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假话作文”:现象、剖析与策略

2021-12-19 11:47陶美芳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10期

陶美芳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流失现象普遍。本文针对假话现象进行了问题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假话现象

儿童作文,是孩童吐露心声的文字。可他们的文字一但触及表达自己的痛苦、迷茫、委屈、愤怒……成人就上纲上线,认为这样的思想“不正”。于是,孩子们开始写迎合老师标准的话语,逐渐学会了写考试作文。于是儿童作文就失了应有的情味和纯真。

【现象描述】

笔者常年担任作文批阅工作,发现一个触目惊心的现象:小学生的作文竟然满满的假话,情感严重流失。

这些假话作文可谓篇篇都“无可挑剔”“天衣无缝”。有语言、有动作、有心理、有详略、有构思,像是一条生产线上下来的复制品。但即使是“名牌”服饰,人人穿得一样,到处撞衫,也不会被人喜欢。所以,这样缺乏个性的“复制品”真的算作文教学的成果吗?

真话作文也有。如:三年级习作《我恨我的弟弟》。文中写他看到弟弟偷吃自己的零食,连最后一片薯片都没放过,甚至把他的平板电脑玩没电了……这篇作文书写不端,语言不精,结构不美,却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愤怒内心。在这个三年级的小屁孩儿心里,零食和电脑有些时候真比“弟弟”重要。对这样的作文,大多身负“言传身教”的老师可能会上纲上线:不得了,这孩子有暴力倾向,兄友弟恭何在?得狠狠扣分。可在笔者看来这是一篇不是老师指导却还能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但却也是在考试中得不了高分的作文。

【问题剖析】

小学生作文“假话”泛滥成灾,却还能“大行其道”,得高分,被表扬,自然屡禁不止。最天真纯真的儿童为何乐此不疲地写“假话作文”,问题自然不在儿童身上,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偏了路。

其一教师在指导、批阅、评价作文时,常常带着成人世界的观念与标准。这个不对,那个不行,“传道授业”的老师们只允许他们表达“真、善、美”,一定要表达正能量。不能容忍儿童表达真实的负面情绪。老师的评价标准灌输给学生“要说假话”的意识,被批评、得低分的次数多了,于是孩子们逐渐也学乖了,他们已熟知应试作文的撰写套路,懂得写作要迎合老师的口味、喜好,只能拿起笔来就说谎,即使痛苦,也要绞尽脑汁刻意让自己的文章“高大上”。所以,上文中“讨厌弟弟”“恨奶奶”这样“毁三观”的文章自然是“大逆不道”。长此以往,“真”隐匿至深,无翻身之日,想让儿童说真话真是“难于上青天”了,那么怎么可能还有真话作文呢?

其二,“作文假话”的根源还在于小学生的作文课倾向于作前指导。特别是中低年级。老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的起步作文若不逐字逐句地教,不读一读范文优美的词句,学生怎么可能写得出来好作文?写出来的文章怎么能看?学生还没思考,有经验的老师就已经从选材到内容,从提纲到语言词句,从开头到结尾,一一教授,可谓“呕心沥血”。老师是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选读着千篇一律的老掉牙范文,岂不知,这些范文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读者毫无共鸣的范文,学生自然很难创新,写作文就像在 “听写”“誊写”“默写”,依葫芦画瓢而已。老师们已然忘记了人各有异,每个学生原本兴趣、性格、生活经历,语文能力都不同。作文本该是学生生活经验、个体情感多姿多彩的呈现,但是老师的“作前全指导”扼杀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出现指导痕迹过重、雷同的“假作文”。

对于小学作文,课程标准中有最重要的一条:“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可是现今的作文教学已然严重背离了课程标准:学生写作仅仅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能提高考试分数的工具而已,已失去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作用和意义。作文,不能随便说想说的话,不能任性写真实的内心;所以儿童没了“童言无忌”,他们的写作谨慎地遵从老师的指令,个个板起面孔说些让人喜欢的假话。

儿童作文需要“解禁”!作文亦是做人!让儿童作文里能说真话,儿童才敢写真文,日后方能做真人!为此,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教学对策】

一、思维解禁,允许写作表达真实内心

想让学生爱上写作,首先要让学生愿意写作。让学生觉得写作就是吐露心声,就是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所感,水到渠成随心而写。这样就不会有惧怕感和厌恶感。想要让学生写真话、说实话、表达心里话,就要创设一个安全、平等、自由的环境。否则,学生没法拥有真正的话语权。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更新观念、更新思维、更新评判标准,放得下“师道尊严”和“话语霸权”。自然,一个老师如此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教育界思维观念评判标准的大改变。这是“真话”作文最重要且也是最难的一步。真正的作文并不累,因为它不是在写作业,而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儿童不是没有真切的想法和看法,而是他们的想法和看法跟成年人相去太远,我们习惯用各种道德规范、写作技巧去否定他们,规范他们。

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解除各种“不允许”,让学生能找到自我表达的写作快感,让他们的负面情绪也能正常流露。同学的争吵可以写,爸妈的矛盾可以写,鸡毛蒜皮上不了台面的生活可以写,自己的小心眼儿小心思可以写,有意思但无意义的事可以写……让学生知道,写作,第一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喜怒哀乐,是自己“世界”的大事,不是成人“世界”的大事。

对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真”,是让他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有自我表达的需要,一个人的写作资源,往往在他的敏感点、兴奋点、痛点上,老师允许他们写这些,学生就能找到写作的“金矿”,这不仅解决了作文教学的“无米之炊”,更是从根本上守住了作文教学的宗旨。

二、构建交流,让写作有“读者意识”

老师的思维解禁是第一步,但若学生的作文只是交给老师的作业和考试得分的工具,那它永远无法避免“假、大、空”。课程标准说写作除了是“自我表达”,还得有“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如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甚至学生和家长社会的对话,让作文不再只是写作技能训练,而是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写作的神圣性和幸福感才会在学生心理落根。于是笔者利用“班级作文报”,构建写作、发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兼有作者和读者两个身份,给学生构建一个心灵表达和倾情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能在读者的共鸣或辩驳中获得写作的成功感和幸福感。

有了与人交流的“读者意识”,“假话”问题就会有所改善。每一个学生既是读者也是接受者,更是评价和监督者。他们会考虑身边这些熟悉的读者,写作时就不能胡编乱造。读者意识之下,作文想说假话都很难。同时作文要能上报发表,被人追捧,被人围观,竞争必不可少。有了竞争才能让学生想方设法不断修改、完善、创新自己的作文。为搏眼球,这样的作文绝不可能人云亦云,重复他人。

有了“读者意识”“发表意识”,学生作文不会再是无人问津的“假大空”,不会再是学生最大的作业负担,而是能激发学生变“要我写” 为“我要寫”,这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取写作的内在动力。

三、顺写而教,写作“重讲评”“轻指导”

作前指导,本意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但却禁锢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学生们容易依葫芦画瓢。有反效果,不如舍弃作前指导,换以作后讲评。学生写了作文,老师用心研读,指出问题,帮助解决,这才是实实在在地“指导”。作前指导,老师假设学生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堵塞,成为学生作文灵气最大的紧箍咒。作文应“以学定教”“顺写而教”,只有认真研读每一个学生的作文,再对症指引,作文教学才能做到箭无虚发,有的放矢。只有作后讲评才能做到放大个性、发扬优点、挑出缺点,一一击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实现学生真话作文和优秀作文大统一的必要途径。

如果《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孩子不说真话也学着大人们说谎,这样的世界你能接受吗?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作文评价标准,让孩子在写作中说真话,在生活中方能做真人,这点对儿童来讲极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李珂怡. 小学生“假话作文”现象剖析及其对策[J]. 内蒙古教育:C,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