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理念、核心与路径

2021-12-19 15:08翁雨轩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学校

翁雨轩

摘 要 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是从关注学校局部工作到注重学校的整体特色风貌,是学校从变革的初步阶段转型为成熟阶段。学校文化是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的核心,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共性,体现了学校的共同育人价值观,也展现了学校的独特性。从学校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出发可构建学校特色结构——精神风貌、运行管理制度和物质活动,将隐性的学校文化转化为显性的指标,有利于学校厘清学校特色的层次及关系,为学校特色建设的自主实施、评估、调整打下基础。学校文化的建构过程就是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学校应当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沿“顶层设计—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和“学校特色—经验提炼—特色学校”这两条路径进行特色学校创建实践。

关键词 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 特色学校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千校一面”现象已滞后于教育现代化发展潮流,展现学校个性化的学校特色建设成为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和学校变革的必然要求。但学校特色仅是学校变革的初步阶段,只有从学校特色出发创建特色学校才能真正将学校优势化零为整,发挥学校特色的育人成效。因此,厘清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概念,探索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的实施路径,对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变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概念辨析

1.学校特色

对于学校特色,研究者主要从整体或局部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一种定义是以邢真为代表的“整体个性论”,该观点认为学校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办学风貌或教育风格”[1],强调了学校特色不仅仅是某个特色教育要素的体现,而且是学校形成的特色整体风貌,突出了学校特色的整体性。第二种定义是以辜伟节为代表的“局部个性论”,认为学校特色是“学校办学过程中所具有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特色”[2],指明学校特色是学校某一或某些優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化特征。

总体而言,后一种观点更受研究者们认同,一所学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活动实施等任一方面的个性都可被称为学校特色。例如,学校进入课程改革的起步阶段,对特定学生实施小范围课改试验,只对学校产生局部影响。但倘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超越一般学校的个性,如特色课程、特色教育方式等,也可称其具有学校特色。

2.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最直接的理解就是个性化的学校,即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和学校因地制宜的教学实践中,在学校整体上形成的稳定的、个性的学校风貌和优质的育人成效。在这个意义上,特色学校的实现途径主要在于正确、先进、适宜的教育理念指导以及持续的理论实践和调整。学校需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并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办学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调整理论,实现认识的逐步深化。特色学校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整体性,学校整体形成了个性化风貌,而非某个或某几个方面具有特色。这就要求学校从学校特色中总结经验,将指导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方方面面,形成学校整体特色。其二,育人性,学校需要承担育人工作,具有出众的育人成果。这说明特色学校旨在培养更多的特色人才,要为所有学生服务,而不仅限于服务尖子生等特定群体。

3.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关系

“学校特色”关注学校工作的局部特色,而“特色学校”注重学校的整体特色风貌。“学校特色”是可变的、多样的,学校内部可以变换学校工作某方面的特色,也可以在其他工作中增添特色,不同学校可以拥有相同的特色;而“特色学校”是稳定的,学校的办学风格一旦形成便难以有较大变动,且“特色学校”的特色具有整体性和概括性,不以特色数量论英雄[3]。“特色学校”真包含“学校特色”,即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是特色学校,而特色学校一定具有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校变革的初步阶段,而“特色学校”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成熟阶段。因而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是可行的、有利于学校发展的。

基于此,具备某一个或某几个有益于少数人的突出项目(如突出的体育项目或强势学科)的学校不宜被视为特色学校。一方面,该类学校的特色项目往往独立于学校其他工作方面,如将优势体育项目局限于体育训练,将强势学科局限于尖子生集训,并未影响整体学校办学。另一方面,特色项目不具有普及性,受益方仅为体育特长生或学科尖子生等特定群体,没有形成师生全体意识和行为上的认同。这类学校应当被称为富有特色的学校、特长学校,或具有学校特色。这种在学理上错误确立特色学校的现象不在少数,学校应当将学校特色常态化、普及化,真正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

二、从学校特色转向特色学校的核心: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与特性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共同创造和深受影响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以学校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和物质活动为载体而存在。学校文化既具有个性,也具有文化的共性,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学校文化的个性源于不同的学校背景、社会资源、文化传统等,而学校文化的共性在于共同的育人价值观,即学校拥有相同的使命与担当,本质上旨在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换言之,学校通过不同的文化途径塑造不同特色的学生,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

2.学校文化是学校特色转向特色学校的核心

从学校特色出发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独特的学校文化,学校的特色就是学校文化的特色[4]。第一,特色学校的特色体现于学校的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贯穿于学校文化的各个层面,形成精神、制度、观念、行为、校园环境等方面的独特风格。第二,特色学校的特色需受到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与自觉遵循,并有益于学校全体成员,符合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共享性的特点。第三,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就是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二者均以形成学校特色为起点,逐步从局部突破、优势整合,学校文化的成功建设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标志。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激发学校自主意识,挖掘学校的内在资源,形成学校的集体共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种意义上,学校文化的建设也是学校顺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学校文化视角下的学校特色结构

根据文化结构的三层次理论[5],学校特色结构分别对应精神风貌、运行管理制度与物质活动三个层次(见表1)。

精神风貌是特色学校中所有学校特色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营造并遵守的独特的个性风格,通过师生的言行表现出来。学校的精神风貌依托于学校的历史传统、独特资源和办学理念,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达成学校全体成员的认知与行为认同。特色学校培养与众不同的特色人才,人才的言行、特质往往能成为区分不同学校的标识。

运行管理制度是使学校能够长效运转的处理人与组织关系的行为规范,如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培养模式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拥有不同的运行方式,在教师教学或学生学习活动管理、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与外化的教学行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等方面可以有个性化表现。这些运行管理制度是学校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实现独特的物质活动的保障。

物质活动是学校文化最为具象的层面,包括课程活动、特色项目以及承载活动的学校环境。其中,校本课程和特色项目是目前特色学校创建的主要途径,也是将学校特色化零为整的突破口。学校环境作为隐性育人资源,应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得到有效利用,比如生态特色学校需要更多的绿化空间、劳作空间;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则可以在教室、走廊墙面上张贴传统文化相关作品等。

在学校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内核,制度文化是中层,物质文化是表层。在学校特色结构中,精神风貌是内隐、潜移默化的,是具有独特风格与行为体现的学校整体特色,师生对学校特色形成的共识和行为认同是特色学校的最终目的;制度文化是学校运行的结构,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促进学校高效运转;物质文化是特色学校的局部表现,是学校特色的实体化体现。

学校特色结构的建立将隐性的学校文化转化为显性的指标,有利于学校更好地了解特色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厘清学校特色的层次及关系,为学校特色建设的自主实施、评估、调整打下基础。

三、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创建路径

在明确学校特色结构的基础上,学校需要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从学校特色出发创建特色学校,具体可通过以下两条路径来实施。

1.顶层设计—学校特色—特色学校

这条路径以自上而下为主,但在各个阶段均需激发学校全体成员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1)顶层设计,合理规划

首先,学校全体成员需明确“特色学校”与“学校特色”的内涵,避免学校发展规划的大方向错误。有研究发现,许多学校不能有效解读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的理论内涵,校方能够充分认识政策的价值,但不知如何去做[6]。尤其对于教育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有关教育部门缺乏高水平理论人才为学校实施政策解读,而学校又难以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理解理论的深刻内涵,导致政策实施成果应然和实然的差距。

其次,学校应因地制宜分析自身拥有的资源,明确学校定位,确立自身的特色目标。学校可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学校的优势、不足、机遇与挑战,采用PEST分析法分析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技术资源。学校的定位分析除了求助于专家学者,也要吸纳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例如: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三魁镇第二小学通过分析本校的自然优势确立了学校定位。该校地处农村,占地面积较大、自然资源丰富,学生热爱自然、喜好劳作,师资力量相对较弱,但有向上的生命力。综合各种因素,学校实施“田园生态”教育,以“让每一个生命种子自然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顺应自然、尊重个性,最终确定创建生态特色学校。

最后,学校要根据特色定位合理规划学校特色发展道路,制定实施方案。规划的要素与学校特色结构相吻合,即精神风貌、运行管理制度与物质活动三方面;要从内核到表层、从抽象到具体进行统筹规划,将学校理念贯穿于各层次要素中。学校可將办学特色总目标逐级分解,子目标对应具体的运行管理制度和物质活动,每个目标下都需设立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和可检验、可评估的指标。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校并未在规划中设立可评估改革结果的指标,或此类指标过于宽泛笼统,难以据此对学校规划进行针对性调整,因而评估指标对于学校规划必不可少。例如:泰顺县三魁镇第二小学确立“田园生态教育”的办学特色(精神风貌层次)后,以“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具有本真快乐情怀、向善尚美人格的阳光少年”为总目标,重点选择生态教师队伍建设(运行管理制度层次)、生态劳动实践和生态课程实施(物质活动层次)三个方面为实践路径,成功建设为温州市生态特色学校。

(2)整体推进,评估调整

在科学分析、合理规划后,学校可按照实施方案推进整体项目或活动,有必要的话可对其调整或重新设计。改革应稳扎稳打,切忌操之过急。学校变革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校局部特色的变革;另一方面是学校总体特色变革,在学校特色逐个实现后形成学校的总体特色,即成功建立特色学校。在实践中,学校要根据评估指标对两方面改革成果进行监控,随实际变化调整发展规划。例如:浙江省瑞安市马鞍山实验小学于2011年率先推出种子课程,并在2016年以应信息化潮流增添面向未来的STEAM教育、创客教育课程。该校的课程改革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在部分学者、家长“为何不学习正统国学”的质疑声中仍坚定STEAM教育的办学特色。可见,学校的发展规划可根据实际情况变化,比如加入顺应时代的STEAM教育课程,但需不需要变化、怎么变化则要立足于学校自身情况和发展成效,不能顺从于片面的信息源。

(3)经验宣传,合作帮扶

在成功创建特色学校后,学校应整理、提炼学校办学经验,并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适度宣传,充分利用与社区、区域学校的友好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与经验交流平台,对其他学校实行合作与帮扶,最终形成区域的整体优势。

2.学校特色—经验提炼—特色学校

这条路径以自下而上为主,先从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等局部特色入手,打造學校特色,再从中提取经验,形成学校特色文化,最后化零为整地将学校特色转型为特色学校。该路径受大多数特色学校的实践验证,一般表现为学校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申报特色学校,从学校特色项目出发构建发展规划、实现育人成效,逐步建立特色学校。

(1)建立特色项目,形成学校特色

物质活动是学校文化最为具象的层面,其要素特色项目是学校特色成效最为明显的载体。特色项目可以是教学项目,也可以是活动项目,如校本课程和特色体育活动。从项目起步的学校要基于自身的个性来选择适切的项目,寻找局部突破口[7]。

学校的个性分析可参照上一条路径的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发挥学校的优势,避开学校的短处;可以从学校的科研项目入手,汲取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借鉴相似背景的特色学校经验,进行本土化的模仿与超越。同时,特色项目的建立需要可行性的实施方案与评估指标。例如: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海城二小在国家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政策的引领下,选择对发展基础设施要求较低的特色排球项目,将排球纳入学校办学规划体系。

(2)提炼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学校

在特色项目建立后,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从项目中提取普适性的教育理念,打出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展现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并在理念的指引下改革运行管理制度与其他物质活动。再以温州市龙湾区海城第二小学为例,该校以排球特色项目为抓手,确定了校园排球特色文化。学校跟进了排球相关规章制度,并建设《阳光排球》校本课程,将排球训练融入每周的排球课与每月的排球比赛,以主题班会课开展排球相关知识活动,利用文化角、文化长廊等场所宣传校园排球特色文化。该校形成了从下而上的理论提炼和自上而下的理论实践,将学校特色逐渐强化并延伸到学校工作的各方各面,最终建成了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

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虽只有几字之差,但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它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是过去“一校一品”的学校特色与当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的比较。这不仅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更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和主流育人理念的转变。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学校应当把握时代机遇,按照实际情况践行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的转型,从而真正使学校既具有特色又具备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邢真.学校特色建设理论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1995(05):31.

[2] 辜伟节.特色学校与校长个性[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 楚江亭.特色学校创建:概念透视与模式重构[J].教育发展研究,2008(08):34.

[4] 孙孔懿.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4.

[5] 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1986(05):84.

[6] 隋海林,赵刚,李阳.学校体育“一校一品”模式的认识盲点与优化路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06):125.

[7] 李淑春,邓成林.特色学校建设路径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42.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学校特色学校文化特色学校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博古通今集精粹 传扬文化开新境
开展校园育人活动,开发特色校本课程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浅谈学校管理创新中的教师差异化管理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