《四书集注》称“圣贤施教,各异其才,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就概括的体现了差异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2 实行差异化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 自愿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互相同意才能组成一个延续的团体,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一个学生非常不喜欢一个教师,那么不管这位教师的教育哲学多么适合这个学生,也应该将它们分开。有相关研究表明跟自己认可的教师师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反之如果和一位有矛盾且不认可的教师学习,容易产生厌学心理。而在我国在实施教育差异化时,往往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比,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成绩作为结对标准。且有时为了提高学生应试成绩,建立强制性的学科套餐授课,在浙江地区部分学校全校学生报考通用技术这一学科,深入调查了解,学校为了提高学生高考成绩,在当下选科赋分制的背景下,选择较少人报考的科目,达成间接提分的目的。诚然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平均应试成绩,但却忽略了教育是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强硬的否决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一个学生不能了解和认可自己的学习模式,自发的去学习。那么就缺乏主动学习的心态。如此的学校代理选择,单一的促进了整体的成绩发展,却忽略了局部生态的发展问题。在实行差异化教育时,学校应当注意给予学生自愿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在健康的教学生态中良性发展。践行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目标。

2.2 多样化选择原则

在我国,就目前,学习成绩通常是社会参考一个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者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往往自诩人生阅历丰富,要求学生全心全意投入到学业学习中,而从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然而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往往是驱使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原动力,一个学生由最初的好奇心对新事物浅尝辄止而后有机会产生兴趣,从而自觉的学习和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就笔者来看,这样才是学习能力的正确培养方法,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能力。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但就目前来看教育者受社会多数群体共识的影响,过度着眼于短期学习效益的获取,将学业成绩作为教育的核心目的,遏制了学生兴趣发展。然,处于21世纪的新一代青年,需要的是开阔的视野和追求自我提高的能力,我们不能将目光狭隘的局限于学业成绩,而应该注重学生兴趣培养,笔者认为一个拥有多种兴趣爱好,同时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升自我,开阔视野,从而具有更强的自学驱动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敢于创新的学生远比一个学业成绩十分华丽,却缺乏内涵的学生更有学习能力,更适合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为了培养前者,我们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多种选择的权力,将发展道路的选择权交给他们,面对必要的学业成绩以正向引导为主,而不是强迫和压榨学生精力。

2.3 一视同仁原则

在差异化教育体系下,学校间和学校内部通常以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将其组建不同的班级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必然的导致了不同班级间学生性质的不同,如一些是由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的实验班,成绩中等的平行班,和成绩相对落后基础班。学校通常对于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要求也不一样。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第一执行者,在教育不同班级时,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存在差异,但在对学生人格问题上应当一视同仁,不以有色眼光看待不同班级和学生。在尊重差异的同时理解差异。

2.4 因材施教原則

不同学生由于所处文化环境,心理特征,学习成绩不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一样就显得不切实际。在差异化教育体系下,教育者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给予每个学生符合自身的学习要求,避免标准化,格式化教育模式,从而避免学习天赋、基础较差的学生“陪读”高材生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不断复习较为基础的知识,浪费学习精力。

3 普通高中差异化教育体系现状分析

就当下情况而言,教育资源还远未充足。我国k12教育阶段,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学校之间依靠自身教学水平及声誉吸引优质生源,实现第一次差异化分配,在此分配基础上,学校内部又根据接收学生学业成绩为标准,完成第二次差异化分配祖成班级。这种分配方式将成绩作为第一分配要素的运行方式,正是当下我国高中差异化教育体系运行的基础。关于这种分配体制对于教育生态中各个因子的影响,下文通过考察教师现状,学生现状,学校现状来反映分析。

3.1 学生现状

学生作为差异化教育的第一接收者,对于其现状分析,可以直观的了解当前差异化教育的部分现状。而对于学生现状的考察,因该基多个维度分析,下文就学生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与未来规划三个维度展开探究。

3.1.1 学习现状

根据统计研究发现,普高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大于职高学生,因为在差异化教学体制下,普高对于受教育者通识性素质和学业素养有较高要求。且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大学,而学业成绩则是进入大学的第一道门槛,这就不得不让学生集中大部分精力专注学业学习,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就我国职业高中来讲,而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薄弱、习惯差、学习态度不佳,加上大部分学生抱着毕业后就业的想法,大家对于文化课程自暴自弃,不重视文化成绩积累,学习氛围很一般。基于上述讨论,差异化教育下,培养全体学生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的目的达成不容乐观。

3.1.2 心理状态

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因为学习性质不同,对待学习通常表现出不同心状态,而状态对于学生学习效益具有特殊意义。据此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分析,对于探究差异化大方针下学生现状有重意义。普高作为初中学生升学的一个途径,近几年上线比率在50%左右,差不多二分之一的分流率。而我国当下的社会通识是学生上普高是考好大学的门槛,考上普高意味着进入更好的大学,毕业后拿到更好的文凭,再借助文凭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总而言之,当下社会对于普高的普遍看法是成为人才的门槛,是就业的捷径。大家对于普高的心向往之,认为普高的学习是提升身份的有效途径。因此上普高是大部分初中应届生家庭的梦想,因此在初中阶段,不管是不是有学习天赋和兴趣,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已上普高要求自己,部分分数线到达不了普高线的学生,家长认为普高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交大量集资费为办法进入民办普通高中学习。因此在普高中的学生一部分是有天赋的学术型人才,一部分是靠勤奋透支大部分精力达到分数线的中庸型人才,一部分则是靠集资费进入学习。三类人群中,第一类人在普高中学习是最有利的,凭借本身的优势,他们大部分能成长为优秀的学术型人才,为我国高段人才发展助力。而靠勤奋进入普高的学生,一部分由于初中知识较为肤浅,凭借努力就可以达到学习的较好,然而进入高中后,学习任务和难度的骤升,单纯的靠勤奋学习已然解决不了问题,后学习后力不足,所以在普高中他们渐渐消沉落后,沦为一类学生的“陪读”伴侣,连普高也难以企及。而另一部分天赋后天开发的学生,则借助普高为平台更好的磨砺自我。第三类交集资费的借读生,因为想有更好的学习氛围为出发点进入普高,然而由于天资和耐力都不达标,在普高的高强度学习氛围下也成为“陪读”,且大部分学生在普高借读毕业后仍是进入高职学习。普高落榜生则大多进入中职学习,就中职就读生的心理研究,上海的一项面对上海、云南、广州、山东13所中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令人深思。面对“选择就读职业学院的原因”这一问题,中职学生中72.2%的回答是“未能考上普高”。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因为主动的选择和提升自己能力,而是不得不选择,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差异化教育分流的失败,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普、职高之间社会地位差距的悬殊,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消极。综上所述,社会对于文凭的重视过度,学习的功利化心态使我国的大部分学生没能走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没能拥有正确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评估。社会对于教育的心理取向不是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而是功利化的效益追求。

3.1.3 未来规划

学生学习的目的,本质上是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储备,为未来赋能。如此看来,学生的未来规划能从侧面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在我国当下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普遍对未来缺少规划,k12教育的延递性,使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普遍关注当下学习效益,而对于未来的规划比较茫然。在普高教育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大部分普高学生学习的根本动机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除外缺乏对自我未来的思考。而职高学生的学习是基于一项技能展开,客观上讲也能作为未来规划看,但由于中國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教育中缺乏对个人未来规划的教育,学生对于技能的选择多是当下热门行业,是具有最高性价比的学校。且家长的干预程度较大,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在学校学习的专业上发展。总的来说,就当下而言学生在差异化教育体制下。不同学生由于所处学习生态不同,具体的学习表现也不同,成绩好的学生在良性的学习生态中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恰恰相反,经过二次差异化分配,处于学习性较差的学习生态中,学习积极性也不断下降,形成两极分化。而在k12教育中,学生对于自我的未来规划比较茫然,这也体现了差异化教育的局限性,即武断的决定学生学习性质,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能力。

3.2 教师现状

教师作为差异化教育的施行者,对于其现状分析具有丰富的价值。此处仍是对于普高和职高相对分析。

3.2.1 教学积极性

教学积极性是体现一个教师当下教学状态最好的体现,其教学积极性通常与其教学质量成正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普高内部,教师教学积极性也有不同的体现通常表现在对于学习成绩好,学习氛围强的班级中和教师教学积极性高,反之有下降趋势。而在职高中,教师对于自身工作认同感较低,从而导致教学积极性下降。对次分析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其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正向反馈和成就感成正比。

3.2.2 教学压力

就教学压力而言,普通高中,重点普通高中,职业中专的教学压力依次递减。这也是对于学生期望值的一种体现,成绩越好的学生,其自生学习积极性越强,自身期望也越高,自我驱动能力也越高,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正向引导为主。而成绩相对中等的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帮助和关心的地方较多,间接的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而职业中专,学生对于学习的认同感低,学校对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期望值也低,教师对于学生的引导效果也较差,因此教师和学生都陷入了得过且过的现状,教学压力低。

综上所述,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属性班级中,教师的任教状态各有不同。对于差异化教育创造出的不同学习生态,教師的教学压力具有差异,同时也间接影响了教学积极性。

3.3 学校现状

学校作为差异化教育的运行主体,具有具体方案内部制定和推行的职能。就当下而言,各个学校自身在办校理念上对差异化教育高度认同,也凭借自身特色开发出各类特色的教育模式。

3.3.1 另类的多样化课程

对于学业能力不同的学生,一些学校建立了多样化的发展选择体制,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就读。就浙江瑞安的一所民办普高学校,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该学校以宣传自生艺术本科率全是第一为招生特色,每年艺术本科上线名额都在100-200人左右,而这所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较低,就此来看,利用艺术考试上本科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属实是一项不可多得的福利。

3.3.2 实践困难

差异化教育理念上需要学校对于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制定利于其全面发展的学习方案,而就目前来看实践操作中,由于一个学校各个个教师教授学生基数多,多数教师对于学生只能有选择性的培养。一些教师关注成绩优异的20%学生,一些则对于学业成绩中游的学生格外关注,还有一些教师着眼于班级后10%的学困生。就此来看,由于教师精力有限,并不能对每一个学生全面的推行差异化教育,实践方面与理念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由于社会方面普遍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高度关注,造成各个学校间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军备竞赛”让一些有心办差异化教育的学校不得不屈从外部环境,不断压榨学生时间和精力投入标准课程学习,以期提高学校平均学业成绩,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差异化教育的实行处在一个理念上有心,实践上无力的状态。

4 对策及建议

4.1 对策

4.1.1 学生方面自驱发展

这个时代需要的是拥有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需要拥有多元化发展学习能力的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自学能力,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去开阔自己的视野,贯彻学习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终生学习的精神。对于自生的定位要有明确的认识,对于各类技能不要有偏见,对于自我能力提高要有信心和决心。在学习过程中以自我驱动学习为主,以自己的理想为自我赋能,培养多元发展,创新自强的精神。

4.1.2 教师方面信息化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教育在教育领域逐渐成为一个通识,信息化教育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给教师减负,从而腾出时间观察更多的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大数据功能,教师可以理性分析班级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薄弱环节,制定明确,科学的教育方针。同时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开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成就感。

4.1.3 学校方面增加流动性

学校作为实施差异化教育的主体,要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在差异化教育大方针下,要综合考虑不同阶段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对于课程安排和和班级分布要有较高的流动性,给予学生最全面的学习发展道路。同时对于教师也要实行流动性机制,让优秀教育资源流通而不是优秀班级独占,这一点可以通过日渐发展的信息化技术的线上教育方式实现。

4.2 建议

教育改革是漫长的,绝非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他的改革又是必然的,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在进步,为了培养符合一个时代的人才我们需要改革,中国尤为如此,我们从未如此接近我们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现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我们的教育需要改革,我们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公民和领袖,所以希望国家重视教学体系改革,成就一个自主赋能化的教育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公平而差异:基础教育的必然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7:56.

[2] 内尔.诺汉丁.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J]温州教育2020.01.02:89.

[3] 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中信出版社.2013:158.

作者简介:

钱豪勇:男,汉族,浙江温州人,浙江省瑞安市瑞祥高级中学。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及发展。

猜你喜欢
中小学发展现状
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