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进入媒体融合2.0:312021年主流媒体的全国两会报道探析

2021-12-19 11:42孙文文
成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政融合

孙文文

摘 要:全国“两会”是一年一度的重大政治事件,是时政新闻报道的年度大戏,也是检验主流媒体创新能力、媒体融合水平的比武场和竞技台。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亮点迭出,显示媒体融合已经进入深水区,可以称之为媒体融合2.0,并表现出四个明显的特征:一是从传统报道形态“嫁接”新技术的部分融合,到“5G+4K/8K+AI”的全面融合;二是融媒体新产品争奇斗艳,内容分发的社交化和平台化持续推进;三是传播创新从中央媒体向各地方主流媒体扩散;四是工作室制度等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发力国际传播竞技场。

关键词:全国两会 媒体融合 时政新闻 5G

全国两会是中国时政新闻报道的年度大戏,也是检验主流媒体创新能力、媒体融合水平的竞技台。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做了一系列新的探索,在5G体现出四个特征:一,从传统报道形态“嫁接”新技术的部分融合,到“5G+4K/8K+AI”的全面融合;二,融媒体新产品迭出,内容分发的社交化和平台化持续推进;三,传播创新从中央媒体向各地方主流媒体扩散;四,工作室制度等新的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发力国际传播。这显示出时政新闻已经进入媒体融合2.0时代,以下分别从技术、内容和国际传播维度进行探讨。

1 科技赋能、全媒呈现:两会报道的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是媒体融合的主要推手,近年来H5、虚拟现实(VR)、短视频、Vlog等技术创新被陆续用于全国两会报道。“5G+4K/8K+AI”在2021年更多地融为一体,产生全新的报道形态,而不是传统报道形态上进行新技术的“嫁接”。中央媒体探索的技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主流媒体所采用,创新的扩散效应明显。

首先,5G成为全面铺开的基础设施,两会所有会场、驻地等核心地点实现5G网络全覆盖,出现了5G短信、5G即拍即传等应用。疫情影响下的2020年,两会会期和现场报道被压缩[2],让2021年两会报道的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如新华网开发的5G即拍即传,记者将现场照片通过5G网络自动回传到采编系统,从拍摄到入库仅需5秒。5G直播背包内置设备主机、音视频处理终端、远程通讯服务器和一些软件系统,搭配一台外接摄像机就可完成直播的采集、处理、传输等整套流程。中国移动与新华网联合推出“新华网两会5G消息模拟体验”,公众在线实时查看两会热点调查、两会现场新闻,也可在线预约收看两会直播、定制专属两会日历。

更为重要的是,5G为4K/8K、AI等提供强有力的传输支持。“两会”期间5G SA商用核心网首次应用于媒体报道,保证了人民大会堂的实时画面以8K超高清画质不间断回传,观众能以裸眼3D效果融入会议进程。AI的应用也日趋成熟,带来更多沉浸式报道。以下简要整理部分代表性AI报道。

4K/8K超高清技术也有新的突破。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8K超高清电视试验播出信号传输至梅地亚两会新闻中心以及部分两会代表驻地,播出总台首次8K春晚、首部8K纪录片《美丽中国说》等超高清科研成果,委员通道直播报道也首次全程提供4K公共信号。这标志着从新闻现场的转播系统制作到总台信号分发,时政新闻全流程进入4K时代。“5G+4K/8K+AI”的深度融合已经不是创新个案,所产生的全新新闻产品是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央视网联合科大讯飞推出《AI助手带你走进部长通道》,AI融合两会大屏直播视频、VR视频、语音、文字等多模态话语,以真人形象作为模本,把部长通道的答记者问转化成网友与部长的一对一互动,将两会部长通道的现场搬进手机,其营造的场景感是以往难以达到的。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推出“5G+8K+新立方演播室”,采用实时8K信号画面直传+3D建模的方式,设置虚拟的万人大礼堂场景或其他立体场景,所实现的5G沉浸式多站点跨屏访谈属于全球首创。这一产品邀请北京朝阳医院医生陶勇、网络主播李佳琦等12位嘉宾一起,与网友和大会现场同步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与委员代表异地同屏进行无延迟对话。这突破空间壁垒的阻碍,营造了沉浸式场景。

中央媒体的创新探索正越来越多地被地方媒体所使用北京日报《2021全国两会直通车》专题中设“AR看两会”板块,其视频为记者现场通过AR眼镜拍摄。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使用“5G+MR”技术在北京代表驻地搭建虚拟演播室。这些产品展现了在成本控制的条件下,新技术的广阔应用空间,也说明中央媒体的探索存在溢出效果,为全国范围内的媒体融合提供了示范。

主流媒体不仅探索这些技术创新,而且与社交媒体平台协同合作,通过PC端、APP端、微博微信端及知乎、今日头条、百度百家、抖音、快手等,进行矩阵式传播。同时也进行“线上+线下”的推广,如央视网打造了“大屏+小屏”,在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教育部等党政机关所在地,以及京港地铁相关线路通道、站厅、站台、换乘通道、列车车厢的超1万块屏幕上推出H5作品。

总之,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主流媒体,都致力于在两会报道中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沉浸感、互动感。网民、观众的现场感、参与感越强,便越愿意去了解两会信息。

2 数据可视、信息相关:两会报道的内容创新

2021年全国两会报道在内容上出现了大范围数据可视化、短视频与Vlog全面渗透、创意设计丰富(动画、条漫、说唱等)的特点。这些内容创新以直观方式传递政策信息,降低了的接受门槛,强化相关性,扩大了互联网上的细分受众。

首先是数据可视化表达,两会期间的可视化内容已经成为多年以来的应用热点[2],这在2021年被延续下来。如光明网《数说政府工作报告》系列,制作形成前端交互型、程序语言型等类型,并在数据分析中增加移动场景。澎湃新闻则在数据新闻产品中纳入历史维度,整理改革开放以来44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常青词汇、喇叭形词语、关键词对比、新词等。

其次是短视频和Vlog,这类内容实现了生活世界的深度媒介化,观众看到豐富的现实场景,从而产生参与感和体验感。两会期间主流媒体创作了大量短视频,如人民网《百秒说两会》,采用“主持人脱口秀+记者现场评述”的模式;新京报联合快手平台,推出“向下一个五年冲鸭”的系列短视频等。因此,更生活化的话语形态的融媒体语境中,这些新闻内容正努力融合政治话语框架与民众话语框架。

短视频引发舆论热点的一个代表性案例是手语国歌。在政协会议开幕式上,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等代表用手语“演唱”国歌,总台央视新闻迅速推出新闻特写《当国歌响起》,不但感动了广大网友,还带来手语国歌的学习热潮。[3]此外,央视新闻客户端在首场“代表通道”“部长通道”时,发布了33条独家短视频。而短视频《疫苗、脱贫、冬奥会……全国政协首场新闻发布会回答了这些热点问题》,获中央网信办推荐全网通发,并登陆京港地铁,覆盖车站73座、屏幕总数10431块,全网播放量超1000万。

Vlog形式有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增添生活气息,展示传统报道较少关注的领域。这一形式在以《王冰冰走街串巷看两会Vlog》为例,其第4集“当你老了”3月8日当天阅读量1.8亿,养老主题上了热搜;第6集“全民健身”在B站发布不久后就登上了热门位。2019年两会报道中最早出现,[4]这些Vlog系列,大小屏递进滚动传播,在大小屏融合传播上探索出三大亮点:一是找到了大小屏审美的共振点,让网友产生强大的内生创作动力,成为总台在网络上的义务宣推员,一拨拨制造新的热点,引发再关注和再传播;二是预埋多个网络传播梗,形成网络递进滚动传播新打法;三是始于流量、终于质量,进而又推高流量的融合传播新探索。这些探索,突破了王冰冰之前以娱乐和轻主题为内容的报道局限,把两会的重大政治经济主题与流媒体视听语言结合在王冰冰身上。

而且,澎湃新闻推出Vlog特别节目《你好,两会》,委员、记者们拍摄Vlog记录幕后花絮。这些Vlog让观众不但看到人民大会堂的“前台”,而且看到会场外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与人民期待,看到代表委员在镜头外的履职状态。这类报道从记者的特殊视角报道两会幕后故事进程,改变了原有的报道方式,增加纪实性。

最后,是创意设计的广泛使用,其中又以动画最为常见。新华网交互手绘长图《萌新记者两会上岗锦囊》打造“萌新记者斯斯”这一Q版形象,漫画与游戏相结合,在互动游戏中展示惠民政策。红网的报道作品采用了真人出镜、绿幕拍摄制作,搭建了一个微缩场景,将出镜记者创造性缩小,融入契合政府工作报告内容的相关主题背景之中。

在创意设计方面,新华社推出原创MV《十四五@十四亿》以说唱形式阐释了“十四五”规划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长江日报社推出融媒体视频栏目《两会Rap》,以说唱、喊麦的形式将政协委员采访内容进行呈现。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网易推出长度达3640厘米的国潮长条漫《春满江山图》等。

总之,以上种种内容创新努力使时政新闻报道的话语更接地气,时政新闻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场景营造。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提出,互联网将进入场景时代。[5]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场景意味着信息要和受众的接受场景、日常生活经验图景相匹配。中国的发展与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如两会)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两会的时政报道,也应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建立起密切联系。

不过,两会报道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娱乐化,需要注意报道的严肃性与人情味、趣味性的平衡,时政新闻要转变成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内容,同时又绝不能媚俗,两会报道中一些地方媒体采用Rap、喊麦等创意设计,基于重大时政报道的严肃性要求来看,此类创新需更加稳妥慎重。

3 多语种、多视角:两会报道的国际传播

两会不但是国内政治生活的大事,也具有重要的国际传播价值。在国际传播领域,总台以多语种网红工作室为依托,主动设置议题,创新传播手段,注重转换国际化表达方式,融媒体传播新品不断。法语部“塞纳听涛”工作室推出《2021中国关键词》《两会“郑”在说》《中国速递之我向总理说句话》等系列短视频。西班牙语部“贵斌说”网红工作室推出《问中国》系列报道,聚焦脱贫攻坚、政府工作报告要点、碳中和等话题。德语部“双11”网红工作室发布微视频《轻松聊两会:这次两会中国网民关心哪些问题?》,向海外网友介绍热点话题。捷克语部策划《Pepa说两会——2021两会来了!关于中国两会你知道多少?》,以设问形式向捷克网友阐释关于中国两会的基本问题。俄语部“峰奇客”工作室推出系列短视频《峰眼看》,通过一人分饰三角的创新做法,以华为、抖音、大疆等被美国“封杀”的中国企业为例,分析其发展趋势及摆脱困境之路。这些工作室结合两会重大政策与目标国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取得良好效果。

今年两会报道延续了以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做法。新华社推出短视频“洋记者”看两会,在中国生活将近30年的外籍特约主持人李柯与各地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话。总台新闻节目《新闻直播间》开设“世界看两会”板块,采访各国驻华大使等。人民日报海外网推出系列访谈《驻华大使看两会》,专访驻华大使。这一做法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角,已经成为常态化报道方式,也是两会国际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总台还就涉港报道提供了国际传播支持,围绕白岩松打造的《白·问》工作室,“两会”期间直播专访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特别行政区前行政长官梁振英,节目在《新闻1+1》、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等平台播出次日,今日头条、抖音等字节系平台累积阅读量已达3539万次,微博阅读量超2751万次。这些报道不但推动形成良好的国内舆论,也成为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新闻来源。

4 总结及建议

总结2021年两会的时政新闻报道发现,媒体融合2.0是生活世界的进一步媒介化。不论是两会现场的Vlog,还是驻华大使的采访,都以更多信息、更深场景为标准。

在今年创新的基础上,未来需要及时总结5G+4K/8K+AI传播规律,进一步扩充时政新闻报道对生活世界的反映。例如短视频和Vlog倾向于传播具备生活气息的内容,而非简单的长视频“剪短”。AI要与讲好故事进一步结合,控制动画的比重,避免为了刻意追求“新玩法”而降低信息接受效率。這在今年已经有所呈现,比如中国网移动端的创意产品《跟着中国“复兴号”列车出发》,通过火车动画前进切换场景、同步呈现图表数字,这个列车的设计增加了阅读难度、降低了信息接受效率。

此外,还要继续增强报道的场景感。场景感意味着打通前台和后台,建议增大现场视频比例,更多呈现代表、委员的个性色彩。将传统媒介赋予场景化的特质后,带给观众良好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从而更好地宣传主流价值观,发扬多元化立体化的媒介生态。场景感的营造不是为了打造一个只有天蓝草绿的乌托邦,而是媒体上投射出生活世界。为此,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要避免“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单向叙事,直陈发展中的真实难题。只有现实困难是真实的,发展成就才是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吴迪.融媒体时代两会报道的技术应用创新—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为例[ A] .出版广角,2020(14):71-73.

[2] 曾祥敏、翁旭东、黄莉莉:《时政新闻报道融合创新——基于2017年全国“两会”可视化产品的分析研究》,载《编辑之友》,2017年第7期.

[3] 《两会手语唱国歌刷屏了| DuDu教你用手语打国歌》,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16901779/,2021年4月26日.

[4] 曾祥敏,刘思琦,唐雯.《2019全国两会媒体融合产品创新研究》,载《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5期.

[5] 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著,赵乾坤 周宝曜译,《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

猜你喜欢
时政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破次元
融椅
浅谈江苏小高考时政题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