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学》:后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被建构

2021-12-20 00:48孟静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爱德华

摘 要:自东方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它揭示了文化霸权,建构了殖民扩张,奠定了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论原则。萨义德的《东方学》系统地批判了西方学术界对东方历史的理解以及西方对东方的理解。东方主义系统地介绍了自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历史和政治文献,描述了东方的话语模式。本文从后殖民理论、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渊源、东方主义与葛兰西、马克思主义与福柯的话语理论等方面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回答什么是后殖民主义、萨义德的后殖民特征和重要思想,以及对东方主义进行了解释。本文通过对《东方学》中东方形象的分析,探讨了西方文化威权背景如何逐渐控制东方的全球概念,东方概念的建构与被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殖民主义与东方主义之间的建构关系。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爱德华·萨义德 跨文化研究 《东方学》

20世纪是一个理论创新的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爱德华·瓦迪·萨义德代表作《东方学》的出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创新。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一进入中国,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各学术研究试图将后殖民主义与之联系起来。一段时间以来,这一理论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流行和突出的学术词汇。

一、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是指冷战时期和二战后,欧美资本主义对“落后”国家实施的文化包围和文化渗透的侵略政策。从理论上讲,它常常表现为文化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帝国主义。西方文化霸权已成为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后殖民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思潮,是指以萨义德、斯皮维克和霍米·巴巴为代表的理论家对殖民话语的研究。它主要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批判概念。从研究方法上看,后殖民主义具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特征,在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学术界限。后殖民话语的出现,是东方文化第一次成为西方理论研究的主题,并形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给历史上从未被质疑过的西方中心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萨义德后殖民主义的建构

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主要是解构西方殖民理论中的东方主义,反映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东方主义的政策和思想。在东方主义中,“与东方的联系不多,而是与‘我们的’世界和‘西方’的联系更为紧密”。传统的东方主义是在西方文化中编写的剧本,与真正的东方本土文化无关。

首先,萨义德对西方传统东方主义的本质进行了解构批判。在具体案例的解读中,萨义德借鉴了德里达的解构。他指出,在分析传统东方主义的概念范畴时,传统东方主义的二元论是不科学的,是完全不现实的。东方—西方、我们—他们、文明—无知、中心—外围等二元对立范畴都承载着西方的主观意识。把西方理论置于文明、中心主体的地位,而把东方置于落后、愚昧和边缘的地位,显然是错误的。在这个方向上引用的叙事方法是一种自觉的、主观的错误,完全忽视了东方的话语权。

其次,萨义德对福柯的权力和知识理论也有积极的借鉴。福柯发现知识与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所有知识范畴的发展都离不开权力的实施。萨义德分析了东方学和东方主义,指出东方学在西方不是一个中立的文本。这里的东方不再是一个真正的客观目标,而是一个具有影响力和属性的知识分子。这是一个扭曲的东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创造了东方世界、东方主义和东方学。东方主义是西方创造的,是东方主义知识与西方霸权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萨义德运用福柯的理论揭示了西方传统中东方主义的本质。

最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也对萨义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应该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是一场物质暴力革命,马克思还忽视了非暴力革命的非物质文化霸权。萨义德从葛兰西的理论出发,将东方对西方的抵抗分为两部分:暴力的物质革命与思想意识的形态革命。萨义德认为,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一场反对西方殖民主义的物质暴力革命。抵制西方霸權文化是一场思想仪式的革命;当前的东方主义是殖民体系崩溃后西方殖民和文化殖民的另一种形式。东方殖民地国家不是革命的真正赢家,夺取政权只是第一步。一个反霸权的、非暴力的、意识独立的、具有平等言论权的文化领域的革命,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独立和平等。

三、萨义德《东方学》的三层含义

在《东方学》出版之前,“东方主义”一词本身已不再是一个流行词。尽管现代东方研究的学科非常复杂,但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对东方的性质、各种传统表述、支持东方主义话语的各种假设的影响。萨义德也哀叹人们有时过于忽视东方主义,但毫无疑问,东方主义对社会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1978年,萨义德的《东方学》引起了一时轰动。萨义德在本书导言中对东方主义的定义是:“这是一种根据东方在西方经验中的地位来处理和协调东方的方式。”该书具体解释了东方主义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个层次是东方主义在西方是“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以及关于东方的各种教条和学说”。这是最肤浅的意义,是对主体和话语的定义。第二个层次是西方为认识和判断东方而建构的一种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区别为基础的,主要是指西方对东方的长期理解。第三个层次是:“东方主义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泛分布于西方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政治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东方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文化、学术或机构被动反映的主题或领域;它不是一个大的和扩散的关于东方的文本集;也不代表和表达某些邪恶的“西方”帝国主义阴谋控制“东方”。用萨义德自己的话说,所谓东方主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福柯关于知识和权力的理论结构主义叙事的伟大传统,最突出的包括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这意味着“东方主义”也关注于“东方化”理论的阐述,这是一种方法创造了这种现象。

1.作为一种学术研究的东方主义

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西方知识分子对东方主义的认识和研究不断被规范化和制度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东方学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制度化的学科,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他人。

2.作为一种普遍思维模式的东方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方学并不局限于学科意义,而是西方人进行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出发点。东方主义的特点是区分东方和西方。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东方大致被归类为西方的对立面,相对于西方,它永远是落后的一面。作为旁观者,西方人以一种屈尊的姿态审视东方,将东方作为一种软弱的陪衬,并有权解读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殖民行为提供合法性。东方在所有方面都变成了西方的存在。西方的被动反映,其文化认同也受到西方的调节。

3.作为话语体系的东方主义

赛德结合福柯和葛兰西的思想,指出了东方主义背后的话语结构。萨义德将以往的思维方式概括为东方化的东方主义,并将其解释为东方主义的他化。西方文化的表达通常是对方的一系列形象。这些形象是东方主义虚构的,被认为是人为构建的身份。东方已经被权力机制异化,不可能真正地自己发声。它受制于将东方带入西方学术界、意识和帝国的一系列力量。东方主义似乎是一种客观的陈述,但实际上它是尼采意义上的真理系统,是福柯意义上的真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涉及知识和力量。

从这三个层面分析,它主要是指西方为理解东方而建构的话语霸权的所有象征形式,是一种具有强烈西方色彩的类型化、形式化的理解。这一层次上的东方研究是三者中最深层的意义——东方主义,也是东方主义的真谛所在。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也集中在这一意义上的东方主义,即对东方主义的阐释。然而,东方学的三种意义是不能分开看的。三者在理解上逻辑相连,意义在深度上不断深化。

四、后殖民主义的被建构:《东方学》

《东方学》于1978年写成,是爱德华·萨义德对西方学术界东方研究的系统批判,也是学术界出现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的标志。萨义德的《东方学》除绪论外,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东方主义的范围,即对东方主义的定义,总体上分为表现形式、时空范围和客体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东方主义的结构与重构,从历史过程中论述了东方主义、东方研究、东方圈的产生与演变,重点论述了英法殖民和影响的观点。第三部分是现在的东方主义,从美国出发,探讨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东方主义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冷战时期的亚洲形势,展望东方研究的发展。该书重点批判了西方学术界在东方研究过程中固有的偏见,并将西方传统形成的东方研究描述为在自身力量和东方殖民统治下的虚幻想象。东方主义始于伊斯兰地区的冲突,主要集中于西方在近东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该地区不仅是西方基督教与东方伊斯兰教历史冲突的边界地带,而且自18世纪以来一直处于英、法等国的殖民或半殖民地统治之下。在早期,该地区的学术活动实际上伴随着这一殖民入侵,或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因此,在萨义德看来,西方学术界的这种东方研究是西方人为的创造,而不是可演绎或可观察的对象。

一方面,它被西方赋予了某种凌驾于东方的权力或特权;另一方面,西方对东方的研究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某种描述或表现。从第一个角度看,萨义德对东方研究及其文本的批判表明他受到了法国存在主义的影响,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福柯。他领导福柯关于话语的声明,强调权力、机构和组织对学术界和相关文本、话语的影响。与此同时,萨义德将这一权力的影响转述为不仅是18世纪以来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也包括以英语为母语或以英语为主要书写文本的东方研究。在东方主义的建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研究者,特别是用殖民地语言如英语、法国和德国等撰写文本的学者,创造或重构了东方这个拥有话语权的群体。

诚然,所有西方立场对东方研究的否定都不可避免地会因为他们自己的偏见而受到批评。除了作者萨义德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的角色以及他来自东方(巴勒斯坦),书中的一些言论经常被解读为当时的反殖民运动,或者被贴上社会主义或左翼作家的标签。但抛开政治意义不谈,萨义德对东方研究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诞生,并对随后的跨区域文化接触、文化互动和前古典殖民主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西方世界的东方研究

到目前为止,萨义德论证的核心在于知识与权力之间的联系,他一直在寻求呈现不同形式的东方主义,而不是在西方古典艺术中找到的文化规范以及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发现的一种政治化的修辞工具。东方、东方人、东方世界是由欧洲人所知的各种学科直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它似乎将一个极其复杂的欧洲现象简化为一个简单的权力与帝国关系问题,但另一方面,它却没有为东方主义提供自我复制的空间。

东方学作为一个学科群体。就学科领域而言,有东方历史、东方语言、东方文学、东方艺术、东方宗教、东方哲学、东方经济、东方社会等不同分支。从不同研究视域方面,有中国学(汉学)、西夏研究、敦煌研究、藏学研究、埃及研究、赫梯研究、亚述研究、伊朗研究、阿拉伯研究、中东研究、日本研究、蒙古研究、印度研究、朝鲜研究等分支。在建构发展的过程中,东方主义的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趋势:东西方学者真诚合作;学术中心逐渐东移;从研究古代东方文化到研究东方实际问题;研究视野的拓展,通过东西方文明的比较研究,丰富和深化了东方主义的内容。

东方曾经辉煌灿烂,东方主义者中的历史学家用这些辉煌的过去来证明欧洲今天的胜利,并证明东方要重现昔日的辉煌,西方的干预或殖民是必要的。尽管一些评论家指出,萨伊德在书中对东方主义给出了许多定义,因此有时会出现一些矛盾,但这些矛盾是可以整体协调的。在《东方学》中,萨义德提出了正确的问题,但他可能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在他的书中,他为东方主义提供了一个替代方案,这显然需要大量的智慧来弥补,表现出普遍性和空洞性。东方鼓吹的后殖民主义无法解决第三世界和西方之间所有可能的文化和政治方向问题,也不是用来理解双方关系的唯一理论。然而,后殖民主义对权力分歧和批评的高度关注几乎使人们在探索当今世界时冷静下来,进行更多反思。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对西方东方学的系统批判。这是20世纪中后期文化人类学领域的一项伟大著作。东方研究中的东方主义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是以世界为基础的。后殖民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东方学》仔细分析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如何被人控制的,以及文化是如何独立于政治的。萨义德后殖民理论所体现的是解构与批判精神,宣扬反传统、反权威、反中心的思想。它揭示了文学与霸权文化之间的困境和内在联系,并引出了文化研究。当今,在全球化趋势下,经济和政治正在趋同,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趋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经济,而是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如果中国走向世界和其他国家,它将不可避免地趋同,但真正的“其他国家”应该更加不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主张文化霸权和文化对抗,而应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意识独立,主动控制自己的话语权。后殖民主义并不诉诸强烈的解构,而是借助于建设,以寻求东西方之间的可能性,并催生各种可能的空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如今人们仍然可以从重读《东方学》中获得灵感的原因。“当理论无法和真实相对应时,人们就开始制造真实。而被报道的人,也就逐渐开始了自我殖民的过程。”时至今日,萨义德的《东方学》仍然诉说着当下,成为“西方”认识“东方”的框架,也为后殖民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Foucault, M.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The Will to Knowledge[M]. London:Penguin,1998 .

[2] Said, E. Orientalism[M]. New York:Vintage, 1994.

[3]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英〕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M].陈仲丹译.南京:生活·读书·新知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 〔美〕爱德华·W·萨义德.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M].朱生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作 者: 孟静文,澳门城市大学葡语国家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艺术、文化软实力。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爱德华
你必须充满希望
你总要爱一个人,也总有一个人爱你
读《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有感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心是从来不会旅行的
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受虐
囚犯