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和方式研究

2021-12-19 11:42谢海英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工作

谢海英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高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增强各族师生“五个认同”、不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1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必要性

1.1 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需要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思想理论界不断趋于活跃,思想文化相互渗透影响、交流交融交锋不断,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外来文化渗透影响问题日益突出。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学校要着眼于形势发展变化,教育引导师生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全面学习理解民族理论体系,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同心共筑中国梦。

1.2 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需要

随着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又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各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由于语言、风俗、生活習惯等差异,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交往和联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民族摩擦和矛盾。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高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创新、精心组织、高位推进,进一步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局面,营造有利于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环境,让青年学生打下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和感情基础,促进各民族学生在校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进步,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

1.3 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需要各民族人民共同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高校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是促进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进程。

高校作为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为此,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全面认识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情况和新特征,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2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机构,也出台了一些有关创建的政策,对创建的工作机制和条件保障机制作出了具体规定,基本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制度化、经常化。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要适应新时代、新特点,高职院校开展创建工作还是面临诸多困境。

2.1 创建理念思路不新

当前,随着招生政策的不断变化,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生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民族成分也越来越多,形势也越来越复杂。在这个背景下,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创新、开拓意识。一是在创建形式上,还局限于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板报宣传,不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新平台开展创建工作,特别是让各民族学生踊跃参与的创建活动少之又少,难以适应各民族学生多元化需求;二是在创建内容上,还局限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层面的老调子、老套路,没有紧扣新时代特点,对提升创建水平等内容缺乏思考,导致创建工作内容单调,甚至老化,导致工作开展没有活力,特色和亮点不凸显。

2.2 创建机制不完善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形成强大的合力。但有的学校只有学工部门或统战部门负责创建工作,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在资金资源、人员力量、部门协同等方面制约着创建工作的开展;在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和举措;“一把手”总负责的创建领导机构和统筹协调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齐抓共管、各部门各司其责、上下协调联动、师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些都影响了创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2.3 学生参与创建热情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还不宽裕,多数家庭为建档立卡家庭,而且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素质教育不充分、不全面。学生来校后,因受成长环境、生活经历的局限,性格比较内向,社交能力不强,学习、生活能力相对薄弱,对学习以外的活动不感兴趣,热情不高。

3 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和方式

3.1 构建“三个渠道”,强化宣传教育

3.1.1 构建常态化宣传教育渠道

一是建立民族创建微信公众号和专题网站,用活新媒体,构建橱窗、板报、广播、网络,进一步丰富网络课程、云课堂、微课堂等内容,使创建工作宣传有文字、有声音、有图像、有视频,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营造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浓厚氛围,促使创建活动有声有形,入脑入心。二是抓好宣讲教育。学校组建由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师、辅导员等担任的宣讲团,深入班级利用主题班会加强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普及少数民族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和谐共处。还可以借助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利用学生社团、学生宿舍,食堂等阵地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周末大讲台”,将宣讲教育知识入脑、入心。三是每年年初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制定宣传教育安排表,分月进行。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民族知识竞答赛,请专家、校友来校作民族团结专题报告等。四是形成家校协作模式,将民族团结宣传融入学校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交流中,并使之成为常态化,让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自觉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2 构建社会实践教育渠道

学校要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社会实践、红色教育实践和各民族学生交友联谊等活动,让学生从校内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地区开展专题调查研究,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让广大学生切身学习体念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现实感和有效性,升华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团结意识。同时,通过各族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通过学校辐射到社会层面,大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1.3 构建面对面课堂教育渠道

一是抓好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要从教师、教材、考核等方面重点开展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并给予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涉及面极其广泛,内涵极其丰富,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不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为此,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大思政”哲学类、社会类课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校学习文化知识中,自觉提升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二是抓好第二课堂。抓好第二课堂教育,对于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打造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讲深讲透,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知识竞赛、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3.2 开展“三个活动”,丰富活动载体

3.2.1 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如举办民族新年庆祝活动,如藏历、彝历新年;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开展民族文化图片展、民族服饰展,通过民族服饰、歌舞、及风俗表演,以多种形式展示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帮助学生直观学习、了解各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知识,接触到更多的民俗民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组织参加省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各民族学生一起过中秋、端午等传统佳节;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营造各族学生筑“小家”、爱“大家”的良好氛围,为全校各族学生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和增进友谊的平台,以优秀民族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使创建工作有吸引力、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3.2.2 开展品牌建设引领活动

学校要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整体工作计划,每年的创建活动,既要有新的项目涌现,又要有已经形成品牌的项目延续传承。要精心组织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校村“连心共建”活动,创作民族文化精品、校园文化活动精品。如“民族文化下乡”“民族故事大家讲”“民族节日大家过”“民族舞蹈大赛”“民族歌手大奖赛”“成长面对面”等有口皆碑的持续性项目,吸引各族学生踊跃参与,增进各族学生交流、文化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2.3 开展扶贫济困助学活动

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通过开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立学生奖、助学金;教师与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从思想、学习、经济上开展“一对一”大力帮扶;借助单位、企业及爱心人士等社会爱心力量,到校资助学生学费、生活费;爱心走访建档立卡户学生家庭,并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建立起了“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头对接机制,共同促进双向管理、双向教育、双向服务;帮助民族学生转变生活方式,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3.3 做好“六个注重”,提升创建水平

3.3.1 注重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学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构建具有指导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做到有载体、有平台、有措施,形成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要把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各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党组织共同落实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3.2 注重全方位全过程教育

高校学生年龄差异、年级不同,有着特殊的共性思想及行为特点。为此,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应具有连贯性,要环节紧扣、通盘考虑,不能留有空挡。要认真探索和实践分年级、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全过程育人新路径。低年级应主要开展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知识、各民族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以学业生涯设计为内容的人生规划教育,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与人生规划。高年级应主要开展祖国统一教育,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和以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教育。学生在学校整个教育過程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省情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辅之播放爱国主义影片、举办爱国主义知识竞答赛、举行文艺演出、参观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等特殊形式,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育模式。

3.3.3 注重师生两个群体教育

一是注重学生的教育。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从生源上看,各高校将教育对象更多定格在少数民族师生和本地师生;从年级来说,更注重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高年级相对淡化。实际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是普遍教育、全员化教育。只有对所有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做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依存,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注重对教师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民族教师的教育。专家学者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民族教师由于在语言、文化、心理方面的天然优势,更容易与少数民族学生接近,更容易了解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抓好教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4 注重选树创建典型

学校在创建过程中,要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发挥典型人物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激励机制,坚持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召开总结表彰大会,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加大培育和选树示范典型的工作力度,形成促团结、增和谐的强大合力,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在创建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3.5 注重开展创建理论研究

高校要促进创建工作常态化,助推创建工作良性发展,那就既要注重创建实践活动,又要强化理论研究,要不断总结提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一是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案例征集;二是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三是要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系列,制定专门项目申报、评审、立项制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并予以重点资助;四是要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主题提炼申报教学成果,总结提升创建先进经验,向社会推广,供兄弟学校借鉴。通过理论研究,加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增强创建针对性,提高实效。

3.3.6 注重强化创建工作考核

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从工作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事制宜地做好创建工作的考核。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教材、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纳入教学考核及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教学质量。要把创建工作纳入高校领导班子、部门、个人年度考核内容,加大绩效考核的权重,充分发挥考核的检验促进作用。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载体和方式的研究课题编号:Ycskl-075。

参考文献:

[1] 宋永志.《新形势下珠三角城市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载体及模式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

[2] 杨圣祥,陈英.《开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新模式》[J],中央民族报,2019-02-15.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工作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MINORITY REPORT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不工作,爽飞了?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选工作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